盧浩挺
摘要: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問題是八年級學生學習特殊三角形的過程中的重、難點。通過對不同問題背景下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問題的探討,來整體復習等腰三角形。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明確了此類問題分類討論的依據和標準,引導學生以點帶面,突破疑難問題,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學生幾何直觀、邏輯推理等素養。
關鍵詞:分類討論;等腰三角形;復習課;幾何直觀;邏輯推理
一、問題產生背景
“如何上好復習課”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日常的復習課主要包括基礎復習課和專題復習課兩種類型,但是復習的針對性和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對學情的把握不準確,精心準備的復習“大餐”并不符合學生的“胃口”,簡單的復習學生吃不飽,拓展的問題學生吃不消。那么,學生到底需要怎樣的復習來幫助他們鞏固提高呢?其實,學生日常的疑難問題就為教師“烹飪”出一桌“大餐”提供了豐富的“食材”。
筆者在上課時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 = 80°,求∠B的度數。很多學生的答案是∠B = 50°或20°。問其如何思考,他們還能自信滿滿的說是通過分類討論,如果∠B是底角,答案就是50°;如果∠B是頂角,答案就是20°。
八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具有運用分類討論思想研究問題的意識,但是很多學生都會出現類似上面的問題,也就是分類討論不徹底。如果∠B是底角,可能∠A是頂角,也有可能∠C是頂角,因此還要二次分類。等腰三角形分類問題中能否避免二次分類就將問題解決?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在于分類的依據往往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或者是頂角和底角。如果要一次分類完全,必須要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重新確定分類討論的依據。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疑難問題,筆者設計了“基于分類討論思想的等腰三角形復習”這節課。
二、問題解決過程
1.提出問題
問題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 = 80°,求∠B的度數。
生1:∠B = 50°或∠B = 20°。
師: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
生1:我是通過分類討論,如果∠B是底角,那么就是50°;如果∠B是頂角,就是20°。
師:生1提出了研究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即分類討論,生1的答案是否正確呢?
生2:應該是∠B = 50°或∠B = 20°或∠B = 80°。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2:如果∠B是底角,可能∠A是頂角,也有可能∠C是頂角,因此還要繼續分類討論。
師:也就是說需要進行兩次分類。現在以數形結合的方式將生2的想法呈獻給大家,如圖1所示。
師:大家觀察圖1中最后的三個圖形,他們的頂角頂點有什么特點?給了你什么啟示?
生3:這幾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頂點分別是點A,B,C,我們是不是可以按照等腰三角形的頂角頂點進行分類呢?
師:如果按照頂角頂點分類,我們如何用符號語言描述呢?
生4:頂角頂點確定了,就意味著等腰三角形的腰確定了,可以用兩腰相等去描述。例如,題中可以按照AB = AC,AB = BC,AC = BC來分類。
師:很好,老師先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問題2:如圖2,正方形網格中,網格線的交點稱為格點。已知點A,B是兩格點,若點C也是圖2中的格點,且使得△ABC為等腰三角形,試找出所有的點C。
生5:若AB為腰,以點A為圓心,AB為半徑畫圓,與正方形網格相交于兩個格點,同理以點B為圓心,AB為半徑畫圓,與正方形網格也相交于兩個格;若AB為底邊,則作AB的垂直平分線,又有四個交點,具體如圖3所示。
師:你是如何進行分類的?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生5:將AB分別作為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邊,如果AB是腰,還得分別把點A,B作為頂角頂點進行討論。
師:很好!生5利用兩次分類把問題解決了。
生6:按照剛才角的分類,我發現對邊進行分類可以通過一次分類完成,就是分別以點A,B,C作為頂角頂點來進行分類討論。
師:非常好!對于等腰三角形的分類討論問題,無論是已知一個角還是一條邊,都可以用同一個標準進行分類討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去嘗試解決問題,并且不讓學生止于問題的解決,而是去尋找不同問題的內在規律。在等腰三角形的相關問題中,分類討論是一類常見的問題,無論是角的分類,還是邊的分類,兩者都有內在聯系——相同的分類標準(如圖4),讓學生充分感受分類的過程,經歷不同方法的思維碰撞。
2.形成方法
師:老師把剛才兩個問題的兩種不同方法展現給大家,大家比較前后兩種分類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7:我更喜歡第二種,也就是以等腰三角形的頂角頂點作為分類依據,因為只要進行一次分類就可以了,而且不重不漏。
師: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邊角分類問題時,我們的確經常按照等腰三角形的頂角頂點,從兩腰相等進行分類討論,可以簡化我們的思考過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我們今天就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不同方法的形成過程,并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和優化,得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羅增儒教授認為,數學課堂應該在目標的引領下,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經歷學習的過程。相信通過已知和新知的碰撞,能夠助推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等腰三角形分類討論問題中的分類標準的確立,為后續的實踐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實踐應用
應用1:若以點A為原點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點A,B位置如圖5所示,試在坐標軸上找一點P,使△ABP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這樣的點P有幾個?試畫出來。
生8:這里兩個點是確定的,先以點A為頂角頂點,即AB = AC,此時以點A為圓心,AB長為半徑畫圓,與坐標軸有4個交點;再以點B為頂角頂點,即AB = BC,此時以點B為圓心,AB長為半徑畫圓,與坐標軸有2個交點。以點C為頂角頂點時,即AC = BC,點C是在AB的中垂線上,作出中垂線后發現與坐標軸分別又有2個交點,所以一共有8個交點。
師:非常好!同學們現在可以準確應用分類討論的思想,利用“兩圓一線”模型來解決問題。老師現在對這個問題稍加處理,你們看看還能解決嗎?

師:生9將這個過程分析得很透徹,這個問題的本質與前面的問題相同,也就是有兩個點是定點,一個點不確定(動點)時,依然要用到按照等腰三角形的頂角頂點,從兩腰相等的角度進行分類討論。如果讓兩個點動起來會怎么樣?
應用3:如圖6,點P,Q分別是線段AC,AB上的動點,連接PQ。點P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從點C出發向點A勻速運動,點Q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從點A出發向點B勻速運動,當點P運動到點A后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試問多少秒后△APQ為等腰三角形?
師:在只有一個定點的情況下,我們該怎么辦?
生10:還是要分情況討論。
師:還能用“兩圓一線”模型嗎?
生11:不能,但是依然可以按照我們之前確定的分類依據進行討論。
師:誰來試試?
師:生12利用分類討論思想,結合方程思想解決了這個看起來有些復雜的雙動點問題。這樣看來,只要我們抓住問題的本質,合理選擇分類的依據,這種看似高不可攀的難題也能快速形成思路,后續的計算等學習了二次根式以后會更簡單。
【設計意圖】分類討論思想在不同的知識背景下均有涉及,如格點、直角坐標系、兩定一動、兩動一定等,通過三個遞進的應用題目讓學生感受無論問題怎么變,數學本質始終沒有變,分類討論的核心是分類標準始終沒有變。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鞏固了等腰三角形的基礎知識,進一步滲透了分類討論思想、方程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
三、反思
1.復習課接地氣,疑難問題巧成素材
一節復習課所承載的內容畢竟有限,需要教師更加用心地去挑選學生喜愛的“食材”。因此,課堂所呈現的內容必須接地氣,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疑難和困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留心學生的問題,多注意難點和易錯點,將這些問題巧妙地融入到復習課中。例如,分類討論是等腰三角形中常見的一類問題,也是熱門考點。如何進行分類討論是思維上的難點,學生常常因為沒有合適的分類標準而出現漏解、錯解。學生日常的分類角度并不能準確地解決現階段的數學問題,因此需要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重新研究和發現分類標準,指導學生方便、快速地解決等腰三角形中常見的分類討論問題,這樣的復習課學生才有興趣,課堂才有效率。
2.復習課顯靈氣,以點帶面幫助提升
一節成熟的復習課,不僅需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而且需要整合相當的資源,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盡管筆者舉例的這節課是以分類討論為主線展開的,但是里面結合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判定,兩圓一線,兩定一動,兩動一定,方程和二次根式等問題,內容豐富,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幫助學生梳理出分類討論的標準后,學生顯得非常有靈氣,一些平時讓學生“聞風喪膽”的問題也變得相對容易,以分類討論這個點帶動等腰三角形整個面的復習、鞏固,最終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復習課攢底氣,方法遷移所向披靡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有時復習課上與不上沒有區別,會的本來就會,不會的還是不會,復習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復習課往往是題目的堆砌,內容廣而散,不能有效帶動學生主動學習,自然談不上高效。復習課所承載的作用應該是為學生后續解決問題攢足底氣。一節高效的復習課會促進學生思維質的飛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利用所學內容進行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最終讓學生能在數學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在數學問題的洗禮中所向披靡。
參考文獻:
[1]章建躍.章建躍數學教育隨想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淑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三把尺”:以“等腰三角形”復習課為例[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朱愛雅.例談分類討論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應用[J].考試(中考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