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嚴歌苓作品都以女性的視角來關注女性的人生遭際,移民之后的她更是譜寫出異域環境中的女性特有的生命樂章。嚴歌苓小說中的移民女性形象身份地位不盡相同,但具有跨越時空的內在共性。本文從《扶桑》和《少女小漁》文本出發,從兩位主人公作為東方“他者”這一方向切入,分析嚴歌苓筆下移民女性形象特征,以期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揭示其背后隱藏著的精神內涵和女性觀。
關鍵詞:嚴歌苓;女性形象;異域環境
嚴歌苓的小說幾乎都以女性的視角來關注女性的人生遭際。其中有一類敘述中國移民女性的遭遇為主的作品,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隨著時代發展出現的一類值得關注的獨特人群。本文從《扶桑》和《少女小漁》文本出發,試圖歸納概括出小漁和扶桑這兩個人物形象跨越時代的共性,分析嚴歌苓筆下移民女性形象特征,以期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經歷,揭示其背后隱藏著的精神內涵和女性觀。
嚴歌苓的移民女性小說中,處處體現西方世界對于東方女人這一心理概念的指認。正如同歐里庇得斯筆下的美狄亞,文學作品中的移民女性具有多重身份。她們既是來自東方的異邦人,也是處于“他者”地位的女人。美狄亞一類移民女性的問題不僅僅是男人與女人的關系的問題,還有西方人對東方人的認識與偏見。這類獨特的人群不能單純從男性、女性的角度去考慮,女性受歧視的問題也就不僅僅是男女兩性的問題,還涉及種族、階級等問題。在嚴歌苓筆下,無論是舊時代的扶桑還是新移民小漁都是作為男性眼中被觀賞、被利用、或是被拯救的對象。這種來自西方與男性的縱橫交錯的目光,就是作品要展現的女性生存圖景。
在有關外貌舉止的描寫上,女性呈現為男性主導視角下被觀賞的對象。如對小漁“會生養,會吃苦勞作,但少腦子”的描寫;對扶桑成熟、渾圓、動作遲鈍、“微笑得那么無意義,帶一絲蠢”的形象塑造。這些語句都毫不掩飾地把女性描寫成溫順麻木的對象,而無法進行自我言說。這其實是一種對女性形象的價值預設,從表面上看,小漁和扶桑都是被男性觀賞玩弄的,她們能做的只有順從,只能任由命運擺布。《扶桑》中的自人男子克里斯,可以視作西方男性的象征。他將扶桑視作需要自己拯救的女奴般的形象,仿佛扶桑是被動無力的,被囚禁著的她只能等待著被拯救、被解放。他們之間的情愛在此顯露出了復雜性和扭曲性。現在看來,西方年輕男子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施舍者的姿態,對想象中的東方女性產生的一種奇妙的愛意,這樣的男女關系毫無疑問是不對等的。克里斯實際并沒有將扶桑視作一位平等的愛人,扶桑只是滿足了年少的他對于神秘東方的好奇心、對女性所攜帶的母性的追求以及對于掌控欲的自我滿足。新移民女性的小漁和男友的關系也是如此,她為男友在異國的安身立命,不得不嫁給一個住所臟亂、生活墮落的意大利老頭。盡管不能否認她和男友是相愛的,但她還是成為被利用的對象。她在這一過程中成為一件工具,服務于男性的她成為了男友得到綠卡的一條捷徑。
然而這兩位看似體現了對男權價值體系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依舊具有獨特的魅力。其原因在于,即使身處異國他鄉的她們常常處于被“看”,被拯救,被利用的境地,忍受著來自西方和男性的雙重凝視和壓迫,卻依然保有一顆自由的心,她們找到了自我,并且為自己而活。
對于扶桑來說,她連身體都不屬于自己,只是被賣到美國的一件“人肉”財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腳女人,在命運給了她自由選擇的機會時,她也毫不怯弱地抓住了機會,主動出擊。在故事中,有一位華人勞工想盡一切辦法,打算幫助她離開妓院,他對扶桑的憐憫是真誠的,扶桑卻拒絕了離開,選擇了留在妓院,而不是重獲新生,得到正常人的權利。敘事者是這樣評價扶桑的:“你解放她或奴役她,她那無邊際的自由只屬于她的內心。這是嚴歌苓對扶桑堅持自我意志的品質的肯定,是性工作者復雜人性的體現,也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傳達。”與之相似,被安排與老人婚姻的小漁也遵從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驅使,沒有對越來越粗暴的男友江偉百依百順。在老人家中暫住的同時依舊努力自主學習,依照自己的內心盡善盡美地照顧好了照理來說毫無關系的老人。在改編電影的最后不顧樓下男友的催促,堅持留在了需要照顧的老人的床邊。這時候的她終于明自,她不遠萬里來到異國,遭受著畸形的境遇的她不應該僅僅為了身邊的男友,也應該為自己而活。
嚴歌苓小說中的移民女性形象大都是如此,在縱橫交錯的視線里,在來自西方和男性的雙重壓迫下,生活在殘酷惡劣環境中的她們依然保持著自由的內心,不停找尋著最真實的自我,敢于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的命運做決定;依然懂得以弱勢為強,在絕境中堅韌求生,永遠懷著無私寬恕和自我犧牲的母性和善良美好的本真人性。
嚴歌苓本人也經歷著移民生活,因此她的移民女性小說體現出她作為一個華裔作家在不同文化交界處理性而自覺的審視。與此同時,作為女性作家的細膩,也使她的作品飽含對弱勢群體的悲憫與關愛,以及對東方女性力量的一種想象性超越。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問題并不是嚴歌苓作品的唯一焦點,她將微觀具體的“女性”日常故事與“民族”“文化”等宏大命題進行了適當的聯系,這一探索也為當代全球化語境下對跨文化交往問題的思考帶來了巨大啟發。
參考文獻
[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
[2]嚴歌苓.嚴歌苓文集·少女小漁[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1.
[3]嚴歌苓.扶桑[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6.
[4]陳思和.關于《扶桑》改編電影的一封信[J].文藝報,1998(5).
[5]莊園.嚴歌苓訪談[J].華文文學,2006(1).
作者簡介
劉洋(1999.12.30-),女,廣東深圳,本科,漢語言文學(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