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許多學生不喜歡閱讀,甚至排斥閱讀,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難以提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就開展單元教學、課內課外結合、開展整本書教學、引導學生分享和組織交流活動進行探討,旨在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群文閱讀,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發展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方式探究
一、 引言
群文閱讀是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圍繞一個主題或多個議題閱讀一組文章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可以采取單元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課內課外閱讀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可以通過整本書閱讀,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擬定主題或分享閱讀書目,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組織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深入閱讀,最終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二、 開展單元教學,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采取單元教學的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單元教學是指教師任選單元中的一篇文章精心設計并開展教學,然后引導學生以同樣的方式探究其他文章的教學模式。在單元教學中,學生可以掌握和應用閱讀技能,同時會對單元主題有清晰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以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文章體裁為新聞,學生在閱讀這一類文章時需要掌握新聞的六要素、新聞體裁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態度與傾向。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一單元文章時,可以任選一篇新聞進行詳細講解,引導學生認識新聞體裁。比如教師選擇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范文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介紹了新聞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了新聞的三個特點:真實、及時、簡明扼要,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一找哪些部分體現了新聞這幾個特點,使學生對新聞體裁有初步認識,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內容。在引導學生閱讀這篇新聞時,教師從網絡上搜集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視頻,使學生結合視頻閱讀文章,并要求學生提煉出文章的主題,使學生在氣氛渲染下感知作者的情感傾向。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基礎了解之后,教師通過提問教學法引導學生解讀文章內容,比如文章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結合地形圖分析為什么中、西路軍一起寫,東路軍單獨寫;文章中哪部分是詳寫,哪部分是略寫,可否將這兩部分顛倒。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解讀文章內容,理解了文章的寫作技巧。學生在學完這篇文章之后,對新聞的閱讀有了基礎的了解,教師引導學生按照相同的方式閱讀其他幾篇文章,加強了學生閱讀能力的鍛煉;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將幾篇文章進行對比歸納,使學生在對比中完善閱讀內容,豐富閱讀方法,最終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 課內課外結合,拓寬閱讀范圍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可以通過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在融合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時,教師可以從課內閱讀中確定主題,然后組合課外閱讀內容。在確定主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主題選擇相同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鼓勵小組共同閱讀。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間的交流活動,促進學生閱讀面的拓寬。
以《藤野先生》為例,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魯迅,其中通過幾個生活片段的描述展示了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在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任選一個主題進行拓展延伸,有的學生從人物描述的角度確定主題,有的學生從作者的角度確定主題,有的學生從文章中的思想表達確定主題。教師在學生確定主題之后將學生劃分小組并推薦閱讀書目,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像關于人物描述的,教師推薦了《背影》《憶·讀汪曾祺》等文章;關于作者的,教師推薦了《朝花夕拾》;關于文章思想表達的,教師推薦了《林家鋪子》《駱駝祥子》等文章。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閱讀任務,比如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閱讀感悟,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等等,并且要求小組學生制作閱讀課件。在學生閱讀完畢之后,教師組織班級交流活動,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介紹閱讀主題和讀物。在交流活動中,學生了解了更多優秀的文章,拓寬了眼界。教師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在一起,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同一主題文章的理解;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在交流中拓寬了思維,最終促進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四、 以整本書閱讀,發展閱讀思維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可以進行整本書閱讀,使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構建完整的世界觀。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閱讀計劃,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摘抄、批注的習慣,引導學生將不同的方法應用于同一本書的閱讀中,促進學生靈活的掌握閱讀技巧,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昆蟲記》為例?!独ハx記》是一部長篇科普文學作品,其中描寫了多種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和婚習。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時,可以先要求學生做好閱讀計劃,確定閱讀進度和閱讀方法,使學生做好閱讀準備。在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時,教師可以進行指導和督促,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的、系統的制定計劃。在制定閱讀計劃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昆蟲記》,比如,在閱讀《圣甲蟲》或《紅螞蟻》時,應用略讀的方式對這些昆蟲進行大致的了解;在閱讀《我的學校》《童年的回憶》時應用精讀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抱負以及癡迷于動物探究的原因;在閱讀《納爾包訥狼蛛的地洞》時通過繪畫的方式了解狼蛛地洞的構造,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應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整本書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做好批注和摘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的輔助下,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最終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了有效鍛煉。
五、 引導學生分享,發揮能動作用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可以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引導學生推薦分享閱讀書目,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鼓勵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可以使學生在推薦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同時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發展規律,教師應用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參與度,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學習《壺口瀑布》的時候學生領略了壺口瀑布的壯觀,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過關于景色描寫的優秀文學作品。有的學生推薦了沈葦的《新疆盛宴》,介紹了這本書中描述的新疆景色,推薦了其中精彩的地方,并說明了自己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喜歡新疆的風景。有的學生推薦了余秋雨的《行者無疆》,簡單地介紹了中歐、北歐、西歐,南歐中的風景、文化和歷史;并說明自己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本書中包含了美景、美文、美麗的生活,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感受到寧靜祥和。有的學生推薦了小鵬的《背包十年》,并介紹這本書是圖文結合的形式,可以使人直觀的感受美景;另外文章中作者的心路歷程有教育意義;故事性也比較強,閱讀起來比較容易;除此之外,這本書是關于世界各地風景的描述,可以拓寬讀者的眼界。在學生推薦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篩選,總結出可讀性比較強的書目讓學生選擇,并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交流。教師堅持學生推薦書籍,使學生得到認同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不斷地閱讀挖掘優秀書籍進行推薦,最終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六、 組織交流活動,發展綜合能力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要重視交流活動的開展。在交流活動中學生會分享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會就某一觀點進行辯論,會交流閱讀技巧與閱讀方式。交流活動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同時可以為學生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因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需要組織交流活動。
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為例。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教師以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了交流活動。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諸子百家的學說,了解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術派別的理論。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像有的學生閱讀了《莊子》,有的學生閱讀了《孟子》,還有的學生閱讀了《論語》。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和與自己選擇相同的同學一起解讀諸子的思想。在學生對諸子百家學說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教師組織了班級辯論賽。在辯論賽中學生提出自己支持的學派和學說,其他學派的學生進行反駁或以近似的論點支持。像在活動中有的學生就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并引用孟子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支持自己的論點;有的學生認為人性本惡,是后天的教化使人懂得仁義禮智,并引用荀子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支持自己的論點。教師在確定閱讀主題之后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時促進了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提高語文素養,還可以加強對其他領域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群文閱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模式,引導學生分享、閱讀、交流,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陸登峰.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索[J].名師在線,2020(11):46-47.
[2]梁婷婷.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238.
[3]劉芫.淺談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4):269.
[4]魁崇玉,孫廣芬.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科技風,2020(9):76.
[5]張詠望.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文學教育,2020(3):98-99.
[6]張瀝文.基于部編教材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2020(3):100-101.
作者簡介:
王茂榮,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外國語學校石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