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不能只注重寫作知識的教學,更要注重人文關懷。一、 評價要打破傳統:(一)改變要求,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二)關注進步,以評價優點為主;(三)轉變方式,生評與師評相結合。二、 作文評語要體現關懷:(一)評語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二)作文評語要走進的學生內心。三、 教師談話要透出關愛。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學生作文水平提高了,寫作興趣濃厚了。
關鍵詞:作文教學;關懷;精彩
新學期,我接了一個班,這個班基礎差,學生普遍不愛學習,尤其不愛寫作文。每次批改作文,都要花費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在得到老師批改后的作文本,根本沒有細看我精批細改后留下的痕跡,他們只是看看結果,就把作文本丟在一邊。這樣老師的心血就被白白浪費了,老師的批改對學生的寫作并沒有起到多大的指導作用,學生作文水平也是止步不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老師在批改作文的時候常常側重于關注字、詞、句、標點是否恰當;層次是否清晰;結構是否合理。批語也往往公式化、成人化,枯燥而乏味。老師也缺少一顆用孩子的心看世界的慧眼,沒有關注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困惑和苦惱,也沒有分享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歡樂和幸福。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作文批改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魏書生曾經說過,學生的學習分為工作部分和動力部分,我們只關注了學生的工作部分,沒有關注學生的動力部分,也就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要體現鮮明的人文性,而語文教學中最能體現人文性的是作文教學,因此,我們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學生多傾注人文關懷。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體現人文關懷呢?一次偶然的機會,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有一次我們班的小瑤寫了一篇日記叫《我的妹妹》,日記中寫了妹妹貪吃的兩件事,雖然有的句子不通順,而且還有很多錯別字,但是讀了日記之后妹妹的貪吃卻讓人忍俊不禁。
一、 作文評價要打破傳統
(一)改變要求,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
一個班的學生作文水平高低不一樣,如果一刀切,以同樣的標準評價不同的作文,那寫作水平差的永遠都入不了老師的“法眼”,這勢必會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評價方式,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學生。作文基礎好的同學,我們除了對他們字、詞、句、段、篇這些最基本的內容嚴格要求之外,還可以要求他們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感人。對于作文水平差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要求,只要他們能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就加以肯定。
(二)關注進步,以評價優點為主
在評價學生作文時我們要橫向的比,更要縱向的比,關注學生每次作文的進步。既要看到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也要看到作文中的優點,同時要放大學生的優點,大勢表揚,讓學生增強信心,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在學生喜歡上了寫作文之后,我漸漸的試著給學生提意見。比如:“你的作文寫得真好,如果你能把字寫工整,老師給你打90分。”“你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了,老師想知道發生這件事時,你有什么想法,能把想法寫出來給老師看嗎?”這樣既肯定了學生,又把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指出來了,學生很樂意接受,并改正了缺點。
(三)轉變方式,生評與師評相結合
學生的評價是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去評價。也許他們評價得沒有老師那么全面、中肯,但他是以同齡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所以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有一次,我班寫了一個作文叫“××我要對你說”,其中一個叫小開的同學,他是個單親家庭子,跟著爸爸一起生活,他在文中反復說“媽媽,我很想你,我的十歲生日快到了,希望你能回來給我過生日。”這篇作文我們要求學生互判自改,小開的同桌小瑤很認真的找出了文中的錯別字,并在評語中嚴肅地指出:“你為什么不告訴你媽媽你的學習情況,難道她一點都不關心你的學習嗎?”小瑤的話一語中的,指出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更有一個孩子對同學善意的提醒。這些話由學生提出來肯定比老師說出來更能讓學生接受。
二、 作文評語要體現關懷
(一)評語要關注學生的內心
在作文批改時,我們往往只注重文字表面的東西,習慣了從知識的角度去批改,卻很少透過文章去感受學生的心靈,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主人掛了一把鎖在門上,一根鐵杵在那兒折騰了好久,很想把鎖打開,最終沒能如愿。一把鑰匙過來,插進鎖孔,輕輕一轉,鎖就打開了,鐵杵很不服氣,問鑰匙:“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的勁沒把鎖打開,你卻輕松地打開了?”鑰匙笑著說:“因為我懂他的心。”是啊,作文批改中,我們要力爭做一個“懂得”的老師,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并耐心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這樣就能輕易打開學生的心鎖,讓他們敢“說”,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
(二)作文評語要走進的學生內心
對學生的評價最終要落在評語上,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的任何技巧都是無濟于事的。”因此,在寫評語時要以鼓勵表揚為主,要在作文中找出學生的優點,并放大學生的優點,讓學生有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讓他們樂于寫作。
1. 堅持激勵為主的原則
我曾經接過一個班,成績差,作文水平低,學生普遍寫不出來,一提作文就愁眉苦臉,怨聲載道,半天動不了筆。怎么辦?首先,我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同時降低寫作難度,讓學生從寫片段開始,選取身邊熟悉的題材,比如:“下雨天真討厭”“哎呀,教室進水啦!”“老師生氣了”“媽媽笑了”等,我先帶著學生寫,只要他們能寫出一段話,不管寫得怎樣,我總是想辦法在他們的作文中找出優點,給予鼓勵。比如:“你寫的文章真長。”“你的優美詞語可真多。”“你有一雙慧眼,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美。”“你有一顆善良的心。”等等,只要學生有進步,我都給學生打上“優”或“良”,學生每次拿著作文本都面露喜色,自豪地與其他同學比等級,向其他同學炫耀老師留給自己的評語。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作文,還經常提醒我:“老師,今天還沒寫小作文呢。”在學生喜歡上了寫作文之后,我又試著給學生提意見。比如“你的作文寫得很好,如果你能把字寫工整,那就更好了。”“你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了,不錯!但是老師還想知道發生這件事時,你有什么想法,能把想法寫出來給老師看嗎?”。這樣既肯定了學生,又把他們作文中的問題指出來了,他們樂意接受,并能及時處理老師指出的問題。
2. 評語要關注學生成長
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候,尤其又處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現在的孩子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隔代之間溝通不暢,就會導致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成長中的歡樂與幸福需要與人分享,煩惱需要向人傾訴。曾經有一個六年級的男同學小林,他剛出生不久,媽媽就拋下他們父子倆走了,他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在一次作文“假如xx”中,他寫道:“假如我是一個女人,就不用一天到晚為了掙錢到處辛苦的奔波,只要有一張漂亮的臉蛋,嫁個有錢的男人,就可以過好日子。”很顯然,媽媽的出走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創傷,成了他解不開的心結,如果不及時疏導,將會給他以后的生活帶來陰影,甚至會影響他的人生觀。遇到這種孩子,我們對他的作文評價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上。我思索良久,在他的文章后留言:“我不知道你的媽媽為什么離開你們,也許她有自己的苦衷吧。我相信這些年她雖然不在你身邊,但一定非常牽掛你。你是一個能干的孩子,沒有媽媽在身邊,你學會了做家務,學會了照顧自己和爸爸,我相信你的媽媽一定會以有你這樣的兒子而自豪。”我不敢說通過這種方式就完全能讓小林走出陰影,但起碼能緩解他的焦慮感。
去年我教過一個女生小婷,她的媽媽是個精神病患者,小婷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是我班的班長,但卻有同齡人少有的沉默和早熟。有一次在作文中小婷寫道:“每一次看到小伙伴們追著我媽媽喊瘋子,瘋子,拿著石塊扔向媽媽的時候,我的心里覺得特別難受。”讀了她的文章,我很難過,在她的作文后附言:“你是個優秀而懂事的孩子,你比同齡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和磨難。但你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有人說苦難是一筆財富,相信我,媽媽會好起來,你也會慢慢從痛苦中走出來的。”
3. 評語要尊重學生的個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教師說:“對待學生的自尊心要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小心。”教育家愛默森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性格千差萬別。因此作文的風格也大相徑庭。有的溫文而雅,有的卻鋒芒畢露,在文章中毫不掩飾對別人的意見,甚至連老師也不放過。他會在文章中很直白的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老師對女同學比對男同學好,老師某次處事不公平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拋開教師的師道尊嚴,冷靜地分析學生說得對不對,如果說得對,要給予肯定。比如,你說得對,老師下次一定注意,如果學生說得沒有道理,可以在評語中委婉的指出來。
三、 教師談話要透出關愛
上面提到的小林的例子都是比較典型的,僅靠在作文中的評語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還要多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家訪,與家長交流,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動態,與家長攜手,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學生多傾注人文關懷。
原來班上的學生作文水平普遍較低,半天下不了筆的大有人在,評講作文時,想在班上找一篇范文來讀都找不到。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現在班上的學生不再看見作文就發愁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學們每次作文,不管是誰,作文至少都能寫上一篇。其次作文總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作文教學中,我借助作文批改,走進學生的心靈,贊揚他們在文章中表現的真、善、美,糾正他們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假、丑、惡,排遣他們的憂愁和煩惱,使他們能放下包袱,學生在作文中能把他們的知心話告訴我,我也總是能在作文評語中很好地與他們互動。
作文教學因關懷而精彩。
作者簡介:
梅雪,四川省廣安市,四川省華鎣市古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