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一門森羅萬象,蘊含于生活中的實踐真理,發現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人們反思生活、探索未知的求知過程,小學生作為思維成長與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學好數學不僅是掌握更多知識,也是為日后發展奠定基礎。對于特殊學生群體而言,其在思維、身體等方面有著明顯個性,傳統教育手段顯然達不到理想效果,為此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善于采取靈活多變的教育手段以適應學生的具體需求。本文就對特殊教育生活數學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生活數學;生活化教學;特殊教育
一、 引言
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對于小學生而言,生活確實是最好的教育園地,其對身邊的周遭事物都很好奇、善于模仿觀察且思維靈動,而對于特殊學生群體來說,他們也同樣懷揣著對生活的渴望與未來的期許,身殘但志不殘,思維能力弱卻對事物有著獨到體會。因此,生活數學是滿足其特殊成長發育需要與學習要求的學科,要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從生活入手,采取靈活多變教育教學手段,著力創設數學樂園,讓孩子在知識的簇擁下健康成長。
二、 生活數學中課堂中的問題研究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生活數學教材中雖然包含很多有趣的生活化內容,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卻無法有效把握教材與課堂的契合點,采用單一的授課模式為學生講解書中內容,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強、提不起學習積極性,也跟不上課堂進度,很多學生不會的知識越來越多、探究數學問題的自信心也逐步變弱。
(二)教師自身原因
在特殊教育中,教師應具備更強的關愛能力,能夠照顧到不同學生的感受,帶給其更多的關懷與愛。但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長時間輔導或輔導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照顧有加,一般情況下只站在學生群體共性的角度出發,如“某一方面的生理缺陷”“思維能力差”等,卻未能考慮到不同學生在個性需求上的差別,如“數學接受能力”“數學學習興趣”等。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生活數學的有效展開除了要積極借助教材優勢來引入生活化元素外,更需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著力打造優質課堂。
三、 生活數學課堂要積極引入生活化元素
生活化元素的引入可以是安排好的,也可以是即興的,引入的內容只要符合教育教學需求,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啟發效果就是好的。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適當、合理的引入生活化元素,完善生活教學設計,來喚醒學生在生活中獲得與積累的相關經驗,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有依可思,有思可談,使其迅速融入教學氛圍中,在數學課堂中收獲知識、快樂與幸福感。
如在《得數是2的加法》一課程中,教材中以“今天我值日”為例,通過與學生在校生活中常見的內容為引,讓學生探究“1+1”的含義,在數學中融入集體意識培養,但更多傾向日常經驗回顧,是存在于記憶中的片段閃爍。由此,教師可加入一些適應教學需要的生活化活動內容,考慮到特殊群體學生由于其身體上的問題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卑,在互動交友的過程中很難走出第一步,為了更好地拉進同學與同學、同學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可再次引入生活化內容:“同學們,誰能走到講臺上來,大膽地告訴老師你想和誰做朋友,老師幫你完成這個心愿?”一開始全班同學鴉雀無聲,與他們進行目光交流時發現其眼神閃躲,都不愿走上講臺,但從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角度分析,他們是愿意被關注、渴望交朋友、希望融入集體的,所以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說:“有沒有哪個同學上臺來跟我們說一說,老師這里有小禮品哦。”這時,部分學生被琳瑯滿目的小禮物所吸引,不一會就有一名同學慢慢地舉起了手,上臺后卻久久不愿開口,教師俯下身、貼過耳,他才小聲地緩緩說出一個名字,隨后教師可以講出該學生的名字,并問她:“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嗎?”若該同學愿意,則可以將其請上臺來,讓兩人拉住小手以包含深意的具象形式為學生展示“1+1=2”;若其不愿意,為了緩解場面的尷尬與保障授課進度,教師還可以問:“有沒有同學想和他做朋友,可以舉手示意”并讓該同學上臺,在課下時間再有針對地與“不愿意”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爭取讓二人當上好朋友。以實踐操作的方式讓學生融入其中,去細細品味與體會數學課堂的魅力所在。
四、 生活化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的高效聯動
(一)善用多媒體設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容易將投影理解為放大版的教材,只注重新技術的運用內容上卻保守、死板,慢慢磨平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多媒體設備的有效運用,能夠以具象的方式將抽象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也有著創設特定教學情境的妙用,讓學生在更加真實的氛圍中去發揮想象、能動探究,當然也可借助網絡中的優勢教學資源,融入更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實現與生活化教學的高效聯動,讓學生愛上數學,去了解其工具作用。在生活數學教學中,基本上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有一部分以生活作為前景切入的內容,如在二年級中下冊中“整潔的校園”“常見的飲品”“整理餐具”等,而書上的圖片與文字敘述內容又較為單調,教師則可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與其相關的視頻或音頻資源,將學生帶入到更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更好地起到激發思維的效果。
多媒體設備所能播放的內容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課件、視頻、音頻、圖片等,而且針對特殊群體的學生而言,教師還可通過不同的顏色與字體來區分重難點,有條理、有邏輯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滿足部分有閱讀障礙的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二)巧用小組合作
和同學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獲得愉快合作體驗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能有效提高課堂參與度、轉變沉悶課堂氛圍的有效方法,更是開展特殊教育,讓學生相互理解和關懷的重要手段的。將小組合作融于生活化教學中,讓學生在交流實踐感悟、分享快樂,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敢說、肯說、會說,在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鍛煉其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培養競爭與合作意識,提升學習自信。
如在學習“得數是五的加法時”,教師可提出探究性問題:“同學們,你們平時有沒有自己買過東西,今天老師就帶你們走進小超市,已知礦泉水1元、干脆面2元、飲料3元、面包4元,和身邊同學聊一聊5元能買到哪些好吃的呢?”同學們一下子炸了鍋,有的說:“我喜歡吃干脆面,我要都買干脆面。”有的學生說:“天這么熱我要喝飲料,然后再買包干脆面。”還有的學生說:“媽媽說過喝水對身體好,就都買礦泉水。”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導向進行把控,不能任由其無限制擴大,耐心引導,讓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有學生說:“都買干脆面”,但其他同學并未發現都買干脆面會剩下一塊錢,這時教師就可以問:“5元除了能買兩包干脆面還能買什么?”,通過這種委婉、靈動的引導方式讓學生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提升探究效率。在探究結束后,教師要讓各個小組推選一位成員來展示小組合作成果,給學生更多展示機會,采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的方式來評選出最佳小組,將全班同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給予匯報同學更多的尊重與關注。除此之外,教師要用鼓勵性的話語對學生的探究過程予以肯定,并對其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組合作內容的印象。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有哪些具體應用,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問題,逐步形成獨到感悟,激發其探究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在合作中全方位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水平。
(三)活用分層教學
特殊群體學生在思維能力、數學基礎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有著較大差異,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教師就應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集中精力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分層教學的有效開展不僅能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感受,更能有效助力于生活化教學深度的提升,在生活數學課堂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基礎好、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解決難度水平適中的問題十分簡單,他們常常有一種“吃不飽”的感覺;而一些基礎差、理解能力弱的學生解決此類難度問題則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分層教學,將其以生活化教學手段與內容相融合,通過設置分層生活化問題、布置分層作業的方式,做到對教學全過程的把控,提升特殊教育質量。
(四)靈用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表達力、表現力與表演力,創設愉悅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得到良好學習體驗。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教師可借助投影設備來播放動畫,讓學生分別飾演其中角色,自主排練、思考問題。如在學生學習“三減幾”時,教師在可播放“三只小豬和老狼”的動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去扮演小豬和老狼,并思考老狼襲擊后所剩小豬的數量,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會發現小豬由三個變成兩個、由兩個變成一個,以真情實感來體會數學深意,同時鍛煉各方面能力。
五、 課堂生活內容與從課下生活實踐的有效融合
學以致用本身就是小學階段生活數學的基本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跟需要讓其能主動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應注重課上、課下的有效結合,綜合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學生潛意識中構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師要改變固定的作業模式,豐富作業內容,以充滿探究意味的實踐型作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去鍛煉其知識遷移能力與數學思維。
六、 結語
綜上所屬,我們不難發現數學與生活中的關聯性,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的教師,更應從學生的特性入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融入生活情景中去思考數學問題、尋找數學規律、學習數學知識,全面培養其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路.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24):144-145.
[2]劉永杰.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53-54.
[3]杜蘭梅,魏超.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及優勢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107-112.
[4]劉毓梅.探討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5):12-13.
作者簡介:
王娜,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