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學評價,尤其是終結性評價如何滲透與體現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如何綜合有效地考查與評價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將對英語課堂教學實踐和日常考試評價設計有重要的指導與反撥作用。文章嘗試通過對2017~2019年福建省中考英語試題的研究比對,探索中考命題理念的發展趨勢,以達到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完善日常考試評價設計的目的。
關鍵詞:中考;核心素養;立德樹人;創新語境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行以來,其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基本理念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已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于各種教學評價,尤其是終結性評價之中。科學、準確、客觀、公正的教學評價設計將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對課堂教育教學起到積極的反撥作用,從而促進教學與評價的協調發展。那么如何通過命題評價設計使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地,這是新課標背景下我們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 福建省近三年中考命題突出特點及題例分析
2017年是福建省中考改革的第一年,2017年起福建省中考由各地市自主命題轉向全省統一命題。通過對2017~2019年福建省中考試題進行橫向的命題框架結構研究,及從核心素養考查層面的縱向對比,我們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語言能力立意轉向綜合素養立意
教學評價設計的立意,在立足語言能力考查的同時,要全面考慮對其他學科能力素養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考查。這個命題立意的原則在近三年福建中考試題中得以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呈現:
1. 聽力測試傾向考查綜合能力素養
例如,2019年試題聽力第8小題。
M: I think shopping online is boring. Its not easy to choose things.
W: For me,its a good way to relax.
How does the woman feel about shopping online?
A. Boring. ? B. Easy. ? C. Relaxing.
本題考生除了需要在語言能力上理解說話者選用的語法結構,聽懂觀點態度外,還需理解問題以及判別提問的對象。同時,要將聽到的信息“to relax”轉化為描述性形容詞“relaxing”。
(二)閱讀立足語言能力,關注思維能力滲透
思維品質的培養在《新課標》頒行以來一直廣受關注,在理論探索、實踐檢驗和評價反撥等方面都有大量深入的研究。福建省統一命題三年以來,在閱讀理解試題中不乏滲透文化意識、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考查的優秀題目:(見表一)
A. 受虧待的B. 受控制的
C. 受寵愛的D. 受歡迎的
根據大數據統計,考生失分最為嚴重的題目中,除了部分思維能力立意的題目,也有最為常見的以考查考生基礎語言能力為目的的細節理解題。越來越多的細節理解題目出現綜合考查的趨勢,而文段的選擇又日益地道而含蓄,為學生的準確理解造成了困難,導致了失分。
(三)立德樹人在命題中合理均衡全面體現
縱觀2017~2019年福建中考試題,從一帶一路到C919大飛機(2017);從中國機長到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從港珠澳大橋到祖國70華誕(2019),無不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性,突顯出家國情懷。然而,這些積極向上的主旋律話題如何在試卷中合理均衡呈現呢?
1. 以“小”語境滲透“大”話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受詞匯量與認知水平限制,很難讀懂或表述某些主旋律話題、社會熱點。因此,我們要將這些主旋律話題以學生看得懂,聽得清的“小”語境滲透到試卷中去。以2019福建中考試題為例,這類的“大”話題大部分都集中在聽力、單項選擇上。(見表二)
這些正能量滿滿的主旋律話題,為語言的考查提供了豐富真實的語境,是我們時代的強音。
2. 以“大”語境呈現“重”話題
《新課標》中英語課程涵蓋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下10個主題群,32個子話題,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部,2018)。這為學科育人提供了豐富的話題和語境。仍以2019福建中考試題為例,試卷文段的選擇除了在能力素養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查外,在立德樹人目標方面的考量也是很突出的。
這些弘揚主流價值,傳承文化基因,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中國實力的試題在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刻教育,更對課堂教學如何進行學科育人滲透做出了的引領與示范。
(四)重視語境距離感與文化差異理解
福建省的中考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考試兩考合一。試題的命制設計,既要使英語水平不一的學生都能得到全面、公正、客觀的評價,充分發揮考試的激勵功能;又要有一定的區分度,體現考生的學習潛力,為高中人才選拔,擇優錄取學生提供準確參照。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其評價選拔功能日益凸顯。而相對陌生的認知語境與跨文化知識是設置試題難點與拉開試題區分度的重要因素。
根據認知語言學理論:“詞匯知識建構并不是任意性的,詞匯學習也不是孤立發生的,它必須指向其賴以生存的認知語境、刻畫相應的知識領域。”(陳榮,2011)因此,熟悉的語境有助于語言學習者回憶起詞匯含義,反之,陌生的語境則會對學習者的理解產生干擾。而作為致力于考查考生語言綜合實踐能力與靈活運用語言知識能力的中考,在語境創新上必然有一定要求。例如:
2018年完形填空,在學生熟悉的環境保護植樹造林話題下,引入了學生不太熟悉的語境“印度森林之子”帕耶的故事。稍微陌生的語境與文化上的陌生感,就為考生理解文段,完成考題制造了一定障礙。
再如,2019年聽力填詞文段,文章是封書信,話題是很常見的家庭活動,娛樂計劃,但因為放在了學生稍微陌生“化妝舞會”語境之下,考生在答題就中遇到了不少困難。
陌生語境對學生造成的理解困難的原因:一方面由學生語言能力不足,詞匯掌握的深度與廣度有限,語言熟練程度不高導致;另一方面也是由跨文化意識不強,知識面有限決定的。
三、 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及日常考試評價的啟示
基于對《新課標》及近年來最新中考命題理念的認識,我們意識到綜合的能力素養就只能在綜合語言學習活動中產生,而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具體教學實踐,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在聽說能力訓練方面,我們應該克服教材設計上缺陷:如聽說語境不夠真實,聽力角色不易分清,聽力題目浮于表面,缺乏思維深度等,深挖教材,重構話題,設計真實有效的聽說任務,減少“聽啥選啥”的低效聽力訓練;同時,適當補充有時代性、趣味性、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縱向深挖學習深度,橫向拓展學習廣度。
(二)在閱讀理解方面,我們更應該注意課外材料的補充與拓展。在選擇閱讀訓練語料的時候,應該注意語言的地道性,多設計綜合考查多種能力素養的練習,進而幫助學生發展語言能力,提高思維品質,構建文化意識與形成學習能力,提升綜合能力素養。
(三)我們在進行日常考試評價命題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 語境的創新與包含多元文化因素。2. 留意其價值取向,弘揚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許舒帆,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泉州市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