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現代教育家、終身教育論的創導者保爾·郎格朗曾說過這樣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本文由此引出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基于核心素養的高校課堂構建探討,并結合四步教學法實際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探討意義。
關鍵詞:四步教學法;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初中生接受德育教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標志性的起點。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如果教師有意識地使用四步教學法打造高效的課堂體驗,可以促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單向接收,轉為生動有趣的互動溝通、多維思考,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可以從根本上促使學生以更為深刻、深度的學習方式學好這門課程,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核心素養。本文將結合四步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實際課堂的運用心得,淺析其效果及意義。
一、 第一步:提綱引路、學生自學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相信這個講話精神對于每個講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老師都猶如醍醐灌頂,更是為我們上好這門課程打了一劑強心針。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初中階段青少年接受難度比較高,我校積極響應課程改革的要求,采取四步教學法,初顯成效。其中,第一步“提綱引路、學生自學”成為四步教學法中最為基礎、也最為重要的一步。所謂的提綱引路,是指結合課本提綱拋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欲,進而調動課堂氣氛。比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三課《發現自己》第二節“做更好的自己”中,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請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本P31~P36,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 怎樣學會接納自己?2. 怎樣接納自己的全部?3. 怎樣做更好的自己?4. 怎樣學會欣賞自己?5. 怎樣能更好激發自己的潛能?當拋出這些提綱性引導問題后,處于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期的初一學生,會更快進入學習狀態,并按照既定的路徑進行思考,這也就是學生開始自學的象征。自學是一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方式,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開啟主動學習的大門,培養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不僅對于這一門課程,而是培養一個能夠貫穿整個人生的良好的學習方式。
“提綱引路,學生自學”對教師在備課時設計提綱問題提出了高要求,如何設計出足夠挑起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尖銳問題,成為重中之重。而問題的提問順序,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認知素質,所以,這一步至關重要。提綱起到引路的作用,那么這條路的設計、鋪墊就需要明確的指向性,一定的刺激性,足以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進而踏上這條自學之路。自學需要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問題的設置相當于打開這堂課大門的鑰匙。
二、 第二步: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是非常低的。大部分情況下,除了老師點名提問,更多的是老師一個人唱了整場的獨角戲,不僅累,而且無法及時得知學生的反饋——到底吸收了多少?懂得了多少?……相信有此經歷的老師們都是一腦袋問號。而學生的問號也不少——這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個和那個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小腦袋也是一片茫然。偶爾有聽懂的孩子,又因為礙于課堂紀律,沒有辦法及時解惑。這種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處于交流為零、合作為零狀態的課堂,其效率可想而知。也難怪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不知道怎么教,學生郁悶不知道怎么學,課堂明明上足了時間,可一考試還是完全沒有掌握知識點。
而四步教學法的第二步“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則針對這樣的苦悶、干澀的課堂做了一次徹底的顛覆。在四步教學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一本正經嚴肅認真的角色,而是更類似于辯論場中那個懂得將可以引發討論、思辨的問題,把握時機環環相扣帶領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討論的主持人。
比如在八年級的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第二節“合理利用網絡”課堂中,老師作為“主持人”,可以設置有戲劇沖突的故事情節,或者直接觀看與“合理利用網絡”相關內容的視頻,在結束后,提出適合討論的問題,分組討論或自由討論,而這個討論一定要引導孩子們從正、反兩個觀點來思考。規定好合作交流的時間,帶著問題找論據,再由論據找結論。由于有了思辨、思考、交流、合作的環節,孩子們在課本的基礎上延伸思考到現實社會發生的種種現象,跳出了照本宣科的限制,并且因為有互相交流的機會,以同齡人類似的思維、語言及情感進行溝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投入度,對于接下來解決問題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幾乎是課堂上最受歡迎的環節步驟,在自由交流、合作溝通的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增加同學之間的了解,交流彼此的見聞見解,更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有效率地將問題的解決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做多角度、多維度的探討,并且在匯總解決問題方案的時候,能夠讓老師及時地獲知學生的思想、觸碰到學生的心靈,達到雙向交流的結果。
在這個環節里,教師并不是單純的問題提出者或是置身事外者,教師需要始終給學生營造“我在場”的認知,審時度勢,觀察細致,主動調節控制氣氛活躍度。比如有些小組相對比較冷場或者平淡,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入并提問,提高討論的熱烈程度。又比如有些小組太過于踴躍,甚至發散性思維天馬行空,討論到和課堂主題不相關的話題上,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一定的干涉,及時將話題引導回到與課堂相關的討論上。而對于一些已經有了疑問的小組,可以進行一定的鼓勵與肯定,并嘗試將問題引向更精準的方向。通過這種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多邊互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切實落實“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步驟,并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
三、 第三步:教師精講、歸納總結
在第二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喚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強烈興趣,并且自主消化部分內容之后,教師作為整場教學的主持人,需要進行第三步“教師精講、歸納總結”。這一步在四步教學法中,屬于精華部分,相當于主持人在做一場淬煉精華、升華高度的陳詞總結。
教師精講,包括使用不同的手法,包括多媒體技術,緊貼時下熱點,以更鮮活的方式協助書本觀點輸出;設計有效的問答對話,在統一的目標下,設置不同的提問角度,并敢于提出質疑意見,引發多重思考,開拓學生思維;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難點、疑點、錯誤點的引導和修正,并整理學生討論或回答時欠缺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深化知識點。比如在九年級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時,可以先播放微博當下最熱門的法律科普博主“法外狂徒張三君”的關于法律的視頻,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語言中對法律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之后,再提問“什么是法治?”“在你生活周邊,有什么和法治有關的例子?”等等,在得到同學們的回答后,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此循環,步步引導到課程最中心的內容“法治的內涵及要求”上。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得生澀的法治常識變得生動具體,提高學習效率,并在案例分析中得到思維的鍛煉和成長。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步的設置中,要注意心理接受過程的順序,從淺至深,從易到難,步步為營,循序漸進。而在歸納總結時,則要簡單扼要地輸出知識點,輔助學生從活躍、零散的思維中回歸到中心點,并理解吸收。
第三步“教師精講、歸納總結”中,高效的歸納總結是對一堂課知識點高度的梳理和概括,是讓學生把在整堂課中采集捕捉到的知識點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處理過程,是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因此,在這一環節里,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變通性,因為學生的接受程度有差異,有些孩子接受力比較強,一點就通。有些孩子反應比較慢,或者他的思考方式與眾不同,這就要求教師懂得分階處理。就像牧羊人一樣,需要在開闊草原撒野奔跑的羊群,安全有序地帶回家。在這期間,也許會有落單的羊群,需要單獨輔導,這個可以留待課后進行補充指導,也可以在當堂解決,根據課堂時間而定。
四、 第四步: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最后一步,也就是四步法中的“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在這一步中,主要是通過一些方式方法對這堂課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做一定的測試,并加以鞏固,將短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的環節。
在隨堂測試的設計中,教師應該緊緊圍繞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及延伸知識點進行設計,采用筆試、口頭問答、看案例做分析等等方式,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并及時發現學生未掌握的知識點,利用這個環節的時間,做對應的難點攻破、疑點解惑,力求在課堂結束前,做到沒有遺漏難點疑點。
在這一步中,教師可以留下一些可以引發學生在課后進行思考的話題或問題,比如在九年級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第五課“延續文化血脈”中,教師可以請同學們在課程結束后,尋找自己身邊延續文化血脈的案例或事件,并記錄下來,在下一次上課時進行分享或個人演講。這對于課程內容在課后的延伸鞏固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許多孩子會因此開拓出更廣闊的天地,這也是教育的本質——自我教育的最好體現。
五、 結語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自2001年頒布以來,一直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四步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施,從根本上響應和實現了這個目標,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營造一個溝通、互動的課堂,是非常有助于推動課程進度和內容滲透的。配合新媒體設備技術等輔助,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不再是一件難事,培養新一代核心素養也不再遙不可及。
四步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施效果證明,從傳統的單向傳播,到現如今的雙向傳播,改變的不僅是呆板的授課模式、倦怠的課堂氛圍、效率低下的課堂效果,更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溝通技巧、學習興趣,符合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模式、思維模式、接受程度,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打造高效課堂的不二法寶。
參考文獻:
[1]秦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華夏教師,2018(27):41.
[2]王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
[3]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34-135.
作者簡介:
陳勇財,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