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教育背景的出現使得德育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而這不僅讓各學科教師主動將智育教育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還十分直觀地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地位,促使本課程自覺展現思想教育作用,以便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朝著真善美形象學習、發展。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便要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切實優化學生的德育體驗,切實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效益。本文將從確定實踐主題,積極整合鄉土資源;豐富生生互動,確保學生的主體體驗;構建教育合力,打造全新的德育教育平臺;完善實踐展示,突出德育論點四個角度來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組織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改所提出的一個亮點理論,為學校教育的生活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可切實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小學生及時整合學習感悟,切實生成成長智慧。而且,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具有體驗類、活動式的教學特色,十分關注學生的成長感悟。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小學生正處于認知飛速發展的成長階段,但是卻普遍存在理解能力低下、認知能力不足的現實問題,且年齡越小,這一思維特征便愈加明顯。這就意味著小學生在學習德育知識時很難通過空泛、抽象的德育概念去優化自己的道德意識,而是應該多體驗、多實踐,才能切實生成相應的德育感悟。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切實突出本學科的思想教育效果,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體驗活動中產生優良的思想意識、道德理念與行為規范,切實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 確定實踐主題,積極整合鄉土資源
每一輪綜合實踐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展開的,而且這一課程活動不受時空限制,基本上是無法在一節課內完成。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認真觀察小學生的成長訴求,既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據,但是不可完全依托于課程教材,圍繞小學生的現實成長來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之后,便要自主整合鄉土資源,切實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以便全面優化小學生的實踐感悟,讓小學生切實積累豐富的成長心得。在整合鄉土資源時,教師要與學生一同合作,設計可行的研學計劃,全面分析鄉土資源的人文內涵、育人效果,一方面是要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另一方面便要讓小學生參與到鄉土資源的開發與整合過程中,讓學生及時產生生活感悟。
就如在“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教學中,我就及時組織了一次“變廢為寶我在行”的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小學生積極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資去進行美工設計,或者是改造一些廢舊物品,轉變這些物品的原有功能,或者是延長這些物品的使用壽命。為此,我鼓勵本班學生積極觀察生活,認真搜集生活中的廢舊物資,由此進行手工發明。這一實踐活動可以切實發散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其懂得珍惜、保護現有資源,同時也能以創新意識去進行發明創造。比如,有的小學生將廢棄的輪胎改造成一個個小格子,用來種植一些花草,將輪胎變成了花架,裝飾了自己的家庭環境;有的小學生則利用一些木頭邊角料設計了美工作品,制作了一個小凳子,還使用一些顏料裝扮了這個小凳子,表示自己現在每天吃飯都會使用這個小凳子,由此喜歡上了木工創作;有的小學生則利用一些鐵絲、鋼鐵等制作了一個機器人,還在家長的幫助下安裝了電力設備,自己制作了心愛的玩具,等等。面對學生的多元創作,筆者組織了一次“寶物”展覽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闡述創造理念,共享發明創作心得,由此優化了小學生的廢物利用意識、發明創造意識。
二、 豐富生生互動,確保學生的主體體驗
常規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存在單向互動的教學特點,很少會突出小學生的人生經歷與自我感悟,所以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無法切實優化小學生的精神世界。然而,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關注的是人的生命發展需求,所以如何突出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自主性、主體性也就成為一個十分基本的教學任務,需要保證學生能夠積極思考、積極體驗,使其多嘗試、多動手。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教學活動來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切實優化生生互動,以便及時豐富小學生的活動感悟,使其在同伴的啟發、監督與幫助下總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與思想內涵,由此形成完善的人文意識。如此,則可保證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權益,使其共享德育資源,產生良好的德育認知。
就如在“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教學中,我就鼓勵本班學生以6人小組的形式去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希望學生可以觀察本組成員的消費行為,積極共享生活理念。本輪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為“貨比三家”,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自覺形成物美價廉的意識,使其懂得對比商品的價格,選擇成本最低、質量最優的商品。為此,實踐小組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場地,如菜市場、超市、商場等等,按照彼此的學習計劃去購買相應的文具用品,也可以詢問家長近期必要的家庭支出,主動購買家庭生活物資。由此,小學生就可以及時積累消費經驗,還可在同伴的監督下懂得對比商品的質量與價格,由此形成良好的消費意識。之后,各個小組要撰寫實踐報告,真實、客觀地展現本組成員的消費行為,認真分析每一個成員的消費理念,由此分析什么樣的消費行為才是正確的、理性的。在本輪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就結合綜合實踐結果告訴學生要學會適度消費、理性消費,要懂得自我控制,且學生還可嘗試參與理財活動,學會“錢生錢”,由此優化學生的消費觀念,使其懂得合理利用錢財。另外,筆者也借助本輪綜合實踐活動告訴學生不可盲目攀比,要求家長為自己購買一些不必要的商品,以免浪費資源。
三、 構建教育合力,打造全新的德育教育平臺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雖然教師是實施學科教育的主力軍,但是并不能單一依靠教師來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因為部分活動需要在家長、社會部門的有效配合下推進。尤其是家庭資源,是小學生形成思想、品德的基本環境,所以完善的教育合力可以切實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組織效益,可以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活動體驗。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構建教育合力,為組織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一個開放、自由的現實環境。
就如在“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教學中,我就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可以認真聆聽學生的興趣訴求,支持學生選報相應的興趣班。在本輪家校合作活動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都認為學習是重要的,擔心給學生報興趣班會影響學生的成績,所以會拒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對此,我引用了教育心理學中“自我價值”的相關論點,告訴家長真正的教育是要幫助學生尋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并不是要讓學生取得好成績。在多次勸導與溝通下,家長表示如果學生可以保證成績不退步,甚至是上升,那么他們便會同意為學生報一些興趣班。對此,我也同時與學生溝通,希望學生可以努力學習,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贏得一個機會。如此,家長便要支持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切實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讓學生成長得更加快樂、健康,從而切實優化家庭教育與學校生活。
四、 完善實踐展示,突出德育論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德育認知,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產生具體的人生感悟、思想啟示,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品德意識與心理健康。其中,值得一提的現實問題是,綜合實踐活動不受學科限制、時空限制,經常需要設計長期的活動計劃,尤其是德育類的綜合實踐活動,必須要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切實優化學生的德育認知狀態。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組織完善的實踐展示活動,突出具體的德育論點,引導學生展現自己的德育認知變化情況,及時賞識、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切實受到鼓舞與肯定,使其能夠切實產生良好的德育思想。
在上述“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教學中,筆者便會不定期組織興趣特長展示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在豐富的課余生活中所形成的興趣特長。這樣一來,學生則可自然而然地產生持久的興趣愛好,且能分享自己的課余生活,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交流,可切實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比如,有一些喜歡跳舞的學生通過豐富的課余活動學習了多種舞蹈技巧,在實踐展示中也進行了舞蹈表演。在這時,本班學生不僅及時表達了自己對舞蹈活動的喜愛之情,更是主動分享了自己在跳舞時所面對的一些困難,比如經常因為拉筋所帶來的疼痛哭泣,以及自己反復在同一個舞蹈動作中出錯、被批評等等。但是,當筆者問到學生是否后悔參加舞蹈學習時,學生堅定地告訴我:“不后悔!”原因是學生十分熱愛舞蹈,即便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都不會選擇放棄。對此,筆者就及時賞識了學生堅韌、堅強與樂觀的優良品質,告訴學生一定要堅守初心,堅持自己的夢想,因為只有有了夢想,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光彩奪目。再如,有一個學生在實踐展示活動中繪制了一幅畫,但是興致卻并不高昂,還主動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原來,這個學生最初很喜歡畫畫,但是通過畫畫學習之后卻發現自己并不喜歡畫畫,但是卻礙于自尊,不敢向父母袒露自己的真心。對此,筆者就告訴學生,凡事都需要堅持,不應該因為一時的困難與挫折而選擇放棄,但是如果學生確實是不喜歡畫畫,那么則要及時止損,即在年輕時多體驗、多嘗試,直到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所以學生不必隱瞞家長,而是應該平心靜氣地與家長平等溝通,贏得家長的認可與理解。
五、 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切實優化小學生的德育感悟與成長心得,便于小學生真正實現健康成長。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豐富學科實踐,以跨學科、多交叉理念與其他教師形成合作關系,切實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為小學生的未來成長與全面進步做準備。
參考文獻:
[1]李艷麗.淺談“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83-84.
[2]張曉輝.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課堂的建構與探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4):53-55.
作者簡介:
張福敏,安徽省宣城市,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