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摘要】動手實踐被認為是“看得見的思維”。這一特性正好可以彌補數學直觀性不足的短板,因而將動手實踐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通過動手實踐,還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活躍教學氛圍。然而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由于對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為了趕進度、完任務,直接將這一環節用口頭講述代替,殊不知這樣不僅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還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要優化動手實踐,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動手實踐?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6-0060-02
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不喜歡被教師約束在座位上一絲不茍地認真聽講,而更喜歡具有靈活性、挑戰性的動手實踐。由此可見,動手實踐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為此,結合數學教學的特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動手實踐:
一、動手實踐,激發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也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動手活動中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生活潑好動,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將他們固定在座位上,束縛手腳的同時,也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他們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教學效率低下。動手操作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將學生的手腳和思維解放出來,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喚起求知的欲望。
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這一單元時,若教師直接告知學生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長以及它們之間的單位換算,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的記憶,而對于這些長度單位沒有直觀的表象認知,學習興趣當然不濃厚。并且在估計物體的實際長度時就會用錯單位,學習效果不理想。考慮到這些,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用直尺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如有的量出數學課本的長大約是25厘米,寬大約為19厘米;有的量出開關盒的邊長為1分米;還有的量出自己的身高大約是1米……。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動手操作中對身邊的物體課桌、文具盒、黑板等進行了測量,教學氛圍也因此活躍起來,一個個興奮的笑臉充分說明他們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不僅如此,學生通過實際測量,發現開關盒的邊長既是10厘米,也是1分米,從而得到1分米=10厘米,得到分米與厘米之間的單位換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保持學習積極性。用同樣的方法他們還得到其它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單位換算。這樣經過動手操作,學生積累了大量關于厘米、分米、米等長度的感性認識,為他們正確估量物體的長度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動手實踐正好符合這一理念,因而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動手實踐。通過采取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教學方式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心理教育學家發現,學生只有調動多感官系統參與學習活動,才能讓課堂教學取得最大效益。動手操作是一種手腦并用的活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在多感官系統的協作下,實現高效學習。由此可見,動手操作是一項綜合活動,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要在充分認識動手操作重要性的基礎上,多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操作,激趣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動手實踐,培養能力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組成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教師應通過指導學生動手實踐發展思維能力。在一項調查中發現人只有在手腦并用中才可以最大程度的開發智商,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動手實踐看似是單純的動手活動,實際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大腦也在高速運轉,正是大腦的調控、支配,才有效的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并在動手中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教學三年級數學《幾分之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將長方形紙“折一折、涂一涂”得到1/2、1/4、1/8等不同的分數,并通過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得到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表示取得的份數。有了這層認識,學生再次投入到動手實踐中,將得到的三個分數1/2、1/4、1/8放在一起觀察比較,這時他們發現1/2是1/4的2倍,1/4是1/8的2倍,1/2是1/8的4倍。還有的發現當分子相等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一個個創新的發現讓學生發現分數中蘊含著許多奧妙,思維也從對分數的表層認知轉向深層。就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試想若沒有動手實踐,教師只是將知識強硬灌輸給學生,何來創新?因此,教師要重視動手實踐,因為這是學生智慧火花迸發的絕佳時機。動手操作本身就是一種富有創意的活動,因而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動手活動中他們會按照自己的認知去理解、去操作,這就蘊含了創造的契機,只需要教師用心指導,一個個創新的火花就會在課中閃爍。為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為培養創造力、觀察力、實踐力提供良好的平臺。
三、動手實踐,滲透思想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學習方法的高度概括,也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數學知識可能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被學生遺忘,唯有深刻在學生腦海里的數學思想卻記憶牢固,并轉化為自己的思考方式。一旦學生掌握這些數學思想,就可以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動手實踐為手段,有效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拼一拼、擺一擺”將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長為6分米、寬為5分米的長方形,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式直觀地得到長方形的面積為30平方分米,按照同樣的方法,學生又擺出多個長、寬不同的長方形。在豐富感性材料的支撐下,學生經過認真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存在某一規律,并根據這一規律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就這樣,在動手實踐中,學生經歷了長方形公式的形成過程,學會從感性材料中提煉出規律性的知識,滲透了歸納的數學思想。培養了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另外,通過動手操作,將抽象的數學公式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展現出來,數形結合的思想也得到有效的滲透。歸納、數形結合是數學中的重要思想,很多概念的提出、公式的推導都需要用到這兩個數學思想。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數學思想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數學思維是踐行核心素養理念的有效途徑,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數學思想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借助動手實踐,不斷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落實教學目標。
四、動手實踐,形成概念
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理論工具,數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是數學教學最為本質的內容之一,教師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若脫離了概念教學,學生的數學思維將無法形成。傳統的概念教學,教師只是針對其中的關鍵詞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忽視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流于表層。因此,教師要加強概念教學。根據皮亞杰的結構觀理論,概念教學不只是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創造發明,加深對概念外延和內涵的理解。因此,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須借助形象直觀的事物操作,建立初步的數學概念。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單元時,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不易理解分數這一概念,于是教師借助動手操作這一手段輔助課堂教學:將一個圓的面積看作單位“1”, 將其平均分為3等份,涂出其中的2份,這兩份顯然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教師就可以引出2/3這一分數概念。并讓學生結合圖形,談談分子、分母各表示的意義。很明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表示取得份數。為了讓學生對分數這一概念有本質理解,教師再讓學生按照同樣的操作,將一個圓任意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這兩份就不能用分數表示。在對比操作中讓學生明白分數的本質——平均分。從而深化對分數概念的理解。并以此動手得到3/4、4/5等分數。學生在多次的實踐操作中加深了理解,激發了尋求新知識的積極心情。
五、動手實踐,鞏固提高
練習是鞏固所學、連接課內外的有效方式。傳統的練習題以書面形式為主,這樣的練習方式機械呆板,學生不感興趣,并且很難將理論知識內化為數學能力。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改進練習方式,多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練習題,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讓他們獲得長遠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了人教版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后,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廣闊的生活中尋找平行四邊形模型,并“看一看”“測一測”看這些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點?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幾何模型有很多,伸縮門、衣鉤等。學生用米尺測量出這些平行四邊形物品的各個邊長,發現它們的對邊相等。并且通過對伸縮門四個角的測量,發現對角相等、鄰角互補。這些知識課本上都沒有。就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有效地補充和延伸了教材內容,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提高了認知能力。
再如,學習了《簡單的數據統計》后,可以讓學生就本班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做出調查統計,并繪制成表格。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他們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到數學是一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科,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很多數學知識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我們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總之,動手實踐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規律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思維品質、滲透數學思想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在充分認識動手實踐重要性的基礎上,運用有效策略,優化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智卯.加強操作訓練,發展小學生思維——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3(09)
[2]黃素容.指尖上的智慧之花——小學數學課堂實踐操作策略淺析[J].學周刊. 2015(01)
[3]文萍,岳增成,普粉麗.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數學教材的比較與啟示——以“三角形面積”內容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 2019(10)
[4]郭昱杉.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思想的滲入[A].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C]. 2019
[5]於垚冰.談培養小學生數學動手操作能力的時機與方法[J].華夏教師. 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