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生作文起步階段,有計劃地引領學生進行“體驗作文”,能收到較好的訓練效果。“體驗作文”,旨在讓學生在多彩的生活情境體驗之中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與方法。若老師能精心策劃,講求策略,學生自然能在多彩的生活體驗中“得趣,得言,得法”。
關鍵詞:體驗活動;激發興趣;滲透寫法;豐富語言
三年級處于習作起步階段,開始寫成篇的習作。學生普遍對有畏難情緒,感覺遠不如一二年級寫話階段“好玩”,習作興趣與表達欲望均受到較明顯的沖擊。一方面,因為三年級生活閱歷少,加上平時沒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或是觀察不得法,所以在寫作中會普遍存在“無話可說”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三年級孩子讀書量有限,語言積累也不夠豐富,難免會造成學生用詞造句的困難,或在語言表達上“辭不達意”。反觀當前教師的習作起步教學策略,更多的是關注“激情”與“激趣”,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方面卻顯得有點束手無策。同樣的困惑也曾困擾筆者多年。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筆者嘗試在三年級習作教學中摒棄一些脫離學生實際、讓學生習作時“抓耳撓腮”的“高大上”習作內容,增加了一些符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體驗作文”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何謂“體驗作文”?簡言之,“體驗作文”就是將習作教學生活化,把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多彩的生活情境體驗之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情境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正如日本的教育家小川太郎指出的:“作文就是要加強作文與生活的聯結,寫作文就是寫來自學生自身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寫出表達自己真實思想或情感的文章”。葉圣陶先生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不停。”我國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3年版)》更是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由此可見,只有讓學生積極融入生活、用心感悟生活,體驗鮮活素材,才能讓作文再現生活,讓學生文思涌動,心靈飛揚。
“習作即生活。”這道理很顯然。然而,情動未必辭發,生活未必能作文。作文教學,需要幫助學生、引導學生解決三大問題:“愿意寫”“寫什么”“怎樣寫”。這就是說,既要讓學生保持濃烈的習作興趣——“得趣”,也要讓學生有豐富的內容可寫——“得言”,還要滲透習作的方法——“得法”。因而,教師在甄選體驗項目、設計活動內容等方面應該精心策劃,講求策略。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體會。
一、 精心甄選體驗項目,讓學生活動“得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三年級的孩子,富有童心、童趣,愛玩、愛模仿、愛動手、愛炫酷……是他們的天性,因而,在選擇生活體驗項目時,老師應該結合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精心甄選。
(一)貼近孩子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可以想;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可以談;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的生命不會被稻草塞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的歌聲可以在宇宙中飄蕩。”孩子們的創作,只有來源于他們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才能真正讓他們有所想,有所感,有想與同伴分享自己獨特體驗的“傾吐欲念”。然而,并非所有的生活活動都能激起孩子表達的欲望。相較而言,具有探究性、能引發學生好奇心、能讓學生有成就感的活動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習作交流時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二)調動多種感官參與
學生在參與活動的時候,并非是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了的,所得的體驗也有差異,所以也應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并根據習作主題的不同,布置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我們不妨先自己給這些活動分分類,再有計劃地交叉布置。這樣做,一是為了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二是保持孩子們長足的活動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分的:①觀察類。如:觀察水果、種豆芽;②動手操作類。如:做一味菜、做一個小實驗;③參觀類。如:游動物園、爬山;④情感體驗類。如:養小動物、親手做母親節禮物;⑤想象類。如:看影片編故事、畫畫寫畫面內容……
表面看來,這樣的分類,似乎與傳統意味上的習作主題內容分類差不多,但實質上是區別很大的。這樣的分類,考慮的是從孩子動手操作并產生獨特體驗的層面上去調動學生的參與興味,喚起孩子的多種感官體驗,激發并保持學生的體驗興趣。
二、 巧妙設計體驗任務,讓學生自然“得法”
《語文課程標準》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倡導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三年級學生已經開始寫成篇的文章,必然要考慮表達的順序、描寫的重點等。所以教師在布置體驗任務時,應該考慮到寫體驗感受時有利于學生表達的因素,布置一些滲透寫法指導的“關卡”與任務,從而達到體驗活動有難度、有成就感,習作訓練“有章法”的巧妙效果。
我在布置學生在家長帶領下登黃旗山時,要求學生先在家長指導下畫一張參觀路線圖,并在參觀時停下來看風景的幾個地點都拍上幾張靚照,再傳到班級群空間——這實則是為寫作時參觀順序的“移步換景法”提前做準備;而要求學生對于美麗的畫面要多拍幾個鏡頭,可以先拍遠景,再拍近景,并對主要景物拍上幾個特寫鏡頭,讓大家共同欣賞——實際上,這就是為讓學生在習作有描寫重點、能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寫而悄然下功夫。
在布置學生觀察水果時,我提前布置的幾項任務則是:自己到水里店里買水果,了解不同水果的品種,向家長或店員請教挑選水果的方法,回家自己切水果分給家長,請家長評價自己挑選的水果。這樣,就能讓學生逐步學會調動多種感官,通過多種方法來觀察: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從不同方面來認識和介紹,說明文的寫作方法的啟蒙教學。
在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習作時,教材上要求是讓學生畫一幅秋天的畫,再寫畫的內容。我是布置學生盡可能選擇不同的地點,畫出連續的三四幅連環畫圖,如:秋天的天空、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森林,秋天的草地……這樣一來,學生在按圖畫內容敘述時,就自然會做到比較有條理了——這是對學生寫作時按“地點變換順序”敘述方法的自然滲透。
三、 合理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表達“得言”
當學生有了較豐富的體驗感受后,處于“悱憤”狀態,有了較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此刻學生仍會受限于記憶中的畫面模糊、積累的詞匯有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不能把經歷過的生活體驗順利地轉化成書面文字。此時,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手段,激活孩子生動形象的畫面,豐富孩子的語言,使孩子下筆如泉涌,心中的生活活動情境“躍然紙上”。
首先,可讓學生口頭交流,互相充實。當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交流體驗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活動內容,同學挑刺。簡單的活動(如小實驗),可以現場演示,邊演邊說……先說后寫,把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很自然地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尤其是對于中下生而言)。
其次,要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可利用手機或相機拍照、錄像的手段,將學生的活動情景拍錄下來,上傳群空間,交流時可播放給大家欣賞。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能滿足孩子們參與活動的成就感,激發孩子的表達與交流欲望;二是能喚起學生的再現想象,豐富學生心中的活動畫面感。如果想更進一步提升孩子的習作技巧,我們還可以采用“看活動錄相配聲音”豐富聲音描寫,“黑白圖涂色”豐富色彩描寫,“聽活動錄音想畫面”豐富動態描寫,“活動過程的鏡頭快進與慢放”突出重點細節描寫,“全景鏡頭推出與特寫鏡頭拉伸”滲透點面結合場面描寫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的畫面更清楚,想象更豐富,語言更生動,自然,寫出的文章也不會干癟了。
當然,由于生活體驗活動大都是在課外進行的,而且大多需要大人的指導,因此,如果沒有家長的熱情參與,體驗活動任務必定“無功而返”。而且,這些活動是基于為習作準備的,是有計劃有步驟的,任務完成的條理性、完整性都有一定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與家長充分做好溝通,讓家長明確體驗活動的意義不僅僅是“親子”,更有為習作訓練做準備的任務,在理解活動的要求與方法步驟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進行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動員家長全程熱情參與活動的用意,不僅僅是需要家長指導孩子參與體驗活動,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也是讓家長成為孩子習作的忠實欣賞者與建議者——學生的習作,需要讀者的欣賞,這才能激起他創作的欲望。
四、 結語
精心籌劃,巧妙安排,從趣有益的生活體驗活動出發,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觀察體驗,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樂于分享,并能逐步做到“娓娓道來”“繪聲繪色”,那么,學生的習作就再也不會空洞乏味、雜亂無章了;從此,學生也將從此告別“習作的痛苦”。
作者簡介:
曹佐彤,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南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