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艷
摘 要:科學活動的本質就是要探究,探究既是學習科學的目標,也是學習科學的途徑和方法。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一起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開展實驗、探究策略等各方面精心設計開展探究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探究的樂趣,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和探究習慣。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有效開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4-01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6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已深入到了每位教師的內心,并貫穿到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改變著教師們傳統的教學方式。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按照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開展多種多樣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學習和進步。那怎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更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呢?
一、要能引導學生提出有效的科學問題
是否能提出有效的科學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提出一個問題或一系列值得研究的問題,而學生能夠這樣做,那么這樣的科學探究將是有效的。
怎樣才能提出有效的科學問題,需要師生共同思考。有效的科學問題可以來自課堂教學中,也可以來自日常生活中,甚至可以來自學生們的自由猜想。無論哪種方式,教師都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從探究活動中提出問題。探究活動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的問題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太簡單和太難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探究興趣的培養。提出的問題應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并能向學生未知的領域拓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才能通過探究將問題轉化為知識。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提出的問題應該能體現學生的差異性,對所有學生不能提出一個問題,應該設計體現學生差異的不同層級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全部學生的學習需求,引起他們共同的探究興趣。提出的問題不能只是知識識記性的,不能僅限于標準答案,而應該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要突破傳統的束縛,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去大膽想象。這樣的問題才是科學有效的問題。
二、要能引導學生提出科學有效的假設
很多科技發明和科技進步都來自科學家大膽的猜測和假設,在不清楚探究結果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假設,只有大膽做出假設,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探究,將探究活動進行得更加有效科學。科學有效的假設是對實驗結果的一種猜想,從這種猜想可以知道科學變化的過程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能明確科學探究的方向。科學有效的假設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最終會得出實驗結論。比如在教授控制鐵生銹的速度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可以根據日常觀察作出假設,假設鐵生銹的速度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假設到位, 還要進一步假設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加速鐵生銹,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減緩鐵生銹,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更有效的探究,促進探究活動的開展。在一些變量控制的實驗當中,都可以很好地運用假設策略,如種子萌發的條件、生霉的條件、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小車運動快慢的因素等。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假設,可以使觀察或是實驗更具有目的性,學生就需要通過科學實驗來證實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要能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實驗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以學生的觀察和實際動手操作為基礎,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這兩種實驗要讓學生親自參加,以便使其獲得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圍繞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實驗,最好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實驗與生活的聯系,將實驗教學建立在生活的土壤之上,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使學生感受到實驗的樂趣。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展開的實驗,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教師在設計實驗時,還要注意設計的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發掘自身的潛力,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圍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的實驗,增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農村小學的科學實驗課,應改變設施設備落后不全的情況,利用本地的自然、地理優勢,開發和運用鄉土自然教學。在進行科學實驗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時要客觀,實事求是,不能胡編亂造,要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馬馬虎虎的工作態度,記錄好,收集好原始數據,正確分析數據,得出科學結論。
四、如何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
(一)探究活動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進行
教師對教學材料的充分準備,為學生提供了客觀的探索機會。然而,如果學生不能掌握有效的探索方法,探索的動機就無法持續。全部的探究材料也是無用的。為了使學生真正地進行科學探索,提高科學探究的質量,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索的有效方法。小學科學教學不是以知識學習和方法訓練為主,而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使學生能用科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首先要傳授給學生科學觀察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觀察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小學科學中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全面觀察法、比較觀察法、歸納觀察法。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第二,在觀察前,教師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使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盲目觀察,提高觀察能力,不斷積累觀察經驗。第三,不同的年齡應該設計不同的觀察內容,做到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生的觀察能力。第四,通過不斷地觀察探究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科學觀察探究的習慣。
(二)探究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在分組實驗中,通常要將全班所有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實驗,而如何有效科學的分組是擺在師生面前的首要問題。小組的組建應由師生共同參與進行,如果只有學生參與,會出現男女搭配不均和力量強弱不一致的情況。不過在分組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意見,并讓學生明白好的分組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在探究之前要明確分工,哪些學生尋找材料,哪些學生設計操作流程,哪些學生負責記錄數據,哪些學生負責數據整理,哪些學生負責過程監督等。小組合作活動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并且還要做到相互協作、互相幫助。小組合作成員還要積極相互溝通,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交流,在探究過程中要懂得交流,每個成員都要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積極與同伴分享,同時還將同伴的合理建議、推測付諸實踐。通過小組內的交流使實驗過程更加完善,探究結果會更加科學有效。通過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同伴彼此的性格特點,從而使探究活動更加順暢,使合作效果發揮到最大。最后,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同伴的合理建議改變原來的實驗計劃,從而讓探究過程更加深入。
(三)探究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有效的探究活動,要能使學生充滿好奇心。兒童對學習的興趣主要來自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細心呵護和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使他們不斷深入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他們發現并提出科學問題,從而為開展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如果學生對他們自己即將開展的探究活動有了強烈的好奇心,教師的教學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結果。作為農村的學校,校園內外的環境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師要帶領學生主動到大自然中去,去親近大自然,大自然就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樂園。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就是很好的活動主題,而且也很適合小學生的思維。
(四)探究活動要鼓勵學生多猜想和多思考
科學研究要敢于猜想和善于思考,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多猜想和多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為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比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這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出示了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等物品時,教師的做法應該是,同學們先不要去做實驗,而是開動你們的大腦努力去猜想,大膽去假設,把猜想結果寫下來。然后帶著你們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去進行實驗驗證,這樣做效果會更好。
(五)探究的活動要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
我們的許多科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學生又喜歡生活中比較新奇的事物,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當作探究活動的內容,生活中的現象是他們最熟悉的,會極大地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會使他們更容易獲得探究的成就感。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學生個體的參與,重視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否則學生就會失去探究的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探究活動的真正內涵,也才能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例如,在教授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一內容時,學生們可以收集生活中出現的所有變化,并將這些變化進行分類,找出他們有哪些特點,變化與變化之間有什么區別,同學們進一步通過實驗來驗證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后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探究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兩個概念,并知道了有些變化是有益的,有些變化是有害的。同時,學生們還學到了一些防止物質變化的方法。再例如鐵生銹這一課,也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只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主體和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才能激發出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活動,教師只能是探究活動的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設計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探究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養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才是有效的和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高乃定.提高科學探究效率的基本策略[J].探秘(科學課),2012(11).
[2]鄭立東.讓科學探究“實至名歸”[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3(9).
[3]胡美珍.設計生活實驗促進科學探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