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是指導學生構建一個對于數學知識的結構框架,使學生在持續改進和豐富這個數學框架的進程中,使自身的核心素養也得到相應的完善和成長。在構建結構化教學觀念的過程中,對小學的數學練習也進行了新的改變和設計。老師們首先要鉆研學生對事物本身和事物發展認識的規律,以及數學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實踐設計的重點和使思路有一個更優的變化。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練習設計
一、 引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用結構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使老師擺脫教科書章節的固有模式,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對整個知識體系進行一個更加完整的了解。學生如果長期處于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會有更加系統的知識體系。使結構化教學的進程更加迅速并且有用的方式就是:老師必須設計具體的數學習題,使學生深化自己對知識的認識和感知,并且可以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讓我們從數學結構化教學的角度來探究如何對練習的精心設計。
二、 結構化教學視角下數學練習設計的要點
首先,什么是結構化教學呢?結構化是指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在空間或時間方面的有機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順序。結構化教學是指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發生規律,通過一個知識點,從學生的學習出發研究整個知識結構,探索知識的前因后果,挖掘其中蘊含的數學本質與內在的學習線索,有序組織數學探索活動,達到多維的教學目標,可以對學生數學思維方法、數學精神、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多方面素質提升產生積極作用,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結構化教學實質是指教師通過有組織、有系統地安排數學學習材料的一種教學觀念和方法,學生通過學習理解知識的本質,知識易理解、方便遷移,使知識具有自我生長的活力。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是指導學生構建一個對于數學知識的結構框架,使學生在持續改進和豐富這個數學框架的進程中,使自身的核心素養也得到相應的完善和成長。當我們使用結構化教學的概念去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我們必須設計出和該種教學方式相合適的習題,通常情況下,在設計課后習題時需要我們注意以下的問題。
(一)充分聯系實際
帶領學生進入更現實的生活情境,并引導他們學習與現實相關的數學,所以說,家庭作業也應該這樣做。有關數學方面的知識與大家的生活有著很大的重合性。教師可以切實地將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聯系起來,這不僅可以加快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好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家庭作業的完成過程中的滿足感。例如,在學生對“長方形面積”有了了解時,老師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教室已經準備好了,需要大家對它進行一個新的修整,每一平方米的墻壁都需要125克的油漆,請同學們幫助裝修工人計算出在教室的墻壁上所需的油漆量。”這一問題直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首先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個思考和預設,之后將他們帶到需要測量的教室中進行一個實際的操作,并提供測量教室需要用到的卷尺等用具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最快地激發起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體現層次性
結構化教學理應是一種全方位的教學育人的方案,在設計不同的教學課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在練習的設計過程中,老師應慎重思考作業設計的水平,也就是設計的習題應具有一階一階遞進的難度,這樣才可以適應全體學生的需求,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困難,從基本到全面,以層次的方式展現各種情況和難題,使學生在進行問題的處理過程中逐步實現自我完善。
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一些指導的過程中,比如學生在學習用方程去解決問題時遇到了困難,老師可以先向學生進行一個提問:“一家食品加工廠最近買了一些面粉,本來打算每天用3噸面粉,10天就把所有的面粉用光,因為產品最近賣得很快,現實情況是日用面粉飆升至4噸,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購入的這批面粉還能用夠10天嗎?”學生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和鉆研之后,老師就可以把問題調整為,“計算或思考出面粉用量比一開始的10天少多少天”。學生想了一下,便能直觀地了解到:他們先把“情況變化后的使用的天數計算出來”后面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然后老師又問了一個問題:”原來一個工人可以每月進行615個產品的制造,現在卻只需要7個月便可完成一年的工作。希望同學們踴躍對“每月實際制造的產品比原定的計劃多出來多少的產品”。由于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們有了一個心理預設,學生可以通過計算工人在現實情境下制造產品的量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問題的答案便輕而易舉地就水落石出了。
(三)融入趣味性
為了充分展示學生在結構化教學時是完全具有主導地位的,有必要將興趣帶進到學習的每一個方面。往往當學生領略到在做一些關于數學的研究時也是具有獨特興趣的時候,學生們才會在學習中更加積極和主動,他們的學習效率也會有一個大的提升。有趣的練習也會更有效地使學生的思維更好地處在學習的內容中,還可以使他們運用更好的思想方式去感觸和了解數學難題的解題思路和探索過程。
例如,在平常的練習設計時,老師可以通過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比賽等方法來做那些日常的練習,從而起到學和玩相輔相成的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做數學練習的快樂。老師們就可以采取這樣把游戲穿插進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把學生們分成幾個人的小組,然后以小組作答的方式,讓老師考查學生們是否完全懂得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是否有進行一個積極的思考。做一些這樣的游戲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的快樂,對學習知識更加積極,同時老師還可以進行一些獎懲的措施,可能只是用那些小本子、筆、小零食作為獎勵,但卻可以使同學們在進行這些小游戲時極為認真,同學們的思維在做游戲的同時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強調實踐意識
在新課改大力被提倡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都更加看重學生在實踐中是否加強了對知識的內化和感知,特別是結構化教學。教授數學科目的老師必須要懂得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自主練習,這同時也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教師在進行數學實踐的設計過程中,也必須設置少量的有實踐意味的習題,讓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時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數學涵養。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擁有相匹配的學習風格,自行把數學的學習與練習進行一個結合,在練習的過程中激活他們的理解,提高他們對數學的感知和體會。
學生們還會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和證明在數學課上學到的概念或理論。例如,在學生熟知了“百分比”之后,老師組織學生從他們的生活中收集相關或對應的例子,并解析和探討實例。這樣做可以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更好地去探索我們生活的世界。
三、 結構化教學視角下數學練習優化設計的思路
與前面對結構化數學習題設計的解析相配合,我們可以在進行一些關于如何設計更好習題的思路。
(一)采用知情結合來優化練習設計
小學生的思想方式傾向于注重感性,所以在設計習題時,應注意練習內容是否更加具體和形象,使學生能更全方位、靈活地掌握知識。教學的實踐活動也證明了,如果數學實踐只是單純由計算構成,學生就不會去表現出大量的愛好和興趣,這顯然對增強學生實踐的效果毫無幫助。因此,老師更要注重以知情組合的方法設計習題,并大力帶動學生的非智力要點,使他們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學習。
例如,當我們教學生“知道一個分數”時,我們可以設計出下面的練習:如果你把一個蘋果分成兩塊,每一塊都是原來的一半嗎?關于這個問題,有不一樣想法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觀點,紛紛展開討論。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利用這個時機讓持不同觀點同學的發言人登上講臺,互相辯駁。然后,持反對想法的同學們使用折紙的方法展開論證,嚴格遵循“平均”的內涵,進而說服別的同學。
當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分數”這個含義的時候,他們的理解還是不太明朗的。教師創建一個辯論的局勢,讓學生在互相討論時妥善想出解析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一定會讓學生對數學課有更多的喜歡和了解,從而加強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采用動靜結合來優化練習設計
在過去的數學習題中,大家大多采取敘述和靜態的知識去構建課堂,而老師則一般采取一直存在著的指導材料來組織學生做一些練習。這種方式使得學生不容易用更有趣的方法提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數學練習也應該能夠實現動態與靜態的組合。在教學時,老師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處在積極的實踐狀態,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運用和完善。
(三)采用數形結合來優化練習設計
數字與形狀的組合是數學研究中一個非常緊要的思想,這就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時有更多的提及和慢慢深入。在實際生活中來講,這一概念的建設在學生學習的一開始,就非常有利于構建學生的數學結構,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做一些設計練習的過程中,也要著重了解數學與思維的糅合。
例如,在設計練習以提高學生對“質數與合數”的了解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種情況:將多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當小方格的數量等于什么的時候,就能生成一個長方形?學生們絕對要在繪畫中思考。最后,他們會了解到,當小方格的數目等于3,7,11,13等的數目,它們就會得到一個長方形,而這些數也就是質數,從而加強了它們的理解。
四、 結束語
采用結構化教學的思想來構設小學數學練習,老師有需要對數學教學的內涵進行一個系的定義。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之中,學生不再只是從數學探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是在數學探索的活動中完善自己的思想方法。老師們設置這些練習的意愿也是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有更深刻的促進,進而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胡全會.引導探究,開展結構化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7(25).
[2]夏玉英.結構化:一種必備的數學核心素養:結構化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1).
[3]顏春紅.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過程評價解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2).
作者簡介:
蘇浙閩,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泰順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