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霞
【摘? 要】?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品格是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通過“在情境中培養英語語言能力,在互動中提升英語學習能力,在拓展中提升英語文化品格”三大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學生終究是要走向社會的,學生在學校中所學到的知識也必須經受社會的考驗。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將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文化品格等素養放在同一高度,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一、在情境中培養英語語言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培養英語語言能力。語言是人與人相互溝通的工具。語言能力作為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目標。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要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性和語言技能、發展學生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等為目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俱佳的綜合素質人才。
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看,英語教學必須要幫助學生克服自控力差、印象不深刻等不足。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帶領學生走進熟悉的英語應用環境之中,刺激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在感受到樂趣的同時積極主動地開口說英語、用英語。
例如,我在教學《What is the matter?》一課時,為了營造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通過漫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觀看。學生通過漫畫,了解到了濤濤生病不舒服以及他的媽媽正在關心其身體狀況等信息。類似的情況其實在學生的生活中并不少見,極易引起學生的記憶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一邊進行提問,讓學生猜想:“濤濤的媽媽會和他說些什么?濤濤又是怎么回答媽媽的?”由此自然引出教學內容:want to的表達以及日常交際用語What is the matter?Are you ill?等的運用。接著,我鼓勵學生通過角色演繹的方式再現對話,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口語表達的機會和平臺。
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師所預設好的教學流程之中。圖片和實物作為課堂情境創設的主要途徑之一,如果能被教師合理進行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更有助于學生交際能力與運用能力的鍛煉。
2.借助文本情境,培養英語語言能力。學生所具備的語言能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師的英語教學效果。小學英語教師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口語鍛煉機會,讓學生通過角色演繹、小組討論等形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不斷的交流與溝通中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在教學《Lets go to school》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開展了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語言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在英語課上,我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學生就自然地投入到了英語的應用場景之中,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在模仿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英語口語能力的鍛煉,有助于語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受角色扮演活動的影響,學生很快便產生了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展示所學英文,感受英語學科的魅力,促進了語言能力的提升。
二、在互動中提升英語學習能力
1.培養合作學習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多處于引導位置。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查找資料、自主思考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來獲取新的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例如,我在教學《What time is it?》一課時,就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模式進行引導。在英語課上,教師首先通過一幅關于鐘表的圖片順利引出教學內容“Its a clock”。接著,教師將“clock”改寫成“oclock”,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隨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根據課堂上已學到的單詞和句式去推測“0:00—6:00”的英文表述,由此展開一系列的小組交流活動。學生可以兩兩組成一個對話小組,一人根據教材中的固定句式進行提問,另一人作答。
在上述教學片段的對話練習中,學生從朗讀文章句子到替換句中的關鍵詞語,再到熟練運用句式與同學完成對話,不斷鞏固和運用英語知識,促進了英語應用水平的提升。
2.培養探究學習能力。要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學習能力是關鍵。那么,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應該如何提高呢?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包含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幾個方面。教師應當意識到,能力的形成需要經過時間的磨礪,需要從學習過程中的每一件小事開始,引導學生從最基本的單詞做起,一點點積累,一點點形成習慣,最終發展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課文《Chinese Festival》時,為了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就在課堂模式的優化方面下苦功。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就鼓勵學生提前搜集資料,通過翻閱雜志報紙、參觀民俗文化館以及網絡搜索等方式搜集我國的傳統節日,如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等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布置一系列課前任務,讓學生熟悉課文生詞、固定句式等,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所搜集的資料,用英文向其他同學介紹一個傳統節日。充分的課前準備,也為學生的課堂活動奠定了良好的語言交流基礎。
教師也可以通過啟發式提問、完成任務等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在教學《Birthday》一課的“story time”部分時,就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了“When is Mikes birthday?What do they do on their birthday?”以及“What do they eat on their birthday?”等問題。伴隨著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求知欲望被逐漸激活,并能主動參與思考和猜測可能的答案,學生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文閱讀之中,強化了個人的英語閱讀能力。
上述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在拓展中提升英語文化品格
不少英語教師反映,有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思維誤區,如帶著漢語的思維習慣去理解英語文本,以漢語的表達方式來進行英文表述等,這主要還是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不足造成的。因此,小學英語課堂應當重視文化滲透,適當地將教學內容從書本延伸至課外,讓學生走進西方文化,學會用西方文化的思維來理解英文和掌握英文,強化個人文化品格。
例如,我在教學《What time is it?》一課時,提前為學生補充了一些課外知識,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國家或地區使用的時區不一樣,因此產生了時差,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與其中的文化內涵。在學習課文《My holiday》時,我提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些關于西方節假日的小故事,幫助學生拓展英語國家在節假日方面的文化知識。在帶領學生學習稱呼語相關內容時,教師又以學生常稱呼的“Miss Fan”為切入點,向學生講述了英語國家在稱呼方面的表達習慣,進一步幫助學生拓展文化知識積累。
通過上述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學生通過日積月累,能夠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構建自己的文化知識框架,促進核心素養的最終形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課程體系中開設英語學科教學的目的在于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因此,英語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目標,不斷探索和優化英語教學模式,為學生制定符合現階段發展規律的培養策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促使英語學科教學目的最終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