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德育大綱》指出:“德育應存在于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可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
寓德育于教學中,是各科教師的重要任務,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肩上擔的重任理所應當。其實,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數學老師都意識到要在素質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上狠下功夫,但是因為數學理性思維較重,而德育又偏感性,所以數學教學與德育融合中會有一些偏差,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全力挖掘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德育條件,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本人在做數學教師的同時擔任了十年高中班主任,這期間積極將德育貫穿于數學教學中,也一直在不斷摸索,現通過幾個實例就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做一論述。
一、指數運算中教會我們的關于努力和進步
進入高中一個月我們開始學習指數函數,這個時候,很多學生對高中數學學習的不適應已徹底經暴漏出來,上課時,我沒有講指數函數的正題而是先告訴學生,文科類的學習,走的是陽光大道;數學的學習,則是攀登陡峭的山壁或穿越迷霧的森林。高一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就超過了初中三年的學習內容。內容多,而用于消化、練習的時間較少,任務艱巨如果我們不主動去學,去領悟,去擠時間練習、復習,那么,到時期末結束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學習就象走馬觀花,或乘車看景點,所學過的知識,根本沒有留下多少印象。那么怎么辦?看看這幾個指數運算的式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一年365天,1的365次方還是1,原地不前,一年以后你還是原地踏步,還是那個最初的“1”。而1.01=1+0.01,只是比1大一點點,但是如果你每天多努力一點點,1.01的365次方也就是說你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以后,你將進步很大,遠遠大于“1”。0.99=1-0.01,只比1小微不足道的一點點,但是如果你每天退步一點點,你將在一年以后,會遠遠小于“1”,遠遠被人拋在后面,將會是“1”事無成。積少成多才會有巨大飛躍,就像古人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我們將1再多加一點點和再減一點點再看算式:
1.02的365次方=1377.4,遠遠大于1.01的365次方。如果取得成績后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再保持上進,那么比我們更努力一點的人,一年后就要甩出我們幾條街了。所以說“堅持才是王道,比沖勁,還得有韌勁兒”。0.98的365次方遠遠小于0.99的365次方,如果氣餒了,再繼續退步,就該悲劇了。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退步速度,用不了幾年學習肯定會一落千丈。所以,退步了也不要氣餒!只有想法而不執行,人生只能停留在原地。我們的耳邊應該時常響起岳飛將軍的那句話“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二、點線面中尋找自我
立體幾何是高中要學的重要知識,但是學生因為立體感不強,空間想象能力弱,在平面過度到立體的時候感到困難,特別是女生,曾有一個女生在辦公室哭訴說是不是自己很差勁,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很沒用等等。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前,我問學生,覺得點線面中誰最小?大家會異口同聲說是點,我說,好吧,那我們聽聽點怎么說吧,的確,面對龐大的宏觀世界,點的確曾為自己感到渺小和尷尬,但是數學課上得到了新的啟示,我們的公理兩點可以確定一條直線,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無數個點可以構成圓的金環,就算是月球和地球不也是宇宙渺小的雀斑嗎?每一個點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重要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點,正是千千萬萬個點構成了社會,構成了國家,我們是國家的一份子,必不可少的那一份子,所以我們不能藐視自己,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閃光的價值,做一個空間中無處不在,能確定線確定面構成圓的偉大的點!
三、絕對值公式中告訴我們的團結
作為班主任,深知班級團結最重要,團結的班集體才是有活力的集體,有競爭力的集體,對學生和老師都是有益的集體,否則,老師和學生的很多精力都會被分散到處理各種內耗問題上。在講絕對值公式:n個數的和的絕對值小于等于n個數絕對值的和的時候,正好可以進行班級同心的教育。觀察公式:|a+b+c|≤|a|+|b|+|c|
a、b、c其中只要有一個是負數,例如是c吧,那么公式左邊就算其余兩個再大,a+b也比a+b+c大(因為在這里c是負的嘛)。而我們知道c加上“||”后變成正數了,公式右邊能變形成a+b+|c|,可謂大上加大。那什么時候可以取最大呢,當abc三個數同正或者同負的時候,就可以取得最大值。我們可以用abc代表我們的同學,如果有的同學只打自己的小算盤,只為自己,就像有正有負的abc,那相加基本是內耗了,那班級就不好了,最終承擔不良后果的還是我們自己,如果每個同學都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每個人都為班級利益付出和維護,那我們班級就好了,大家都會受益,小到班級,大到國家,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成為同號的abcd...才能把我們的最大能量發揮出來,古人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就是這個道理。
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的。在教學中,要積極搜集素材,加工整理,有條不紊地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德育內容、觀點和方法。所謂潤物細無聲,比如,當一個學生取得一點成績就自大驕傲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人生價值好比一個分數。它的實際才能是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則是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當一個學生患得患失,猶豫不前的時候,我們可以拿直線來激勵:直線向兩邊延伸,無始無終,無邊無際,代表果斷、剛勁和一往無前的毅力。當一個學生馬虎做題,不顧格式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小數點做例子:丟掉了小數點數值會增大,不拘小節會犯大錯誤,當一個學生聰明但不勤奮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兩個相反數,相加得零;聰明人不勤奮,將一事無成。只要我們用心尋找,數學中有許許多多的素材都可以拿來做德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向學生介紹古今科學家刻苦學習,勤奮研究的事跡,不僅可以使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激發學生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書本上經常介紹到的數學家,學生對數學家的名字熟悉,但是他們的故事卻了解的相對較少,數學老師可以課后查閱古今中外的數學家的勵志故事講給學生,比如祖沖之和他的圓周率,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高斯關于1+2+3+.....+97+98+99+100的運算,華羅庚逆境中的專研,泰勒斯計算金字塔的高度……或者就是一些跟數學有關的小故事也會讓學生受到啟發,受到教育。筆者對數學的熱愛就源于小學四年級時候數學老師講的一個小故事:相傳鄭板橋當縣令時,常微服暗訪,體察民情。有一年春節,他看到一戶人家貼了一幅古怪的對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鄭板橋看后微微一笑,馬上令差人取來白米和衣物送去,主人叩頭謝恩。有人問他其中的緣由,鄭板橋笑著說到:“這戶人家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過年啊!”當時還是兒童的我們都很崇拜這個善良又聰慧的古人,僅僅幾個數字就能看穿實際,老師說,等將來我們學好數學知識,也能利用知識幫助到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象鄭板橋一樣。這大大鼓舞了我們學習的斗志,學習起來也就很主動積極。
赫爾巴特提醒我們: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而數學教學絕對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謂加減乘除謀算千秋功業,點線面體描繪四化藍圖。在教學中潛移默化進行德育教育的道路很長很長,我們要做的也很多很多,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數學老師一定要堅持不懈,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劉婧.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功能及途徑[J].價值工程,2011,30(28):212.
作者簡介:
馬志芳,廣州市培英中學,女,1978年11月,籍貫:湖北襄陽,漢,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師的工作應該肩負著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任務。數學老師應該充分挖掘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全方位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數學教育中教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德育教育;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