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
摘要:高校在開展思政教學時,將就業作為導向,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而且對學生面對就業產生的焦躁和恐懼有很好的疏通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的積極作用,重點探討了在該導向作用下,高校思政教學創新策略,包括轉變思想理念、豐富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等。
關鍵詞:就業導向;思政教學;策略創新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各大中小企業對應聘人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工作成為各界共識,并進行教學創新及改革。
一、高校思政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的作用分析
(一)對學生就業給予了指導
思政教育的功能是培養社會成員,以此形成具有符合社會要求思想品德的人員,思政教育作為基礎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有利于青年學生在各種不良思潮沖擊下保持頭腦清醒。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以及良好的心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創業難,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當下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激流勇進下的思政教育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社會現象,而且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給予了重要指導。
(二)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機遇
高校教育是為社會培養擁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人才,而這些條件的實現離不開各高校的思政教育。育人比教書更重要,如果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卻不懂得為人處世,日后在社會或者企業中也很難站穩腳跟。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使學生的思想開始改變,最終由內因影響外因,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二、以就業為導向高校思政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以能力培養為主導,提高思想認識
高校思政教學不僅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而且要把就業作為導向目標,積極構建培育道德品質和提升就業能力相結合的體系。在教材的選擇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意內容在精不在多,并且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挺進新時代的一張通行證,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應具備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新,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優化教學目標,并將教學重點從以往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整體性,逐漸過渡到思政內容的有效性。簡而言之,就是把傳統的表面輸出轉化為內在的思想滲透,以達到思政教學整體的轉變。教師應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調整教學方式,整理出一套適合教師講解并能解決學生矛盾心理的科學方案[1]。
(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完善教學方法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性。人類實踐活動提出的問題歸根結底只能依靠和通過實踐來完成,實踐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使人的認識能夠不斷深入。基于實踐的重要性,高校在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創新時,應該加入符合學生需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并且在社會生活勞動中,最直接地感受到創業、就業的艱辛,從而激發其斗志,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在實踐活動的作用下,教師也可以發現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及時改正,精益求精。如果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參與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了解到各行各業的艱辛,對勞動最光榮有更深刻的感受,其思想境界以及承受壓力的能力,則會得到質的飛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要想實現思政教學的創新,必須重視實踐。
(三)實現教學與就業的有機融合
高校在思政教學中,要把教學與就業融合在一起。面對嚴峻的就業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接受思政教育,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立志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思政教育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立志教育也有它舉足輕重的地方。但隨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各個高校對立志教育慢慢失去了重視。這使得現在大學生對自己、對社會沒有清晰明了的認知,目光短淺,見識短薄,重視追求眼前的利益,長此以往,不僅會對學生的心理帶來負面效果,也會使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上產生消極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不能通過主觀臆想判定自己,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要學會傾聽,要具備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以此找準定位[2]。
(四)進一步改善思政教學體系
面對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創新,需要對教學體系進行系統、全面、整體的完善。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教師隊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社會的需求方向,記錄并分析學生的思想變化,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的方案進行有效的管理,以此解決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高校可為教師隊伍提供培訓活動,如崗前培訓、上崗調研等,使教師隊伍與思政教學體系完美融合,從而體現思政教學推進鼓勵學生就業方面的影響力。在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下,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如果思政教育依然一成不變,缺少創新,則將無法被多元的社會發展所認可,在教學效果上也很難做到立竿見影。
為改善以上問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高校可以擴大思政教育的評價主體,由教師延伸到學生、社會群體、實習崗位以及學生家長等,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評價會更加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高校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也不能過于簡單,應當從學生對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層面、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以及學生的心理感受等這幾方面來考察。具體而言,教師考察學生不僅要考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需考察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不僅要求學生準確掌握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結論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學生、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項工作的開展,為迎合國家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積極響應,也為當代大學生就業、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武玟斌,徐麗."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策略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版),2019,000(002):68-69.
[2]陳世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轉換與策略創新[J].好家長,2018,000(022):P.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