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遠婷 商俊超
摘要:《美國小學語文》教材的一些特點已經成為美國語文教材的基本理念,本文從選文方面進行分析,掌握了美國“兒童為本”的課程理念,這對我們國家的小學語文教育有一定的啟發。文后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設想,希望對小學教學領域的發展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美國小學語文;學生為本;興趣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它的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教材的編寫。美國是教育大國,2013年初中國婦女出版社引進了曾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的教科書《美國小學語文》。[1]《美國小學語文》第一冊是我國引進的第一套系統的西方小學教材,這系列教材的作者是美國的塞娃阿。塞娃阿所處的時代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這時期是美國強大繁榮的黃金時代,重視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一,而且塞娃阿秉持著先進的兒童教學理念,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回歸學生的童真可愛,不僅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在教學內容中滲透著美育和智育,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細膩的女性視角的觀察,讓文本更富有生命力。所以說,這系列的教材就是這個時代精神最好的詮釋之一,直到現在,該教材仍然是美國教材的學習榜樣并參照運用其基本的理念。
一、分析教材-選文方面
本文選擇《美國小學語文》和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敘述視角、編排邏輯、語言特色三方面和我國教材有較大差異。
(一)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簡而言之就是作者敘述問題的角度,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會對事物有不同的感悟。敘述人稱決定了敘述視角的特征,而且敘述人稱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和人稱變換,其中人稱變換的視角在我國小學語文一年級的教材中就經常看到,以《青蛙寫詩》為例:
下雨了,
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
青蛙說:“我要寫詩啦!”
小蝌蚪游過來說:
“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
池塘里的水泡泡說:
“我能當個小句號。”
荷葉上的一串水珠說:
“我們可以當省略號。”
青蛙的詩寫成了:
“呱呱,呱呱,
呱呱呱。
呱呱,呱呱,
呱呱呱……”(一年級上冊語文第七課《青蛙寫詩》)
在這篇課文里,作者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者,從他的視角闡述青蛙、小蝌蚪、水泡泡、水珠的對話,這是以第一人稱出現的,這篇文章早已經超越了人稱變換的視角,它運用的手法是人稱嵌套,形成了“我-你-他”的空間關系,從這很明顯看的出來是成人化的思維模式。
在學教育心理學時,按照皮亞杰的觀念,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幼童自我中心”階段,他們的語言“并非在于提供信息或詢問問題,而是一個人‘獨白式的談話或是幾個人‘集體性的獨白。在這種談話過程中,每個兒童只對自己講話,并不聽取別人的講話(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語言)”。[2]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處在自我中心的語言階段,想讓他們從這樣復雜的視角理解文章是相對困難的。
我們對比美國小學語文的教材,選取其中一篇:
I have a slate.
I have a book.
I have a kitty.
See my book.
See my slate.
通常為了敘述的客觀性,選擇第三視角的闡述是比較合適的。但美國小學的教材完全從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出發摒棄了常規選擇了適合兒童的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敘述,這是極具有人文精神的,以學生文本,這樣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會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還有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用口語表達,鼓勵學生多說,就說出身邊的故事。
(二)注重生活情境
美國的小學語文教材十分注意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真正的是生活的參與者,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截取部分目錄說明,有See my kitty、I have a slate、I can see Willie、Papa has a pretty tree等。
我國的教材有點成人化思維的傾向,“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然后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背景視角下描述了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活動,這個時候學生有參與到這個情景中嗎?學生只是個置身之外的觀察者啊,那我們怎么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呢?這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過程中會是無趣的。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小學語文》系列的教材,有“人本主義”的課程價值取向,完全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發展規律為依據進行教學,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和研究者深思的問題,為什么美國在基礎教育的排名靠后,到了高等教育的大學卻成為世界第一呢?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美國基礎教育“以學生文本”,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著孩子的天真和好奇心、質疑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學生一生的財富是什么?是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活力、對事情的批判能力、活躍的思維能力、持續的學習探究興趣。
二、啟示
簡單的分析了美國教材的一小部分內容,大致了解了《美國小學語文》的核心理念。本文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進行闡述:
(一)教師教學
1.觀念層面-以學生為本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語文教材完全以兒童的生活為主,一切以“兒童的發展為主”。作為教師,“以學生為本”是我們要一直堅持的信條。那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我們該怎么做呢?在一些公開課的課堂,經常看到的現象是總是學習優秀的孩子站起來發言展示,那是很精彩的,但是這符合我們的教學理念嗎?我們要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和諧發展,我們要切實的感受學生的處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突破和收獲。一個群體肯定是有差異性的群體,我們要平等對待,要鼓勵優等生帶動后進生,集體要共同進步,面對有差異的學生,要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3]
2.教學方法-“寓教于說”
美國小學語文教材特別注重學生的“說”這個環節,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學好漢語,是必要的。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不僅要教每一個學生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我們的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一條原則“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課堂環境,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美食說”“游戲說”等等。比如“生活故事會”,讓學生每天都說一說今天身邊發生的事情,可能會有比較內向的孩子,也要鼓勵他們多說,努力做到讓孩子“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
3.自我提升-“師師共同體”(研習教材)
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發表了《共同體與社會》一書,第一次對“共同體”給出定義。他認為,共同體不同于社會,它主要是基于自然意志以及血緣、地緣和精神形成,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狀態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一體”。1995年,博耶爾在《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首次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人共同享受學習的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組織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朝著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4]在一個共同體中生活,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和平共處及共同發展,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師師學習共同體。教材是客觀的,可是教師是活生生的人,我們可以發揮教師群體的力量,組成“師師共同體”,共同創造性地研習教材。我們可以學習美國教材的核心理念,將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和興趣相結合,這對每一個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但這是我們必須努力去踐行的。
(二)學生任務
本文從課前環節-上課時-課后練習嘗試為學生安排三個任務:
1.課前:交流意識-五分鐘“生活故事會”
低年級的小學生的思維是直觀性的,作為老師不能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孩子,那對于他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那也相應得不到好的學習效果。可以在課前有個“生活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身邊的發生的小故事,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讓大家共享這個小故事,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更有利于學習,以一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烏鴉喝水》的教學過程為例,課前會讓見過烏鴉的同學準備和大家分享那天的小故事,如果沒有,我們去問問家里長輩“烏鴉”的樣子,他們和烏鴉有什么故事,到時候在課堂和大家分享。在課堂分析過程中給孩子們講《烏鴉反哺》的小故事,引導學生認為小烏鴉不僅是聰明的小動物,而且它還很孝順呢,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這樣就可以慢慢引導學生一分為二的思考問題,這對他們來說是有趣并且十分有用的。最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文章進行改編,看看還會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會發生在孩子的想象世界里,這對于語文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教學中的思維享受。
2.課中:問題意識-組建“真人圖書館”
“真人圖書館”(Living Library)是一種閱讀理念,通過讀者“借”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交談,獲得更多的見識的活動,理念源于丹麥哥本哈根。每個班級可以建立“真人學習館”,使各位“小學者”可以面對面交流經驗。每個小朋友有問題后,可以向大家征求意見和解決的辦法,大家集思廣益,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敢于提出問題,更要有合作意識,努力探索出問題的答案。圖書館可以成立不同的“專題角”,例如“詩歌角”“朗讀組”“識字組”等,“小學者”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互相交流和學習,不斷改變自己的認知,整合新舊經驗以更好地實踐。教師還要充分為學生分享各種教育資源,還要把“小學者”的學習成果在圖書館進行展示。小學生“真人學習館”為小學生交流經驗和學習提供了便捷的平臺,會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促進小學生更好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各個專題角的“小學者”們的力量,比如“朗讀角”的學生為大家朗讀一下,指出其他專題角的朗讀有哪些問題,大家互幫互助,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有趣。
3.課后:快樂練習-成立“小老師切磋會”
在課后的練習和復習階段是最重要的,怎么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試想可以互換角色,讓學生做復習課堂的主人,互相的切磋,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小老師”,比如可以給他們分任務,安排不同的任務,有負責“識字”“拼音”“按課文內容填空”等,每一個負責一小塊兒,“小老師”在課下要做好備課,在課堂上再為大家講解,教師會在講解不清楚的地方及時糾正,會在重難點部分進行補充,最后會對“小老師”優秀的地方進行鼓勵和表揚,然后大家選出本堂課的“最優老師”。這在整個復習的環節來說是生動有趣的,讓學生真正的做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勇于嘗試和敢于表達。
本文分析了《美國小學語文》教材,透過教材,我們是要吸收和學習它呈現的核心理念,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天真、好奇心、一切以學生為主,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應該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逐漸放松下來,讓孩子真正的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需要什么,適合什么,學到的東西有沒有用。
參考文獻:
[1]塞娃阿.美國小學語文[Z].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3:1
[2]皮亞杰,等.兒童心理學[M].吳福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91.
[3]劉曉明. 生本備課———備課與師德行為[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20.
[4]楊文武.成人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生態化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 10) : 24
作者簡介:
蔣遠婷(1995年一),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學。
商俊超(1996年一),男,浙江義烏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工程與智能教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