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鶴
摘要:美術課程的開設是義務教學中設置的基礎課程之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美術教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繪畫,是需要學校和教師都改變對美術教學的教學理念,積極利用學校內外的資源對日常課堂教學進行開發和挖掘,將美術課堂融入當地農村的地域特色,引導學生欣賞和發現生活中的自然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特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眼光,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提升農村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常規策略和方法
1.美術欣賞
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所謂欣賞并不是看看就可以,重要的是要在欣賞的基礎上,教師針對作品對學生們進行相應的專業引導,包括美術相關的常識的介紹等內容,引導學生去發現作品中的美,感受并認識美的存在,并以專業的角度或者看法對作品進行美術具體問題方面的評判,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總之,美術欣賞是一種以審美為主的重要的美術教學活動。
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尤其是教師在為學生講授美術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對美術評論的專業性,最好是帶有一定的針對性,正確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審美導向,培養學生的專業的欣賞能力和想象力。在作品的欣賞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課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實現美術知識的成功遷移,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利用欣賞作品中應用的相應的技巧或者技能進行練習和鞏固,提高自己的美術專業技能。最后,美術欣賞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的教學理念之一,這也是小學生美術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同樣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提高學生們的創造性和思維的發散有很重要的作用。
2.挖掘美術資源
2.1利用校園景觀
對于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來說,僅憑教材內容是不能夠盡情的豐富學生的美術文化知識,教學更多的還是需要教師為學生們挖掘美術相關的資源,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校園的景觀和校園文化對教師來說是十分便利的一種途徑。隨著國家對教育行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校園的環境和設施建設也越來越完善,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學校的綠化環境建設也更加的魅力,因此,學生們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者美術課堂寫生時間仔細觀察學校的花、草、樹、木等,并自己的獨特的感受,或者對校園的某一景觀進行寫生練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畫卷上充分的展現出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以自行制作小作品,布置活動教室,創作黑板報的形式,打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之外,還可以為學生們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美術創作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美術的綜合能力和素養,為實現學生們的綜合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素質教育下的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2.2融入地域特色
在農村小學美術的教學,不應該僅僅依靠課堂內部進行,美術教師還應該根據美術課程的要求,深度挖掘美術的素材,在素材中發現豐富的教學內容。其中地域特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蘊含著人文地理、鄉俗民風等。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著靜態美、自然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當地的地域特色,在美術教學中逐漸滲透當地的鄉村特色,例如,在沿海地區,教師可以加入漁文化,對于海邊的貝殼類、石頭、沙灘、大海等都可以作為美術的重要資源和靈感;山區地方的云霧繚繞、滿山的梯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向日葵、以及長勢良好的莊稼等等,只要經過美的眼睛的發現,完全可以塑造出一幅幅意境優美的畫作。當然除了畫作之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的寫生,或者春游、踏青等,引導學生們身臨其境的感受美的存在,利用鄉村獨特的地域色彩,完成一系列的小作品,例如用蝴蝶、樹葉等做成獨具特色的書簽或者標本、利用貝殼和鵝卵石等完成手工藝品等,總之,將農村的地域特色融入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們將美術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鍛煉自己的創造性和美感,為自己今后的生活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對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常規的教學方法進行簡單的描述,向大眾展示了小學美術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在響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之下,結合農村教學當地的相關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發現并改進農村美術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善于挖掘學生的潛力,發現良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不斷的拓寬學生們的眼界,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品味追求,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審美和情趣基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易玉娥.鄉土資源在農村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開發和運用[J].學周刊,2019,0(8):174-174.
[2]胡劍雄.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0(9):46-47.
[3]張賀菊.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7,0(2):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