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英 劉福勝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僅關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擔當起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責任,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當學生自覺做到多讀多寫,讀好寫好的時候,語文能力自然會有提升,好習慣伴終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關鍵詞:良好習慣;預習復習;閱讀積累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4C-0052-02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陪伴我們終身。”有二十多年家教經驗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孫云曉更是給他的一部教育著作命名《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足見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其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僅僅關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擔當起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責任,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認為這幾個學習習慣最重要,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這幾個習慣的培養。
預習和復習的習慣。預習首先是一種自覺主動的學習,能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的目標,了解重難點。帶著疑問上課,聽課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目標就更加明確,更具有針對性,更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我從一年級新生入學之后,就會有意識地倡導學生進行預習。每節課在教學伊始,采用靈活多樣 、活潑生動的方式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如教學拼音的時候,兒歌部分的學習我會直接問哪位同學能讀一讀,能夠通順流利地讀下來甚至背下來的學生,我會當眾對他予以贊揚,并有意引導他說說之所以如此流利或者記住的原因,當他說出“預習”二字時,就已經是對全部同學的最生動直接的教育和引導。
學會的、記住的知識,時間久了會忘記,這是大腦遺忘的客觀規律。而及時復習,能夠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孔子告誡學生“溫故”可以“知新”,“溫故”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催生新的知識,所以復習的習慣也必須培養,每天把今日所學做一個回顧,及時修補不足,不要把問題遺留在明天,才會輕裝上陣,學有余力。每節課前抽幾分鐘的時間對上節課的學習進行檢測,或是生字聽寫,或是文中出現的成語詞語填充;亦或是總結內容,詞匯積累展示,都是對學生復習習慣的倡導和培養。
閱讀積累的習慣。“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閱讀是吸納,閱讀是積累,具備閱讀的習慣,才能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博學雜收。我常常對自己的學生說一句話:“一個喜歡閱讀、有閱讀習慣的學生,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一定不會差;就算他一個學期不來上課,他的語文成績也不會差。”在教學中,倡導閱讀是我一貫的做法:
一、好讀書
從低年級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或課堂授課之余,講一則有趣的故事,讀一首清新的小詩,或講一段經典的名作。年級升高以后,或佳作師生共賞,討論其精妙之處,或開課外閱讀交流會。在課堂上,有意地給學生創設展示課外積累的機會,如用一個成語、一句古詩、一句名言來概括課文的內容,或表達自己的意思;讓學生講與文中內容有關的故事、典故、資料等等,給學生以良性刺激,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讀好書
閱讀眼光高,閱讀品味才能夠提升,如果三年級的學生還在讀兒歌,五年級的學生還在欣賞《喜羊羊》,六年級還在為《日記起步》叫好,或者沉迷于各種無厘頭、毫無語文營養的消遣類讀物,學生的閱讀品味也高不到哪里去。讀上乘之作,方可塑造上乘靈魂。我會經常為學生推薦好的雜志書刊,把適合學生閱讀的藏書拿來供學生傳閱,如果哪個學生的桌角放了一本高品位的課外書,我定會在課堂上熱情地贊揚他眼光高,有品味,并鼓勵他與別的同學交換、分享。這既是對他本人閱讀品味的肯定,也是對其他學生閱讀選擇不著痕跡地引導。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
從二年級就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作摘抄。從摘抄優美的句、段、甚至篇,到年級升高,逐步嘗試對文章作評論、寫讀后感,為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可把沒有摘抄的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下來,并與摘抄部分銜接起來。這種讀書筆記是我給學生布置的“長作業”,要求養成習慣,并隨時收取檢查,同時作即興批語,挑選好的筆記內容與全班共賞,激發學生作讀書筆記的熱情。經過這樣的積累、梳理、內化,便可以實現閱讀的量變到質變。
四、規范書寫的習慣
隨著電子媒介的普及,現代人們已經逐漸習慣于敲打鍵盤,筆和紙這種傳統的書寫方式用得越來越少了。在享受智能輸入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許多隨之而產生的問題。好多孩子受電腦、網絡等一些新事物“新文化”的影響,寫字成為語文教學的“重災區”,字難看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好多學生不但寫不好字還用不好字,甚至使用一些網絡上流行的 “火星文字”、生僻怪字,影響了漢字的正確使用和推廣,書寫習慣的培養勢在必行。關于寫字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認認真真寫好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認真寫字。重視學生的寫字姿勢,講究寫字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
首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第一學段的寫字教學,每一節課我都是帶著畫有田字格的小黑板進課堂的,一邊在小黑板上范寫,一邊在范寫的過程中從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到筆畫、間架結構,田字格中的占位等各方面,反復講解、反復強調、反復提醒,反復練習,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逐步達到學生對這些內容自覺注意、自能分析的目的。
其次,規范寫字習慣的培養,要落實到日常的應用中。單靠每一課所進行的有限的識字寫字教學,是很難實現對學生規范寫字習慣的培養。這個習慣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在日常的應用中:作業、日記、作文、摘抄……甚至要協同數學、科學、思品、英語各學科,凡是涉及書寫的地方,都要在關注其任務質量的同時,提出正確、工整、規范、美觀、整潔的書寫要求,讓規范書寫融合在自己的學習活動中,成為永遠伴隨的習慣。
再次,注重對學生書寫的評價,在評價中促進規范書寫習慣的養成。課堂上進行寫字教學的時候,分別選取優秀和較差的練習,與全班同學共同對其優劣進行評價,在評價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書寫技能的認識,強化規范寫字的習慣。
批閱作業的時候,既評價作業內容,也對書寫予以評價,對書寫規范美觀整潔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書寫潦草不美觀的,可以在針對性指導之后提出改正的要求。長此以往,學生自覺、認真、規范寫字的習慣就會養成。
充分利用班級學習園地的展示功能,定期展示優秀作品和整本的優秀作業,鼓勵學生參加縣委的書寫活動,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
積極主動表達的習慣。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既要積極動口,也要積極動筆。課堂上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積極回答問題,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訓練理解、訓練思維、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學習運用語言積累有創意地表達,個性化地表達。
當學生掌握的字詞達到一定程度時,要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在寫作方式上,鼓勵學生從仿寫、續寫、改寫到能夠獨立創新、創意地表達,養成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
當學生自覺做到多讀多寫,讀好寫好的時候,語文能力自然會提升,好習慣伴終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功夫在課外——致“整本書閱讀上海論壇”的一封信[J].語文學習,2018,(1).
[2]王喜明.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有效預習的設計與實踐[J].學周刊,2019,(12).
[3]王燕敏.小學生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5,(18).
[4]張海英.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5).
[5]卿亞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2).
[6]朱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幾種習慣能力的培養[J].語文學刊,2010(20).
[7]莫志華.試論語文課堂學習方法的優化——獨立學院藝術生學習方法探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3).
[8]姚立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農村教育,2007(10).
[9]閔書林.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瑣談[J].成功(教育),2007(09).
[10]許貽達.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0(10).
[11]湯正良.初中語文科超常發展教育方法初探[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04).
[12]何玉智.培養良好習慣,提高語文課堂實效[J].學周刊,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