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階段,物理學科需要以實驗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其在具備嚴謹邏輯與數字表述的同時,
還得有極為豐富的方法理論,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有著諸多裨益。但是由于一直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物理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毫無興趣可言。基于此,文章將針對如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展開探討,同時對其具體應用展開分析。
關鍵詞:任務驅動;初中;物理教學
一、 引言
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主要以目標任務作為基礎,展開對學生定量教學引導,使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目標這一基礎上能夠形成優秀學科素養,在使用這一方法過程當中,教師應通過對多種教學與教學輔助方式為學生創建一個符合其學習情況的環境,幫助學生對學習任務目標加以明確,從而提升任務驅動教學效率。
二、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概念
目前,初中物理課的教學有一定的時間標準,并在結構主義認知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強調學生自我發現。顯然,學生很難獨立完成任務,并且不具備充足的上課時間,而且大部分教師過于詳盡的指示會削弱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教學進度、時間等方面皆受到制約,而任務驅動則能夠使教學進度和時間限制等沖突很好地解決。老師在對學生的特點、課程標準和概念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開展任務設計,能夠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理解時間方面,教師可以使用靈活的方法來針對任務的性質。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找到彼此,并利用情境分析任務,掌握要點,鼓勵學生及時進行任務分析,從而使獨立學習的思想滲透到某些教學活動中,并培養學生以不同方式進行探索的能力。隨著學習任務的逐步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學習過程的自動化程度和流暢性逐漸提高,這不僅解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同時也打破了課堂上有限時間的局限。除此之外,在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物理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布局具體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針對相應學習任務展開學習,在整體任務中,學生所有行為具有完成任務這一目的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物理學科具備較高復雜性與枯燥性,學生對于物理課程,學習興趣會伴隨課程不斷深入而喪失,相對而言,學生在物理實驗這一方面卻始終能夠保持極高熱情。歸根結底,造成這一情況主要原因便在于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物理知識學習積極性無法有效激發,而若想切實而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其能夠對學生積極性行之有效的激發。首先,這一教學方式具有逐層深入這一特征,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開展物理知識學習;其次,這一教學方法具有極強目的性,能夠將學生精力集中于某一問題之上,這便在無形當中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可將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視作為物理教學改革過程中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另外,根據巴班斯基優化原則的教學過程,必須進行教學活動以實現優化目標、任務、學生、教師自我等全方位分析,根據已知條件分析最佳手段和完整程序的選擇,完成從概念到轉變的任務過程分析和分析以優化為目標的教學結果。基于任務的教學方法中的任務設計包括對上文幾個方面的思考,因為教科書本身是通過文本或圖像向學生傳達信息的過程,而不是收集學生實際收到的信息并及時發表評論,因此,在學生的獨立學習行為中不可能實現學習過程的表述和表達,因此教師的創新設計任務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基于上下文的任務的過程著重于深化概念生成過程中的相應查詢過程或方法。任務完成后,師生會評估并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因素,以優化學習效果并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以鼓勵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可以促進有形的發展并增進對整個物理世界的理解。
三、 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在物理課堂中有效應用方法
物理學是一門與客觀現實、作用定律和自然存在形式相關的自然科學,其中運動定律在高中物理和力學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八年級的學生才剛剛接觸到物理學習。盡管理論上認知水平已經達到正式的操作階段,但是沒有系統思考的訓練,因此思考的組織性很差。因此,以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為例,牛頓第一定律基于豐富的天文觀測結果,并且是通過理想推理間接得出的。是的,這意味著相關的概念:力、慣性、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等是學習和建立原理的許多物理概念的起點。牛頓第一定律包含對運動定律的抽象定義,但不能直接通過實驗進行測試;而且,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學生常常有以下錯誤的解釋: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運動方向取決于力的方向;慣性的大小取決于速度,靜態物體沒有慣性等。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因邏輯性與抽象性是物理這一學科特征顯著,因此,教師在開展情境創設時,需將實際教學內容作為設計問題、展示實驗操作的基礎,并以此對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加以充分激發。教師在啟動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后,應將所設計的任務明確告知學生,令學生將此任務作為當前課堂中核心目標,并在開展與此任務相關知識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與自主學習意識,若教師此堂課程所設計任務為質疑任務,學生便能夠將自身疑惑之處明確表達,對于提升學生物理學習品質有著極大幫助。例如,教師在開展《聲音的特征》這一課程時,教師可通過將鋼制尺子作為教學案例。首先,將尺子一端按壓在桌面,對另一端實施彈動動作,此時尺子便會發出聲,在這一過程當中,通過讓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聲音特性的興趣,隨后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任務可為“運用身邊物品,通過實驗對聲音響度、振動之間以及振動幅度三者之間關系展開探索”這一實驗,學生在接受此教學任務后,便會由于好奇心以積極的心態開展實驗探索。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當中應深入其中,同時對學生形成正確引導,促進物理教學在熱烈氛圍中開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通過運用實驗操作創建具有直觀性的場景,使學生能夠得到最為直觀、有效的課堂體驗感,而在此處需要著重注意的是,教師所設計學習任務應能夠以使學生快速切入操作為出發點,并順利步入實驗操作階段,促使學生在良好課堂體驗感當中形成對于物理知識的深層次認知。另外,一個優質學習任務能夠使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當中,學生在對學習任務形成明確了解后,便能夠對整個物理知識學習擁有更為清晰明了的理解,在進行實驗操作過程當中也會愈加順利。
(二)聯合教材,制定任務
若想使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作用能夠充分且有效得以顯現,首先,便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教材作為基礎,為學生制定出優質且有效的學習任務。教師在進行設計任務前,需明確學生需求與教學目標,其次,教師還應對教材潛精研思,學習任務對于學生所能夠起到的作用與影響加以嚴格考慮,確保任務能夠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相匹配,從而實現循序漸進、由簡入難的教學。只有如此,教師才能夠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將抽象復雜的物理知識轉化成為具體且生動的知識。除此之外,在為學生制定學習任務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注意邏輯性與層次性的把控,將物理知識劃分為若干易于理解的知識點,為學生學習做好鋪墊,使學生新舊知識銜接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幫助學生在構建物理知識結構時能夠具備良好完整性與清晰性。例如,教師在進行《功率》這一課程教學時,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無法令學生過多接觸課堂以外世界,因此,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工具開展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式,使用視頻、動態圖片等方式,為學生展示“功率”,使學生對這一知識形成一個初步了解,隨后,教師將所制定學生任務頒布給學生,并使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實驗操作。在開始任務前,教師可傳授給學生一些測量功率的使用技巧,但是卻不能將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告知學生,而是應讓學生對實驗突發狀況以小組合作方式去解決,在課程結束時,教師需對每一組學生的實驗成果加以考察、評價以及匯總。
(三)優化操作方式,提升驅動效率
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主要通過任務促進學生帶有目的性展開學習,因此,教師在對任務進行設計過程當中,應具備良好優化意識,并對學生操作品質的提升尤為注意。例如在進行《升華和凝華、水循環》這一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在課程開始前預布置任務,任務內容可為“找出生活中升華與凝華現象,并研究形成原因”,在教學開始時,學生通過展示自己所收集資料會擁有極高參與熱情,在學生展示后,教師需對學生加以評價,同時要求學生分析原理,此時,學生熱情便會再度被激發。由此可見,通過預習任務布置,能夠將學生拉入特點情境當中,使學生圍繞教師所布置任務開展學習,使學生對于物理知識認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例如《浮力》這一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令學生對浮力概念的表述了解浮力,可通過浸入、豎直向上的托力等觀念作為任務鏈,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明確任務后,必須逐步分解任務,迅速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時,定義三個浸沒在水中的物體的示例:荷葉浮在水上,游動在水中的魚,礁石沉入海床,鼓勵學生理解“浸入”的含義,并理解浸入不僅指完全浸入水中,還指部分浸入液體中。根據學生在生活中對浸入液體中的物體的直覺知識或感覺發起小組討論,并積極探索物體為何漂浮以及為何更容易在水中移動物體。引導并鼓勵學生嘗試從對象執行力分析的角度解釋這些問題,具體說明對象有垂直向上的力支撐。
四、 結語
綜上所述,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開展初中物理教學,能夠以學生心理特征為基礎,設計出與之相匹配的學習任務,而這一方式對于學生而言,能夠在使其學習興趣提升的同時,大幅度增強其物理知識學習能力,以及培養其對于物理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與把控,而對于教師而言,則能夠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有效促進自身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車守都.問題引領,任務驅動: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任務驅動”模式的運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6(12):65.
[2]王少鵑.任務驅動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中數理化,2015(14):36-37.
[3]虞嘉.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中學物理,2015,33(4):18-19.
作者簡介:劉振鋒,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