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從來不乏或細膩、或粗獷、或深沉地傳統文化的精妙點綴。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博大紛呈、分支較多、豐富而細化,它彰顯過去,指引未來,這使我國“文化國度”的名號更是實至名歸。初中語文教師應用傳統文化裝點課堂,用以激活、點燃課堂,締造豐富且具有生成性的智慧教學。文章闡述了初中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之優勢,并就如何滲透、激活初中語文課堂給出有效策略。
關鍵詞:滲透;傳統文化;激活;初中語文;課堂;策略
語文學習是一個創造性學習知識,全面性理解文化,漸進式傳承文化的過程。對于初中生而言,認字、閱讀、寫作、聽說等的全面性發展都與“文化”息息相關,漢字中的文化、語文篇章中的文化、寫作與聽說中的文化均值得挖掘。這里所說的文化,大部分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體。這些文化或顯于文字表面,或隱于篇章內里,需要學生認真學習,仔細分析,細致探究。要想以傳統文化為指引、為輔助、為方向,激活語文課堂,讓課堂文化紛呈,初中語文教師有計劃、全面而深刻地滲透傳統文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條件的。
一、 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之優勢
(一)提升道德修養,有效陶冶情操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類別多元,其主要表現在理論、技藝、傳統、民俗等各個方面。豐富而具有哲理化的文化理論,教會學生仁、義、禮、智、信、忠,讓學生感悟諸子百家文化的璀璨綻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傳統文化技藝,讓人們對琴、棋、書、畫有親切的感受,能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雅致生活;傳統與民俗交相輝映,將傳統文化演繹得惟妙惟肖;其他的傳統文化類型也如顆顆耀眼珍珠,鑲嵌在“傳統文化”殿堂。傳統文化教會人如何修養道德,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讓人們備受裨益。語文課堂引入傳統文化,優勢頗多,十分重要。
(二)高尚審美情操,提升人文素養
除了有益于學生道德修養,情操陶冶,傳統文化之魅力還很多。它便于學生樹立高尚的審美情操,同時也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升。傳統文化中的傳統技藝,如琴、棋、書、畫等呈現了古人對美好事物的真摯追求,優美的寫意山水畫,朗朗上口且韻律和諧的古詩文,優雅而歡快的琴樂,讓學生對美的事物感悟更深,體驗更淋漓。再者,傳統文化的人文性氣息較為濃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關注知識的提升,更關注人文性修養(愛國情、奉獻心、誠信、謙虛、友愛、互助等),這也是傳統文化滲透語文課堂的優勢所在。
(三)培養文化素養,提升語文能力
在語文課堂中,精美的漢字滲透彰顯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優美而哲理性強的文章同樣與傳統文化絲絲相扣,密切相關。精品語文課文中處處洋溢的傳統文化氣息,滲透之后,學生不僅積累了知識,而且還會自主地被文化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知識學習”與“文化積累”便實現了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和諧發展。再者,隨著核心素養的普及,文化素養備受重視,其提升逐漸被提上日程,成為主要的教學任務,這促進了學生整體語文綜合素質提升,其優勢顯著,優越性可見一斑。
二、 初中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激活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元素,增強學生對文化的初步地感性認知
語文教材是無窮無盡的文化寶庫,這里承載著多元類型、多種形態、無盡豐富的文化素材,挖掘之,學生可良久受用。語文教學不僅是文字、篇章、句段等知識性教學,更是文化學習、文化鑒賞、文化傳承的教學,而教材便是這一文化承載與輸出的第一素材。教師要有傳統文化教學理念,并以此來熏陶學生,在相應的教材內容學習中去提點學生,挖掘文化元素。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意境優美、令人百讀不厭的古詩詞;有借景抒情、情感豐富的經典古文;有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勵志故事;有不同時代、哲理深刻的議論文……這些自帶傳統文化元素的課文,教師可適當挖掘。如選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其故事內容催人奮進,其中蘊含的古人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勇氣與信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奮斗者,成為其攀登高峰,走向成功的堅強信念。同樣地,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是優秀的古詩詞,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它折射出一種不畏苦難,勇往直前的勇氣,同時也彰顯了人生路上自信樂觀的風貌,這均是古人留給后人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
(二)立足優秀品質的剖析,從古人品質入手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古人的精彩故事總是具有一定的垂范作用,它能夠成為學生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在滲透傳統文化時,教師如果能夠借助古代名人或近現代名人的示范性,從剖析名人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入手,讓學生更深刻去感悟與體驗品質文化的豐富性,這對于學生傳承文化意義重大。當然,語文學科教學開放性較強,無論是古代名人,還是近現代名人,雖然其所處時代不同,但其周身所閃現的優秀品質卻有可能一致。
先來說唐代大詩人杜甫。其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的歌行體古詩,學習這首詩,學生對“歌行體”這一新的文學體裁有了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刻的認識。古詩詞屬于傳統文化的“傳統文學”范疇,是地地道道的傳統文化彰顯。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愛國愛家的生動而感人的詩人形象。杜甫的愛國之情、憂國之心、憂民之念值得當下的中學生學習。再來說下中國現代愛國詩人“艾青”。學生在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也可以將其與“杜甫”相聯系。同樣是愛國品質,“艾青”與“杜甫”是如何在自己的詩篇中將這一情操淋漓盡致展現的?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促進學生學習名人優秀的品質。
(三)巧用網絡資源滲透文化,拓展語文課堂,增強課堂趣味性
21世紀,網絡信息快速而急劇地闖入人們的生活,這對于“教”與“學”的影響是看得見的。這主要表現在,教師有了更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學生也有了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庫,語文學習方式也更為靈活多樣化。必然的,教師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滲透也受其影響,課文是基礎,網絡資源引入則是補充與輔助,延伸與拓展。網絡資源圖文并茂,趣味性與吸引力堪稱一絕,恰當巧用,效果可翻倍。
《紅樓夢》是古典名著,書中所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繁而又繁,大到社會體制、社會背景、古建筑文化、民俗風情、文學藝術、琴棋書畫等,小到禮儀文化、頭飾服飾文化等,應有盡有。《紅樓夢》是一部傳統文化紛呈的古典名著。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香菱學詩》體現了“詩性”的傳統文化,這里涉及了五言詩、七言詩等多種詩歌體裁。在授課時,教師可從網絡上提前搜索一些文字、圖片、甚至視頻資料,將《香菱學詩》中涉及的傳統文化知識一一列舉,讓學生加深印象。當然,這必然要呈現一些關于《紅樓夢》的知識,教師可進行課堂拓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截取影視劇《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片段,讓學生結合課文所學,去品國學經典,并且體悟傳統文化的多元化和豐富性。
(四)關注禮儀與道德教育,循序漸進地在學生心中埋下文化之根
傳統文化類別豐富,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而言,應該做到全面滲透、全面普及教育。無論是文化理論、文化技藝、文化傳統、文化習俗以及其他,學生均應有所涉獵。當然,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應該在全面性滲透的同時,注重有側重地進行。禮儀文化與道德教育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了塑造新時期的新青年,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應更關注禮儀與道德滲透。
關于禮儀的教育,初中語文課本也有所涉及。《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教師可借助講析這篇文章,有計劃地滲透禮儀教育。教師可搜尋一些《禮記》中的其他文章,讓學生能夠崇德尚禮,做有智慧、有禮貌、有道德、有信仰的青年人。再說“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范疇十分廣泛,《大道之行也》中的“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必藏于己”等是進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愛蓮說》《過零丁洋》也可拿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前者是“不同流合污、高風亮節的品質”,后者是“奉獻與犧牲的愛國情懷”。道德教育是滲透與踐行傳統文化的有力途徑,語文課堂上道德氛圍濃郁,也更能營造出一種傳統文化氤氳的趣味課堂。當然,在進行禮儀與道德滲透時,教師還可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或問題教學,或小組合作探究,打造生動課堂。
(五)強化拓展性課外閱讀,積極組織豐富的傳統文化課外活動
滲透傳統文化,激活語文課堂除了要借助教材之外,教師還應推薦傳統文化讀物,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拓展文化課堂,習得更多傳統文化元素。對于一些學生而言,當課外閱讀不能成為習慣時,多一篇也嫌多。為了改善此現象,教師可組織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集體進行閱讀。在閱讀中,當分享、交流、討論等成為常態,學生的閱讀習慣自然而成。
一般而言,教師可在課外閱讀課堂上就某一傳統文化主題,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自由討論。如在讀關于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相關讀物時,教師可給出如下的討論話題:“中國服飾文化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請用你的生活實例來說明”。這是一個較為開放的討論話題,學生們可以就自己的了解,暢所欲言。除了課外閱讀之外,教師還可以就“傳統節日”組織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端午節來臨之際,學校組織放風箏、包粽子、賽龍舟等文化活動,這一方面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動力。或者,學校可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傳統文化視野更加開闊。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一塊無瑕之玉,學生佩戴后能提升修養,陶冶情操,優化審美,滌蕩靈魂,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縈繞下,健全完善人格。這對整個語文課堂來說,一則能激活課堂,活躍氛圍,讓每一位學生廣泛參與,深刻思考,積極歸納;二則能潤物無聲地促進學生“向學”,提升語文綜合能力。教師作為指導者,應發揮所能,細致、全面而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埋下永久、牢固的傳統文化之根。
參考文獻:
[1]崔廣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20(11):81-82.
[2]俞少瓊.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0,22(5):212.
[3]張艷.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0(5):49-50.
[4]周文元.略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167-168.
[5]付會改.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學周刊,2018(25):50-51.
[6]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131-132.
作者簡介:蘭靜,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玉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