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的改革,生活化教學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認可。生活化教學通過將生活元素融入語文教學中,使課堂教學貼近生活,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不僅能減少學生的負擔,還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能力,促使課堂效率的提升。因此,文章就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進行探究,主要從聯系實際生活、回憶難忘往事、布置個性作業、創置教學情景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語文課堂;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小學語文是學生日后進行多方面學習的基礎,讓學生學好語文,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授課教師與學生往往只一味追求成績。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學生接受的只是課堂的教學內容,對課外的東西根本就沒有精力去學習。其實,最大的課堂就是生活本身,曾有一句話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入生活中去,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語文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 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發現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其學習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生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地接觸語文相關材料,才能在語文的大量實踐中發現規律,這種特征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必須貼近生活。生活化教學是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融合一起,讓學生在虛擬、抽象的課文中得以解放;通過學生與現實生活地不斷交流、沖撞,刺激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感,同時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內在需要,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從而獲得語文知識的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將實際生活與課堂聯系,由淺至深,可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天》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在授課前兩天向學生提議:“同學們,你們知道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嗎?每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一樣嗎?請同學們這兩天收集一些關于春節的習俗,看誰找得又多、又典型,找到最少的同學要上臺表演節目。”于是,學生紛紛投入到尋找春節習俗的活動中。有的學生找到了“貼春聯、剪窗花、看春晚、年夜飯、放鞭炮、守歲、拜年”的習俗;也有同學收集到了浙江省的春節習俗“慶田蠶”“關門炮”“碗茶”和“捧元寶”;祖籍山西的同學對他們的習俗贊不絕口:“我們春節的第一天就是要吃餃子,為驅邪求吉利,煮餃子的時候要放鞭炮,餃子煮的越多越好,意在年年有余。吃飯的時候,每個人吃完一碗后,還要再添一兩碗,這個表示人丁興旺的意思。”福建的同學按捺不住地說:“我們廈門在春節出門前,都要當空拜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早上祭神的時候用鮮花素果,中午用一碗春飯和牲醴。”最后,教師要對活動進行點評。
在《北京的春天》一文的授課中,教師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按部就班的教學,而是要尋找語文與生活的關聯點,并將其運用于語文課堂,通過讓學生課前收集關于春節的習俗,使學生對春節的理解得到強化,從而促進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二、 回憶難忘往事,引導學生發現語文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在授課前的準備和預演是必不可少的,行云流水、瀟灑自如的語文課堂演講是一方面,生活化教學思維如何在課堂上運用則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因而就需要教師有極強的生活感知和總結歸納能力。教師在授課中,對文章的內容、背景等講解雖然重要,但要讓學生真正地愛上語文,就需要教師在授課中尋找課文與生活的融合點。教師準備課件和預演的過程,既是教師表達方式的推敲,也是考驗教師對教學內容生活化的解讀。
如,《老師領進門》一文的授課中,在授課前夕,教師生動精彩的開場是非常重要的。就好似寫文章,“虎頭豹尾”的內容可使人流連忘返,因而生活化教學就成為語文課堂吸引眼球必不可少的引入,通過此引入可聚焦學生的關注點。教學伊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燭光里的媽媽》,歌曲播放完畢后,教師要有感情地與學生講解自己難忘的一件事,結束時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難忘的經歷?”于是,學生紛紛舉手講述自己難忘的經歷,有學生說:“小時候沒有玩具,別的小朋友都不跟我玩,爺爺就讓我去剝未去殼的谷子,說陪爺爺玩好不好,現在爺爺不在了,我非常懷念和爺爺一起玩耍的日子。”也有學生說:“我在幼兒的時候被老師不小心鎖在教室里,然后自救成功。”教師通過開頭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生活中的經歷,然后再慢慢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能較快地理解文章主旨。
在《老師領進門》一文的授課中,教師首先通過精彩的開場來吸引學生的目光,然后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生活中難忘的經歷,最后與學生講解文章的大意與背景,不僅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文章的內容,還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三、 布置個性作業,引導學生發現語文
在語文教學中,作業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作業的布置不單單是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點,而是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將所學的知識善于靈活運用。作為教師,需要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以生活為基礎,向學生布置關于授課內容的作業,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的能力,也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必須遵守多樣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布置作業,不要布置一模一樣的作業,基于這個原則,引導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如,在講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中,教師應側重講解波義爾善于發問及鍥而不舍地探索的精神,借此以培養學生善于發問和自主探索能力,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在準備下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布置相關作業,布置作業時盡量避免常規布置模式,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作業布置。對觀察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對這類學生布置具有針對性的觀察作業,即讓學生了解、觀察身邊有哪些類似波義爾的人;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作文:聯系生活情景,訴說內心感受;對于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布置帶有一定懸念的作業,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疑問進行探索,如波義爾為什么善于發問?為什么天是藍色的?當學生自身無法解決這些疑問的時候,適當引導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
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采用常規的作業布置模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地布置,借此來培養學生善于發問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該作業布置模式,既可以保證生活化教學的穩定展開,又可以通過作業鞏固學生的知識。
四、 創置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發現語文
生活化教學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適當的生活元素,使課堂與生活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推行生活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課堂教學的良性循環,為實現這一目的,至少需要從兩方面努力。第一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師除了傳授課本的內容外,應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出來,在課堂知識點的教學中融入常見的生活情景,由表及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第二是要使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采用接地氣的、有趣的、吸引注意力的生活因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師生間能進行輕松愉快的交流、互動。只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才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在講解《畫楊桃》一文時,教師可根據《畫楊桃》的課文內容進行現實的重演。授課伊始,教師拿一個楊桃放于講臺上,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見來畫出楊桃的樣子。于是,學生紛紛行動,畫出了楊桃的樣子。教師對學生畫好的楊桃進行點評,隨后拿著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圖畫向學生發問:“同學們,你們看這個像不像楊桃?”“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此時,教師應讓覺得像五角星的學生舉手,確認人數。教師讓舉手的同學輪流到畫成五角星同學的位置上進行觀察,并對坐下觀察的同學說:“你看,現在楊桃像什么?”“像……像……五角星。”“好,下一個。”教師讓已經觀察過的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和學生講解:“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在不同的位置看楊桃,看到的形狀也就不同。當看到別人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我們不要忙著發笑、否定,要看看別人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教師對學生點評完后,再與學生講解《畫楊桃》這篇課文,學生經歷過剛才的事,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就自然而然地能較快理解課文的內容與意義。
在《畫楊桃》一文中,教師采用情景重現法,將課文的內容融入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中真真正正地體驗課文的內容,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快速理解課文。《畫楊桃》這一課,教的不單單是課文內容,而是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是一種能彌補常規教學模式不足的新型教學模式,摒棄了傳統“填鴨式教育”,促使教學內容從單一轉變為豐富,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著名的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特梭利曾說過:“我聽,我忘記;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記住。”生活化教學意識到“做”的重要性,在課堂中融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在行動中獲得知識,學以致用,不僅能使學生看到語文知識的光明前途,還能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好奇,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好的教育應該具備對知識的好奇、前途的光明以及一點好勝心。
參考文獻:
[1]洪燕華.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8):86-87.
[2]黃玲.關聯學生生活,培養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8(4):16.
[3]尹輝.提取生活元素,讓語文寫話教學更接“地氣”[J].作文成功之路,2020,1(3):46-47.
[4]李其壯.作文生活化教學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26):197.
[5]王海燕.關于農村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研究[J].課外語文,2019(10):125-126.
[6]李沙沙.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8):184.
作者簡介:佐權宏,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劉家寨子鎮孫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