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道德與法治是當前社會生活的基礎規范,與人們的日常活動緊密關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如果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就會造成教學內容空洞,學生理解困難。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理解、踐行道德與法治內容。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應用
一、 前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法律觀念進行培養、教育,使學生可以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及法律意識,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的應用學到的知識來維護自身權益。在實踐教學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情況,靈活地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用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采取生活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1)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關鍵是在課堂上為學生布設符合實際生活的情景、現象,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貼近,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可以在課堂上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對于自己實際生活的影響,對課堂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從而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2)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初中生而言,他們本身的個體差異比較顯著,在思想觀念上也存有不同,這無疑會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帶來影響。實際教學中,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具體案例、社會現象進行分析,進而產生屬于自身的獨特感悟,這對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極大幫助。(3)提升課堂教學時效性。網絡時代下,學生每天會接觸到層出不窮的新事情,而這些事情有很多都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通過對這些新事情進行分析,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同時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從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實際來看,還存在一定問題,影響到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生活化教學內容較少
初中生思維活躍,對生活中、社會上的事物很感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內容引入課堂,就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但是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內容大多局限在教材內,教師很少將學生生活中案例引入課堂,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內容十分抽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單一
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際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依然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手段,教師沒有針對學生興趣愛好,靈活地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學生在學習上過于依靠教師,無法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也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
(三)教學目標傾向于知識目標
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教學目標應該是對學生的正確思想道德觀念及良好法治意識進行培養,但是在中考的影響下,教師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基本知識學習與掌握上,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培養,也沒有指引學生對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導致學生只會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來解答相應的試題,而不會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四)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很多時候初中生實際生活現象都可以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來解釋。在網絡時代下,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信息,同時學生也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學生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往往會表現得很沖動,不理性,甚至會采取暴力的手段。學生的這些行為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不佳有極大關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學內容過于理論、抽象,學生無法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對于實際生活的影響,必然會引發各種問題。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大多是單方面的為學生灌輸知識,也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學生良好發展。新時期下,隨著現代社會信息的大量涌現,學生每天接觸的事物也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生活化內容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借助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對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實現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良好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朋友在一起》這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在進入課堂后,給學生拋出問題“誰是你們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話語來介紹自己的好朋友,接著教師可以描摹這樣的情境:小紅與小明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在期末考試時,小明想照抄小紅的卷子,小紅該怎么做?這樣的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很大關聯,甚至情境中的故事就是學生自己生活中所發生的,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的朋友觀,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針對性引導。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的事情,如朋友聚會沖突、朋友排隊插隊等,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建立友誼、維護友誼,加深學生的感知,同時也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二)創設生活化情景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純地通過口頭講解,來描述生活中的案例,學生會感覺吸引力不夠,不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對此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將生活中的案例視頻、圖片等引入課堂,讓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指引學生對生活現象展開分析,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青春的情緒》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體會各種情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情緒視頻播放出來,如全班同學給某同學過生日,該同學喜極而泣;某同學養的小寵物病了,該同學愁眉不展;媽媽給某同學買的文具盒被同學弄壞,該同學很生氣地指責同學等。通過形象的視頻引入,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對視頻中的人物心理進行分析,進而理解人物中的相關情緒,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詳細地講解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讓學生可以對情緒有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同時也為后續的情緒管理教學奠定基礎。
(三)強化知識與生活的關聯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要注意不能僅將重點放在教材知識講解上,而應注重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實際中,教師要進一步增強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為學生創設綜合化發展平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法不可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當地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并思考為什么本應該好好讀書的青少年,卻走向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并結合學生討論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中的鮮活案例,讓學生真正意識到什么是“法不可違”,只要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就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此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真正地做到學法守法。
(四)設置生活化作業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時間比較有限,學生很難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完全掌握知識,所以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由于初中生的學習任務相對較重,很容易在課后遺忘知識,為了鞏固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同時也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課后作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點,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促使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做到知識內化。例如,教師在講解完《合理利用網絡》這部分知識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各組學生分別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學校初一、初二、初三其他班級的學生,詢問大家都會利用網絡來做什么?每天上網時間有多長?如何看待網絡?等采訪結束后,各組學生需要撰寫采訪報告,并寫出自己的采訪感受。通過這樣的作業設置,學生不僅表現得非常積極,還會在采訪中真正地理解合理利用網絡的意義,對于學生今后發展有極大幫助。
五、 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關聯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把握學科內涵,強化學生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加田.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9(27):136-137.
[2]朱華君.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9(7):22.
[3]趙國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J].新課程,2019(14):167.
[4]王建明.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8(24):140.
[5]王禮敏.淺談生活化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2017(30):182.
[6]唐磊.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2018(7):163.
[7]魯曉琳.淺析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8):11-12.
[8]秦永勝.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105):129.
作者簡介:張國卉,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