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本文以A通信運營商審計中臺構建及長流程內部控制審計模式實踐為例,探討通過審計中臺體系的構建,推動審計組織模式變革和審計項目實施創新,以有效提升審計價值,服務組織風險管理。
[關鍵詞]審計中臺 ? ?內部控制 ? ?內部審計 ? ?智慧審計
著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能力的提升,互聯網巨頭及電信運營商均借助自身技術優勢,優化組織架構,建設企業級能力復用平臺,即智慧中臺,以提升企業創新率。基于業務前端的變化,“審計中臺”逐步進入人們視野。在企業內外部要求及新技術變革的時代背景下,A通信運營商深入研究創新型智慧審計業務體系,立足“端到端”長流程業務,打通業務、網絡、管理類企業級數據平臺,打造“審計中臺”運營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數據審計和現場審計多點交互,大幅提升內部審計工作效能,有效發揮內部審計促進企業價值增值的作用。
一、構建基于審計中臺的內部控制審計模式
在集團公司“全息交互智慧審計體系”指引下,A通信運營商以“服務能力+平臺”的方式,通過對IT審計能力、數據審計能力、持續審計能力、人工智能審計能力進行優化整合,逐步構建“審計中臺”體系(見圖1),有效促進了審計效率和效能提升。
“審計中臺”體系的構建需要對原有審計人員的組織模式進行調整,將原有IT審計分散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形成智能審計支撐中心,借助于專業化的手段和平臺,對外輸出四大能力:一是IT審計能力。建立專業IT審計能力團隊,提供數據分析、IT技術咨詢能力,搭建元數據倉庫、審計經驗庫、一鍵數據處理和智能派單能力;提供積累經驗一鍵分析、一鍵跑數、快速定位審計點風險點的能力;提供共享內部審計經驗、方法、案例、法規的能力;規范化審計項目流程,實現從項目發起到結束,貫通整個審計流程的在線可視化審計與管理。二是數據審計能力。依托公司數據基礎,打通各數據域壁壘,實現資源智能調度,搭建審計數據中心,構建平臺數據存儲能力、風險自動預警能力、模型管理能力、數據共享能力;通過數據沉淀,梳理業務流程、數據場景、系統平臺、接口方式,提供支撐內外部審計數據接口,支撐各項審計實務開展,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化。三是持續審計能力。提供在線模型(持續審計模型)和以導入固定格式的離線數據審計處理能力模型(基礎模型);定制化風險建模,快速構建應用于不同審計場景的元風險分析模型;實時監測高風險點,自動輸出異常行為解決方案建議。四是人工智能審計能力。利用OCR、語義識別等智能技術,通過多維度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工具,自動識別原始資料的關鍵信息,使無序非結構化數據向結構化數據轉換與錄入;輔助審計人工智能層面的業務應用,如數據收集、數據展示、數據分析、數據關聯等。
實現對外輸出四大能力,需要構建并持續運營一套高效、便捷的智慧審計平臺。目前,A通信運營商已通過專業團隊與平臺聯動的方式,初步實現了“1個基礎、4個快速”,即在數據安全基礎上,快速獲取數據、快速建模、快速分析、快速報告,智慧審計平臺見圖2。
二、基于審計中臺的“端到端”長流程內部控制審計模式案例分析
A通信運營商在逐步推進審計中臺建設過程中,除了構建基礎的審計中臺支撐模式以外,還分批次對部分關鍵業務領域涉及“端到端”長流程內部控制風險防范的健全性進行研究和探索,對審計范圍廣、流程長、風險復雜、信息量大的流程,進行全量信息化審計模型固化,輸出多環節風險線索及預警。
基于審計中臺構建的新型審計組織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以集中化的IT審計專業化資源,提供審計中臺服務,屏蔽業務系統后臺與審計業務現場的直接聯系,通過統一的“服務能力+平臺”模式(見圖3),提供標準化的數據模型和風險分析服務,使數據范圍、數據質量有了充分保障。
以“社會渠道酬金數據審計”為例。基于審計中臺的社會渠道酬金內部控制審計模式,相比傳統審計模式,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被審計數據范圍得到極大擴展,不僅依靠單一的酬金數據流轉主線,還可引入其他業務生產運營、網絡監測等系統,進行交叉比對,提供更多維度的風險分析線索。目前,審計中臺數據涵蓋B域的大部分數據、部分M域的數據,同時引入了O域的特定用戶畫像數據。通過三域數據融合,梳理元數據目錄、數據說明和使用方法等。確保審計業務人員可接觸的審計數據,經過質量洗滌和數據分組,具有高可靠性和應用性,大幅提升審計業務人員對數據的應用效率。二是針對酬金審計全流程,進行大數據專題建模,首期聚焦集中計酬環節,完成5個酬金數據審計模型建模,包括酬金調整異常操作、違規向渠道商自用集團業務結算酬金、酬金重復結算、酬金異常支付、集團業務酬金未按實收收入結算等。同時,梳理3個方面的異常波動,將潛在隱患納入監控,如反復上傳渠道文件替換渠道名稱、渠道達量標準反復修改、手工調差金額影響過大等。
酬金數據審計模型自運行以來,累計通報違規渠道和風險事項,為業務前端主管部門精確掌握政策風險、執行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審計中臺使審計工作效能大幅提升,通過中臺緩存常用數據,數據提前清洗、驗證,減少重新提數差錯風險,較以往審計模式,數據獲取時間由平均2周減少為2天。此外,采用大數據方式實施全量審計,使覆蓋面大幅增加,全面輸出公司所有渠道相關風險,迅速將典型案例擴大至全省多場景,不留風險死角。大幅降低審計成本,使現場審計時間大幅縮短,平均縮短1至2周。
三、啟示
1.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審計監督、服務職能作用在新科技、大數據背景下的充分發揮,組織模式的變革不可避免。在“審計中臺”模式下,審計部門集中優勢資源,將組織模式轉變為由“中臺”提供強大信息化審計能力支撐的“集群作戰”工作模式,對一線審計項目團隊的人員知識技能要求有所降低,有利于更廣范圍的團隊組合,且資源整合對審計質量提升作用明顯。
2.內部控制審計項目實施模式由“煙囪式”的獨立項目開展模式演進為“訂單式”的集約項目開展模式。審計中臺模式下,集中化的信息資源處理成為核心,通過數據沉淀、模型積累和風險智能分析,為每個審計項目的特定審計需求提供特定審計線索及核查任務清單,由現場審計團隊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核查驗證工作,風險核查命中率往往在90%以上,極大節約了現場審計資源。通過集約化的審計項目實施模式,現場審計團隊僅需完成必須現場完成的工作任務、風險線索的現場核實驗證與審計事項確認,使被審計單位的業務影響降到最低。
3.通過專家團隊實現大數據復用能力,使海量數據的專業優化與整合成為可能。審計中臺的搭建涵蓋跨部門跨專業、公司內外部專家的虛擬團隊,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業務、技術咨詢和支撐,通過數據和技術沉淀,基于“經驗曲線”使得支撐能力大幅增強。同時,數據審計對相關各類型審計業務需求數據專題先行開展研究,積累常用信息,使絕大部分審計現場項目相關數據即用即取。針對數據需求,由審計中臺統一收集,合并同類項,所有現場項目組經過授權均可共享獲取,數據復用率高,需求更明確精簡,系統后臺得以穩定開發、有序開展。
4.企業運營集中化,信息系統和大數據云是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構建和引入審計中臺,可以直接擺脫審計信息化輔助手段的定位,上升到主導審計組織架構變革、項目實施發展模式的定位上來。內審部門需要從自身可控資源出發,以大數據為基礎,重新構建新型審計組織模式,以適應新時代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要求。
5.全面“復合型”人才培養路線需要重新回歸“專業化培養、專業化分工”。在審計中臺模式下,將審計的IT專業化人才集中于“大中臺”,需要理解業務審計一線人員的需求,并快速地轉化為IT實現能力;而對于業務審計一線人員,需要有IT審計思維,但不需要專于IT技術,需要針對特定業務深入鉆研,貢獻特有的風險分析思路,向審計中臺提出分析需求,快速滿足一線審計需求。“讓專業的人員做專業的事情”,是審計中臺模式下審計部門人員專業化分工進一步精細化的努力方向和目標。
6.提升審計全員的信息化理解能力,有效提升人與平臺、技術、服務的融合應用能力。在審計中臺IT專業人員配置的基礎上,需要逐步提升現有審計人員的信息化理解能力,要對IT治理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具備一定的IT知識技能。審計人員的知識技能需要從原有的“經驗依賴”路徑轉換為“信息技術依賴”路徑,這樣的審計不再是散兵游勇式的單打獨斗,而是集群作戰,從而使審計評價更具全面性、整體性和系統性。
(作者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
郵政編碼:510623,電子郵箱:13802881202@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