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素材是語文寫作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其在寫作技巧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就需要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來支撐語文寫作。在寫作素材的積累上,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幫助學生高效地進行素材積累。文章作者分析了寫作素材的內涵以及素材在寫作中的作用,并探究了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9-0063-02
只有擁有足夠多的素材,寫作才能夠做到“下筆如有神”。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寫作具有一定的難度。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在寫作時通常不知道該寫什么。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小學生沒有足夠的寫作素材積累,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教會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比如,從哪里可以積累到素材以及如何積累素材等。
一、寫作素材的內涵
素材是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元素。素材的定義是:在真實的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內容,沒有被加工過的感性分散的原始材料。根據藝術創作形式的不同,素材可以分為兩大類:用于寫作創作的是寫作素材,這類素材不僅包含了歷史典故、名言警句,也包含了創作者自身所經歷的人或事;用于設計創作的素材是設計素材,其通常包括了圖片、音頻、視頻等。
二、素材在寫作中的作用
寫作素材可以增加文章的獨特性。寫作時沒有應用足夠的素材的話,文章很容易變得千篇一律,沒有創新性。素材的積累有助于寫作的立意新穎,比如,讓小學六年級學生以“再見了,老師”為題寫一篇作文,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立意,可以歌頌老師的奉獻并感恩老師在過往時光中教會自己成長,也可以從“程門立雪”的角度出發,回顧自己與老師相處的點滴并將文章升華到如何尊重老師。因此,在有豐富素材積累的前提下,學生寫作時能夠很容易找到寫作的切入點,并在素材的基礎上對文章主題進行創新發散。
除此之外,素材還能夠起到增加文章真實性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因此小學階段的寫作練習通常采用的是話題作文的形式,這種作文形式對作文的主題有一定的限制,學生需要在一定的內容范圍中寫作。比如,學生在寫《我的媽媽》時,需要通過樣貌言語行為甚至是事件對“媽媽”這個角色進行刻畫,但是許多學生在描述媽媽的外貌之后就不知道該怎樣進一步呈現“媽媽”這個形象,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學生缺乏習作素材的積累,寫出來的文章只有表面的描述,在用事件去進行主題的升華時缺乏真實感,最后呈現的作文也沒有說服力。
三、寫作素材積累的方法
1.通過生活積累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句話表明了寫作的內容應該基于生活實踐,并對生活實踐進行總結升華,從中得到生活感悟或者實現情感表達。在小學教育之中,小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有限,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貫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和生活實踐相聯系,讓小學生從自身的實際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一方面由于是自身的親身經歷,因此會對事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情緒也會更加強烈;另一方面源自真實生活的內容也會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作文《有趣的發現》為例,這篇作文就需要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有趣內容進行描寫,范文里寫到“我一不小心把一點蛋糕渣掉在地上了,一只小螞蟻爬了過來,聞一聞”以及“我發現那只螞蟻又和許許多多螞蟻動一動觸角,那群螞蟻就都來了,看來它們是要一起把這點蛋糕渣搬回家,我越看越入迷。”到最后,小作者對這次發現進行總結:“后來通過查資料,我知道螞蟻是用觸角跟對方說話的,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呀!”
從范文可以看出,這位小作者所寫的有趣的發現起源于蛋糕掉在地上這個意外,但是通過細心地觀察和后續地求證,小作者發現螞蟻是用自己的觸角來和同伴傳遞信息的,這位作者的文章內容經歷了發現的起因—發現的現象—發現的總結這樣一個過程,文章內容也真實有趣,讓讀者和小作者一起學到了新知識。這表明通過生活進行素材的積累能夠獲取到大量真實、有趣能夠引發共鳴的素材,用這種素材進行寫作能夠極大地提高作文的真實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為了讓學生掌握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堂觀察課,讓學生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觀察,從同桌的外貌到同桌的物品再到同桌的行為,經過觀察之后完成作文《我的同桌》,由于經歷了前期的觀察實踐再結合日常的朝夕相處,學生在寫作時就會有大量的內容可寫。此外,學校也會經常組織各種活動,比如,演講比賽、唱歌比賽、運動會等,在這種活動期間,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作文,讓學生基于自己的活動參與經歷完成一次寫作。比如,學校運動會中有拔河比賽,就有學生寫了作文《記一次拔河比賽》,在文中寫道“兩個班的選手在繩子的兩邊站好,握住繩子擺好姿勢,只等裁判的哨聲響起。‘咻的一聲,裁判吹響了比賽的哨音,剎那間,圍觀同學的尖叫聲、此起彼伏的加油聲、拔河選手們‘嘿咻嘿咻的用勁聲匯集在一起,現場的氣氛一下達到了高潮。只見我們班的體育委員彎著腰,右腿彎曲,左腿伸直,咬緊牙關,把臉憋得通紅,似乎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2. 通過網絡渠道獲取素材
利用互聯網尋找素材能夠突破學生無法接觸到一些事物的局限性,進而實現對素材的拓展。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許多學生不一定去過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坑等,因此無法通過親身經歷來完成習作,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利用網絡幫助學生搜集多樣化的素材。
以敦煌莫高窟為例,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經網絡搜集到的莫高窟的圖片,帶領學生以看圖的形式了解莫高窟。比如,教師向學生展示莫高窟最著名的飛天壁畫,讓學生猜測畫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有的學生認為是在跳舞,有的學生認為是在表演音樂節目等。之后教師結合圖片向學生解釋“飛天”是對敦煌壁畫中飛仙形象的統稱,這些飛仙們有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并且凌空飛翔。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素材對主題進行延展,增加學生的素材累積。同樣是敦煌莫高窟“飛天”的主題,教師可以將其與中國航天相結合。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向學生展示了2019年中國航天日的主題海報,讓學生找尋海報中的“飛天”形象,進而告訴學生“飛天”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對飛上天空的美好愿望,而如今我們的航天員已經實現了太空行走。教學活動從最基礎通過網絡幫助學生積累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相關的素材,升華到由“飛天”形象引發的關于中國的發展、航天的夢想、古人的愿望等。
從互聯網獲取素材的豐富性和自由性能夠極大地豐富寫作課堂教學的內容,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積累更加多樣化的素材。
3.通過閱讀積累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極為客觀地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夠積累許多可以直接應用到寫作中的素材,如名言警句、成語故事、優美的詞句,等等,這些素材能夠提高學生作文的文學性;另一方面,閱讀又能夠增長學生的見識,拓寬學生接觸世界的渠道,讓學生看到自己生活之外的事物。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習作內容《我的動物朋友》為例,學生需要通過寫作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許多學生家里可能沒有養小動物,平時接觸小動物的機會也較少,因此可以通過閱讀幫助學生增加對小動物的認識,積累與小動物有關的素材。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彼得兔的故事》《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小牛阿米》等小學生課外讀物。
讓學生通過課外的閱讀來獲取寫作素材,不僅能夠幫助其增長見識,還能夠幫助其在寫作時面對不同的題目都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以表達。許多小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講,其實主要是因為缺乏閱讀,缺乏積累,沒有鍛煉出發現寫作素材的能力,因此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就成了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閱讀對寫作的促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小學生通過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獲取到一定的寫作素材之后就不用再繼續閱讀這樣簡單。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量的提高,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取到大量的寫作素材,進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結語
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種種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對素材的積累不夠,因此處于沒有內容可寫或者不知道該寫什么就只能胡編的困境。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從生活、網絡和閱讀中獲取素材,完成素材的積累,提高作文的新穎性、趣味性、真實性、深刻性。
[參考文獻]
[1]張靜.讓“素材之花”在習作中綻放——小學語文寫作素材積累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9):45-47.
[2]敖海紅.淺談小學生習作素材積累與運用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9(7):39,52.
[3]滕祥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素材積累的方式方法[J].華夏教師,2018(16):48-49.
[4]江國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指導[J].教書育人,2017(31):51.
作者簡介:王秀娜(1981—),女,壯族,廣西德保人,小學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