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雙語教學 教學模式 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譚真,濰坊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法學、經濟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69
作為本科法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國際法》研究對象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國際通用性很強,對其實施雙語教學有必要性與合理性。但目前總體而言,各高校在《國際法》雙語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良好教學模式的缺位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國際法雙語教學模式大體可分為三種:一是使用國外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課、考核;二是使用國外英文原版教材,部分英文授課,中英雙語考核;三是使用中文教材,英文授課、考核。以地方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情況來看,第一種模式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很高,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而能完全把控原版英文教材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另外兩種模式也不盡如人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變成中英文互譯,導致用中英文重復講解相同內容,影響教學進度。所以,怎樣構建一個合理的教學模式是國際法雙語教學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二)高水平雙語教學師資力量的不足
雙語教學屬于應用型、功能型外語,主要內容應是交談式的、交際型的、以完成特定任務為目的,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師資力量與國際法雙語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關系。任課教師不僅專業知識要扎實,還要具備流利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教學組織能力,同時還要了解英美法系的法律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但現實中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優秀教師較少。特別是地方院校,很多授課教師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專門系統的雙語培訓,雖然法學專業功底扎實,教學經驗也較為豐富,但是口語能力有一定欠缺,在講解專業知識的流暢度以及與學生自由交流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雙語師資力量的培養迫在眉睫。
(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不高
國際法雙語課程不同于公共英語的教學,其定位是以英語語言作為手段,以國際法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主,因此并不是單純的英語教學。由于現實缺乏有效的英語應用環境,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有限,再加上專業知識的復雜性,其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下降,開小差、作業質量差甚至厭學情況屢見不鮮。同時,同一個班的學生英語水平往往存在較大差距,部分同學希望授課教師放慢教學進度,提高中文講解比重,而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則希望適當提高英語講授比重,授課教師往往面臨怎樣平衡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學習需求的難題。這種英語水平差異的存在,以及良好教學模式的缺位,使得諸如專業論題的辯論、國際法庭審判模擬等互動性較強的課堂活動很難開展,再加上授課教師能力問題,造成國際法課堂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 “一本教材滿堂灌”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四)雙語教學效果評估體系的不健全
國際法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在于,使學生通過提高英語水平的手段對國際法的法律性質有明確的認識,掌握國際法的基本原理和及各主要國際關系領域的重要原則、規則和制度,能運用國際法知識正確分析國際問題。而要確定是否實現了該目標,有賴于雙語教學效果評估體系對相關數據信息的檢驗評價,以及基于評估結果的反饋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的不斷調整、改革。根據國際法雙語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效果的檢驗評估應包括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的培養效果進行檢驗評估;二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進行檢驗評估。目前當這兩方的檢驗評估不管是在目標設置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都存在粗暴單一、科學性不足等問題,這樣的評估結果對于國際法雙語教學改革的推進不能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真實的效果反饋。
(一)適當選取國際法雙語教學模式
國際法雙語教學的模式應在結合院校雙語教學師資水平以及學生英語水平的基礎上進行選擇。以濰坊學院法學專業為例,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大學英語六級通過率較低,在此情況下,國際法教學采用雙語教材、中英文授課、英文考核的模式比較合理。這種模式能有效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中英文彼此的聯系、對照易于被學生理解、接受,學生既能運用英語學習法律,了解和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又不至于因為語言的障礙影響專業課的學習;教師在授課時,也可以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有選擇地使用中文或是英文,避免出現因對英文文字或法律內容理解的誤差導致的概念性錯誤;而在涉及國際條約約文或學者觀點時,多選擇英文講解,以確保內容的正確性和嚴謹性。通過教材和課堂教學的雙重鍛煉,在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了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采用英文考核方式符合雙語教學的應有之意,也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困難。
另外,在中英文講授所占比例的安排上,不應片面追求教學全程全英文的“高大上”, 可在參考學生上一學年英語成績和專業課成績的基礎上,先根據多數學生水平最為集中的區域來協調中英文所占比重,采用遞進的做法,循序漸進地加以調整。如在教學周期的前段英文比例確定為40%左右,給學生一段適應的時間后,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做調整,中期過渡到60%-70%,后半期再逐漸提高到80%甚至100%,保證教師教學的進度與學生掌握的進度不脫節。
(二)著力提升國際法雙語教學師資水平
目前,關于雙語教學人才的培訓還是由各個高校或開設雙語課程的院系自己完成,隨意性大,培訓內容不到位,所以加強雙語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雙語教學師資水平是開設雙語課程的高校必須關注的問題。在教育主管部門制定關于雙語教學規范化標準的基礎上,各高校應構建起系統化的、常態化的雙語教師培訓機制,優化人才培訓系統,為教學一線教師提供進一步提升的途徑和機會。
一方面,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 鼓勵、資助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進修,或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外籍老師開展雙語老師培訓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專家聽課評課、師生通氣會、教學團隊定期研討等方式,充分總結雙語教學的經驗和不足,及時跟蹤和反饋給相關的任課教師,重視教學質量的監控和提高。
(三)明確國際法雙語教學中師生角色定位
由于語言因素的影響,雙語教學活動的組織相對比較困難,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以教師為中心來構建的,學生主動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很少。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擯棄這種模式,充分考慮學生意愿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強調學生的主導性地位,圍繞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度這個中心來設計課程內容和推進教學方法的變革。相應的,任課教師的角色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堅持培養興趣和樹立信心的理念,引導學生關注國際時政,關注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的新發展。授課內容應充分反映現代國際社會中國際法規則的最新變化,充分吸收國際法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國際的經典案例、國際法院的判例和有爭議的國際事件引入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關注了解現實問題;同時,應充分結合與我國相關的國際事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事件的性質和適用法律,更為深入地了解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和我國擔負的國際責任。其次,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針對課程特點,重點采用案例教學法。比如在講授“國家領土的取得與變更方式”時,可以結合中日關于釣魚島的主權歸屬爭議這個實例,通過提問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先占”和“有效控制”原則的合理性——哪些方式可以構成有效控制——日本關于通過先占取得釣魚島主權的主張能否成立——如不能成立,應如何說理反駁。在這種提問和思考的一來一往中,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國際規則的構成和發展趨向,通過理論與現實的直接聯系讓學生改變“國際法離自己過于遙遠”“學了也沒什么用”的觀念。
(四)健全國際法雙語教學效果評估體系
如前所述,對于國際法雙語教學效果的檢驗評估應包括學生培養效果的檢驗評估,以及教師教學質量水平的檢驗評估。前者應充分聽取學生意見,采用多樣化的考察方式,如將課堂發言、小組Presentation、英文讀書筆記以及作業質量、學習態度等有機結合,擴大過程性考核在總評成績中所占比重(比如調整至50%),改變單純靠筆試定優劣的傳統,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多層次的綜合考察。這樣既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又能反映真實的學習成績和效果,同時也為教師掌握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依據。后者應由院系制定科學、嚴謹的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從課堂教學組織、教學資料建設、綜合素質表現等層面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水平給予階段性評價結論。隨著雙語教學的深入開展和雙語課程的增多,考核的內容和范圍也可不斷擴大,如不同課程之間的互動考核、競賽考評等,逐漸形成科學、規范、量化的考核評估體系,推動雙語教學理性健康地發展下去。
隨著對國際法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認知的逐步加深,開設國際法雙語教學課程對于學生來講可以說是與國際接軌的最好途徑之一,但如何使這門課程既符合開展雙語教學的初衷,又能貼合學生實際使其有所得,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和摸索的課題。作為教師只有踏實實地深入研究,大膽試驗,小心求證,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才能促進國際法雙語課程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甘露.應用型本科院校雙魚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應用光伏學課程為例[J].商品與質量,2015.
[2]龔然,徐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類專業之徒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
[3]林萍,陳永明.應用型本科大學自動化專業課程雙語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技縱橫,2015.
[4]魏昕,魏建文.《國際法》雙語教學課程的應然與實然[J].法制與經濟,2011.
[5]孫傳香.國際法雙語教學主體能動性培養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