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注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精讀感悟,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交流研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反思質疑,培養學生鑒賞創新能力。課外遷延,引領學生文化傳承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有效教學”是一個熱詞,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頻頻提起。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算是有效教學呢?從教與學的過程來看,能夠從具體的學情出發,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獲取知識,那么我們就說這樣的課堂是有效的。但是,我們還是遺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有效教學到底指向的問題:我們通過有效的課堂組織達成了什么樣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是不是學科教育教學真正想要的?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作為母語教學的起始階段,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指向何方?在如今的教育教學形勢之下,面對這個問題,相信絕大部分的小學語文老師不會回答為了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而會回答為了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提升。那么,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提升到底涵括哪些內容呢?對于這個問題,相信絕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老師都能林林總總地說出一大堆來,卻又很難說完整。說都很難說完整,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貫徹實施就更難了。所以說,正確的教學指向應該是簡化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大語文核心素養。
明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那么提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就有了抓手。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應該圍繞這些抓手進行教學策略的研究,做出針對性的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 精讀感悟,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是居于首位的,由此可見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那么,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該如何培養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細化成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來促成學生整體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等到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都獲得了相應的提高,那么他們的整體語言運用能力自然就得到鍛煉提高。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讀”的能力高低直接關系到他們語言能力的強弱。這是因為我們的教材所選入的文本都是非常優秀的文章,這些文章無論在思想主題還是在遣詞造句、行文技法等方面都是特別值得我們的學生去深入學習的。因此,為了達到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入理解感悟,并且能夠對語言文字加以運用,形成相應的能力,我們語文老師要側重引導學生的閱讀行為。
一般說來,閱讀要經歷初讀感知和精讀感悟的漸進過程。在初讀感知階段,我們一般會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相應的學案,要求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相應的時代背景,初步把握文章的大體內容主題等。相比于初讀感知階段,學生的精讀感悟則更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文章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形成關于語言文字運用技法的認識,在課堂中通過反復操練加以掌握。所以說,學生精讀感悟的過程是最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因為只有學生主動地把語言文字運用方方面面的技巧理解透了,他們才能夠對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產生深刻的理解,進而提升到能力運用的層次來。
二、 交流研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水平
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去深入思考的問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并非是教給他們每一個文本的知識內容,更不是把一篇篇原本完整的文章肢解成一個個零碎的知識點,通過逼迫學生死記硬背從而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項素養就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我們的學生對于教師已經講解分析過的文章耳熟能詳,從各方面分析起文章來頭頭是道,見解頗深,可是對于陌生的文章卻是束手無策,說不出個一二三來。這就說明我們的學生不過是收音機,他們只能是簡單地復述教師的講解分析,完全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顯然的,這樣的學生語文思維水平是沒有得到發展的。
要知道“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語文教師應該做的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教給他們正確的語文式思維方式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運用正確的語文思維去獨立閱讀,理解其他文章,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思維水平的鍛煉提高,以至于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教學人教版五年級《題臨安邸》一詩為例。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相信會有大多數語文教師會進行這樣的操作:先是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進行反復誦讀,然后是介紹詩人、時代背景,進而逐字逐句分析每一句詩,最后是學生背景默寫。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這種教學方式的問題所在:語文教師進行這樣的教學操作,看起來中規中矩,并無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深入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語文教師不過是教給學生理解分析本詩的做法,沒有教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運用到其他詩詞的自我解讀中去。所以說,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應該是輕之前所提到的常規動作,而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閱讀理解詩歌的思維水平訓練上。在本詩中,小學語文教師至少應該教給學生兩個關于詩歌的思維方法:其一是如何看待詩歌中出現的景物描寫?要教給學生“一切景語皆情語”(劉勰語)的語文式思維,教給他們如何通過景物描寫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反過來還要訓練他們如何通過現成的景物描寫來感知詩人的思想情感;其二是為什么有的詩歌可以流傳千古,為世人傳詠不息?在這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形成把自己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國家興衰、民生哀樂掛起鉤來。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能跳出個人喜怒哀樂的狹小空間,把細微的自己融入廣闊的時代背景中來,從而永垂而不朽。
三、 反思質疑,培養學生鑒賞創新能力
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少年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等到今天的少年兒童長大成人,他們是否能夠很好地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成為國家的棟梁呢?這一切都要從我們是否很好地完成培養我們的接班人角度說起。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應該是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的,而這些綜合素質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創新能力。因為只有我們的接班人具備了超越前人的創新能力,他們才能夠破舊立新,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所以說,我們的基礎教育階段,應該以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己任,從小學階段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鑒賞創新能力呢?我們以為,要想培養學生的鑒賞創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學生反思質疑的精神。只有學生敢于探究質疑了,他們才能做到不“盡信書”,從而去大膽地挑戰權威,獲得出人意表的見解;其次才是從科學、哲理、邏輯、專業知識等角度去求證見解的過程,主動地獲取實證的知識。在具體的操作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每堂課臨下課前,要求學生至少提出一處與文本相關的探究質疑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相互間的解釋答疑。在學生進行探究質疑的過程中,可能他們提出的問題明顯是思慮不周,或是缺乏某一方面的常識而顯得可笑,但是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的探究質疑精神,盡可能地耐心加以解釋,旁敲側擊的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并修正自己的錯誤,同時及時肯定學生提出的高質量問題,提交全班同學層面的探討,誘發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比如說,在組織學生進行《水滸傳》課外閱讀質疑探究的時候,有的學生對水滸“英雄”攻打祝家莊的理由提出質疑,還有的學生對梁山“好漢”“邀請”盧俊義、朱仝、徐寧等人上山所用的方法提出質疑批判等……這些問題無疑都是經過學生多方面思考得來的,說明學生能夠從法律、道德層面去考慮問題,并且進一步去思考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的哲理問題。通過這樣的探究質疑,學生敢于并且能夠提出與作者相反的觀點,這對于他們創新能力的鍛煉形成的幫助是巨大的,他們的自信心也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通過質疑創新的過程,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得到了促進完善。
四、 課外遷延,引領學生文化傳承理解
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我們的小學語文老師不能局限于一周四五節課的教育教學時間,而是應該積極的拓展語文教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的遷延,注重課外的閱讀積累,留心生活中遇到的語文現象,善于利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去發現、思考、解決生活中的語文問題。這樣的話,學生的語文學習外延才能得到有效擴展,他們才能在“大語文學習觀”中獲取更多書本中所無法完全概括的東西,獲得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并且適當地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與欣賞,對各種文學樣式的了解等。
對于小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他們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強,他們的知識積累還比較有限等等的綜合原因,由學生們自行進行由課堂而引起的內外遷延是不現實的。所以說,我們主張在語文老師有效引導下的文化欣賞。比如說,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考慮到學生古文知識的有限,要求他們閱讀太過深奧的古代文學作品是不合適的,因此,語文老師就要注意收集整理適合學生年齡階段以及學力基礎的課外讀物。再比如說,說外國文學中涉及其他國家民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可能會與我國傳統的理念有所沖突,這個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是有意識地避免還是進行積極的引導呢?所以說,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文學素養有個清楚的了解,要注意加強對他們學習方向以及思維發展的掌控。這樣的話,學生才能在文化鑒賞與傳承的路上走得穩當、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陳玉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澤民.指向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6.
[3]王喜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
[4]黃思英.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9.
作者簡介:
盧寶珍,福建省漳州市,薌城金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