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得到傳承。傳統文化通過初中語文教學進行傳承已經成為必然的教學任務。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知識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教授給學生,還應該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將其內涵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并且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文章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并根據探究的結果提出相關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初中語文教學;教學措施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當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形成了當代重要的文化財富之一。隨著我國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優秀的歷史文化正逐漸消失不在。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傳承語言及文化的學科,與傳統文化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通過有效的途徑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才能保護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語文學科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將傳統文化知識滲入到語文教育教學體系當中,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以及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 傳統文化傳承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大部分傳統文化就是放在今天也意義重大,對于初中學生有文化啟迪的作用。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能夠正確認識世界,例如,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盡管經過了幾千年的變遷,但是仍然被人們傳頌,尤見其精妙絕倫之處。儒家思想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至今被人們所贊譽。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應該將傳統文化知識有效地納入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吸收到傳統文化知識中的精華部分,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夠讓語文教育更有意義。
(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傳統美德
今天我們所認識的許多傳統美德都是通過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孝道、自強精神、誠信精神、學習精神等多類傳統美德思想。“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等傳統文化故事都向人們傳輸著傳統美德,可見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都是古人留給當代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通過傳統美德的教育,讓學生形成更加良好的品質,為社會培養更好的人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語文教學教育的價值及意義。
二、 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傳承的有效措施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現目前我國不斷開展素質教育,并且實行了教育深化改革的制度,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做到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化,教學手段豐富多元化。以一切教學行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詩歌以及古詩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優秀的古詩文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夠向其傳輸優秀的傳統美德,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古詩文難度的影響,讓一部分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提不起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應該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課程《陋室銘》(作者:劉禹錫)這篇古文時,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是自我品質高尚,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表達出作者意志超脫,潔身自好的思想情感。但是這篇古文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卻有一點難度,一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認知水平不夠,文化底蘊不深。二是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足,難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時教師就應該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引導,通過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正面認識這篇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例如,可以渲染課堂的氣氛,讓學生更能夠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如作者在文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上看,這只是對于“山名”“水靈”的描寫,但是其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卻是房屋居住的簡陋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在房屋那個人的品質如何。“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更是從側面烘托出了作者的高尚品質。教師通過情感的傳達,烘托出課堂的氛圍,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才會更有意愿去了解其作品的深層含義,教師也才能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行更好的教學。
(二)加強教師的榜樣帶頭作用
教師是教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領導者。教師自身所散發出來的文化涵養以及綜合素養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行為舉止都對學生起著一個榜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以及文化修養,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影響更加熱愛學習,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更加熱情,從而使傳統文化能夠更有效地傳承下去,這也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
例如,在學習初中課程《論語十則》時,教師可以就古文的背景進行講解,對儒家學派以及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進行大概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其歷史淵源。再者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文化素養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論語,教師可以通過提出班上某些學生優點進行點評,并告訴學生:“引用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告訴我們,不管是你們的優點或者我的優點,我們都要互相學習,但是我們存在的缺點都要互相告之并改之”,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通過榜樣的帶頭作用引領學生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入情入境,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讓學生受益終生。
(三)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開展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運用在課堂當中,能夠提升教學的教學質量,還能夠使教師更加輕松的開展教學活動,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夠利用新的載體進行開展,讓學生能夠挖掘到傳統文化中所富有的深層內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開展教學也應該注意教學的方式方法,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尋找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師在教授初中語文課程《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時,就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便利,讓學生融入作者所描繪的情景當中。如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桃花源記的視頻及背景音樂,讓學生能夠體會陶淵明筆下所寫的“初極狹,才通人,步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意境,隨著學生逐漸融入文中的“桃花源”里,再將后文所描繪的情景通過圖片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再配上清新悠揚的背景音樂,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絕佳意境。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文中所描繪的桃花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更能夠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知識。
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可以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時空距離,讓學生在文化熏陶的氣氛當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賦予學生更高水平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素養,使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加有效。
(四)創設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設計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和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還能夠升華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開展以傳統文化知識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也可以通過民間采風或者是古文背景介紹等各種豐富多元的形式開展,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元的方式,多角度的去認識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興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學活動應該盡量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設計,以此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對《出師表》(作者:諸葛亮)進行教學時,如有對朗誦十分熱愛的學生,教師可在對這篇文章的具體思想情感以及作者要傳達出來的傳統美德進行講解之后,并讓學生充分理解之后,設計學生進行朗誦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去進行朗誦,并在學生朗誦之后加以點評。以學生的興趣愛好所開展的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
(五)提升學生鑒賞傳統文化的水平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相關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鑒賞傳統文化的水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剖析。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傳統文化知識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時提升鑒賞傳統文化的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講解時,可能會涉及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于民俗文化的內容或背景資料進行查閱,或者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中去搜集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資料,學生通過這些資料的收集,去體驗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感受到傳統知識文化對于人類發展進程的重要性,并將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進行對比,感受文化差異。資料收集之后,讓學生之間統一做一個分享,這樣一來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收集信息以及鑒賞文化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主動地去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知識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傳承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才能夠開展,教師應該從自身文化修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教學活動等多方面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在將傳統知識融入課堂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為我國培養更加優秀的高素質人才,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余永元.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8(25):65.
[2]邊艷玲.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124-125.
[3]陳晨.論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成才之路,2019(3):30.
[4]楊萬福.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5):27-28.
[5]李娜.重文化底蘊修文化素養——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J].讀寫算,2018(30):36-37.
作者簡介:
馬仲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廣河縣回民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