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期是幼兒的語言學習發展期。本文分析了當前中班幼兒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中班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提問設計策略,旨在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為教師創新學前階段幼兒語言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語言教學;提問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8-0059-02
引 言
中班幼兒處于語言學習、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提問則是提升幼兒語言表達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當前中班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設計往往存在活動目標與提問設計關聯性不足、重難點把控不準等問題。因此,如何通過提問使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提升語言表達力,如何以提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成為中班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亟須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中班語言教學活動中提問設計主要存在的問題
1.活動目標與提問設計關聯性不足
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與目標的設定密切相關。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而大部分教師會因幼兒的突發問題導致所設定的活動目標無法實現。因此,教師對目標把握不準確,目標與提問不緊密,會阻礙對幼兒的正確引導,難以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1]。
例如,在組織中班語言活動課“巴士到站了”時,教師設計如下活動目標:(1)解讀繪本中巴士到站出現的各種社會成員,猜測他們到站時的內心感受;(2)初步了解常見社會成員的工作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大膽講述自己的職業夢想。
在目標1中,教師提出的問題“猜猜看建筑工人最喜歡什么?”與活動目標無關,且轉移了幼兒的注意力。在目標2中,教師以“你們覺得這些職業人員厲害嗎?”既沒有讓幼兒了解社會成員與我們生活的關系,也沒有讓幼兒在問題中發揮想象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重難點把控不準確
在語言活動中,目標設定合理明確、重難點把握準確、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是幼兒順利開展語言活動的前提[2]。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急于達成活動目標,并未結合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及幼兒年齡特點設計教學目標,且對語言活動內容素材的認知及分析解讀程度不足,導致重難點把控不準確。
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課“彩虹色的花”中,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將課件中的七色花、昆蟲、動物用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幼兒非常感興趣,但是教師只專注于圖片的呈現,并未將敘事性講述核心經驗轉化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目標,沒有準確把握重難點內容,以致幼兒無法講清楚故事的情節。
3.對于激發幼兒思維的提問不足
好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啟發幼兒想象思維,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進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實際活動中,教師往往會提出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無效的問題,影響了語言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合理的提問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還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創意集體語言教學活動的具體舉措
1.圍繞目標開展,奠基提問設計
在設計幼兒語言活動時,要想讓語言活動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目標:這個活動能帶給幼兒什么?幼兒需要熟識的是什么核心經驗?教師要利用專業書籍、網絡、教研等資源,多方面地挖掘目標背后的深層內涵,從而確定目標的重難點,然后分層次地與幼兒進行互動。
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課“這是一本書”中,教師所設定的活動目標如下:(1)在自主閱讀與共享交流的基礎上,感受書的外形與內容之間的關聯;(2)嘗試聯想并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在活動第二部分,教師組織幼兒在自主閱讀和分享交流的基礎上,了解不同外形和內容的書之間的聯系。教師在提問中抓住了關鍵問題,提高了幼兒的閱讀質量。例如,教師問學生:“好幾個人看一本書應該怎么看?”“說說你自己的發現?”“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書里有什么,還有補充的嗎?”這樣的提問層層緊扣,既解決了重點和難點問題,又啟發、推動和促進了幼兒的思維活動。
2.分析活動內容,提升問題的有效性
活動開展前,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素材。以中班為例,幼兒已經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表達欲,喜歡認讀和猜測故事的情節發展,需要能引發情感的故事。因此,選擇的素材應畫面清晰、有可預測性、故事節奏明快,以便幼兒了解故事內容。
例如,《我媽媽》是一本有關親情話題的繪本,將抽象的母愛外化于行,通過一幅幅妙趣橫生的圖畫將偉大的親情直觀地展現出來。如何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故事中的內容,并對媽媽的愛有進一步的表達呢?為了豐富幼兒的主題經驗,教師要深入挖掘素材,考慮素材的內涵、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幼兒發展的關聯大小等,這樣設計的問題才會更有針對性。
該繪本畫面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了幼兒眼中的媽媽,會讓他們回想起媽媽平日的溫暖與對自己的愛。因此,教師應抓住繪本中“愛”的主題,圍繞活動目標找準活動中的重難點,在提升經驗的關鍵處、理解的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精心設計問題。同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現有水平,即原有生活經驗、理解水平、分析水平進行提問。
例如,教師設計了“封面上的媽媽給你什么感覺?”“你們的媽媽是怎么樣的呢?”“為什么媽媽會變成獅子?”這些拓展性問題,喚起了幼兒的真實情感,使幼兒有機會根據自己的經歷講述內心感受。通過這一過程,教師理解了每位幼兒的內心需求,拉近了幼兒與故事的距離,激發了他們交流分享的意愿。
3.巧設提問,提高問題質量
啟發式的問題能啟迪幼兒的思維,并能引導幼兒進行發散性思考。問題設計應形式多樣、語氣多變,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也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反復推敲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這需要教師對問題進行“自問自答”,預設幼兒的回答,以幼兒視角出發,驗證問題的有效性,進而促進幼兒思考。
提問的種類有很多,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進行經典提問:“發生了什么事?”可以進行探究式提問:“你知道為什么嗎?”也可以進行評價式提問:“你喜歡嗎?你覺得奇怪嗎?”還可以進行質疑式提問:“你有什么問題嗎?”
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課“豬先生去野餐”中,教師將活動目標設定為:(1)在說說玩玩中,感受動物的不同習性;(2)通過擺圖操作,理解豬先生打扮自己的變化過程,體會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
教師根據活動目標,提出經典問題:“你喜歡豬先生嗎?為什么?”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以探究式提問:“為什么豬小姐不認識豬先生呢?”引發幼兒討論,對幼兒的語言表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創設游戲情境,優化提問設計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語言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幼兒愛動、好玩的心理,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通過游戲情境進行提問能夠幫助幼兒感受活動內容所要傳達的含義。這種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刺激幼兒的感官。
在創設游戲問題情境時,一般是認知性問題在前、理解性問題次之、拓展性問題最后。這樣,既能體現活動中教師由淺入深的引導作用,又能為幼兒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學習提供階梯。
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課“我爸爸”中,為了讓幼兒了解爸爸每天工作的辛苦,教師設計了讓幼兒進入角色,扮演爸爸的游戲情景,并提出了問題:“和爸爸在一起時他會做些什么事呢(認知性問題)?爸爸陪伴你時心情怎樣(理解性問題)?當爸爸不能陪伴時,你怎樣讓自己變得開心呢(拓展性問題)?”讓幼兒邊回答邊模仿爸爸平時的生活狀態,表述爸爸對自己的影響,體會爸爸的付出與不易。
5.把準興趣點提問,推進幼兒思考
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語言的簡明扼要與邏輯性,同時把握幼兒的興趣點。這樣提問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專注力,還能促進幼兒積極思考。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課“打瞌睡的房子”中,教師想讓幼兒體驗故事情節中熱鬧的場景,因為幼兒對睡覺都有共情,于是便提出問題:“音樂響起,他們都醒了嗎?誰先醒的?”引發幼兒思考。從提問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幼兒興趣的把握,其在短時間內傳達給了幼兒清晰的信息。幼兒學習是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的過程,對于中班幼兒而言,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邏輯性,且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富有情境性,要讓幼兒樂意思考。
結 語
總體而言,在中班幼兒語言活動課中,教師設計問題時認真思考、反復琢磨,從目標到內容進行分析,不僅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還能夠加強幼兒對生活的認知。同時教師應抓住目標核心,分析活動內容素材。增加啟發性問題,創設游戲情境、把準幼兒興趣點,以增強幼兒的語言實踐能力,豐富幼兒的語言經驗,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董小杰.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增強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方法[J].學周刊,2020(04):183.
方紅梅.聽說,故事可以這樣“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唐雯(1988.1—),女,上海人,本科學歷,幼兒園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提問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