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人數并不容樂觀,隨之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成長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缺乏親情陪伴呵護導致的生活問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牽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缺乏親人在學習方面的介入導致的學習問題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存在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家庭的監護與引導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與關愛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
關鍵詞:留守兒童;原因;現狀;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目前對兒童的年齡界定有不同的看法,學者段成榮等所指兒童是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學者吳霓等所指的兒童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6—16歲的兒童,葉敬忠所指的兒童是之所有未滿的18歲的未成年人。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界定的不同,關于中國現存在的留守兒童人數有1000萬、6755萬、7000萬等不同的說法。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
(1)經濟迅猛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而至的便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的人前往城市打工賺錢養家已成為常象。這對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一大批孩子被留在家中,一個新的特殊群體也就此產生——留守兒童。
(2)受到條件制約
由于受到經濟、身份戶口等各個方面條件的制約,例如無法解決孩子讀書問題、住房條件不允許等,大多數農民工無法將孩子老人帶在身邊撫養。所以,很多農民工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家鄉托付給親人或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外出務工人員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
(二)留守兒童現狀
(1)無力看管,無人教育
“無力看管,無人教育”,當然并非所有留守兒童都是這種類型,但是不可否認,這種類型的農村留守兒童是較為普遍的。有的家庭較為貧困,由于家境不富裕,他們天天忙于下地干活,無暇顧及孩子,特別到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就很容易餓著孩子,就更無從談起對孩子內心想法與感受的關心了。還有的留守兒童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管,由于代溝所致,老人會溺愛孩子,對生活不給予指導甚至誤導,孩子會養成嬌氣任性的性格,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也有留守兒童是寄居在親戚家里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有的孩子會很本分,但一離開親戚就會無法無天,也有孩子很膽大,對于管教會頂撞親戚或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這些現狀都是“無力看管,無人教育”留守兒童的具體表現。
(2)數量多,比例高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高達86.5%,即越有1730萬人。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的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人數并不容樂觀,隨之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成長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缺乏親情陪伴呵護導致的生活問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牽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缺乏親人在學習方面的介入導致的學習問題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存在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家庭的監護與引導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與關愛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
二、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易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方面
(1)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生活自理能力還不足夠,需要人照顧。較多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共同居住,然而隔代撫養留守的祖輩在食品營養方面都較缺乏飲食均衡的相應理念,認為孩子吃飽就足夠,不注重青少年營養補充。這樣易導致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青少年期應補充的營養,出現身材矮小枯瘦、頭發發黃的現象,極不利于留守兒童健康茁壯成長。
(2)當留守兒童生理發育發生變化時,羞于與他人請教,也沒有父母的細心觀察呵護,當問題超出他們認知范圍內,得不到幫助的他們就會陷入問題迷茫中。這些成長路上自然會遇上的問題,處理不好,會成為成長的阻力。
(二)心理方面
(1)自我封閉,性格孤僻。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處于異地,家庭環境不穩定,這就使他們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從而帶來孤獨感。周宗奎等人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時有失落感,在一段時間里不愛說話,不愛和別人交往,性格上變得自閉這種心態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當的代表性。留守兒童雖然有人撫養,但給予他們的終究不是父愛母愛。王玉瓊等研究發現,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2)情緒失控,容易沖動。留守兒童年齡較小,正處于身心發育期,情緒波動大,意志薄弱,容易導致情緒失控和沖動,會產生敵對心理。敵對心理會導致攻擊行為發生,表現在動不動就和同學吵架,對同學冷嘲熱諷,脾氣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難與同學朋友正常交往和相處,一些留守兒童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有的甚至出現暴力化傾向。
(3)認識偏差,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迷茫,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里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的流向了社會。留守兒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學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僅存在不切實際的說教問題,于是他們的道德養成出現了問題。
(三)學習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在學習方面的正確引導,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是較為多樣并且復雜的,其中并不乏為了父母的物質獎勵而學習的學習動機,不當的學習動機會使得部分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自交性。兒童無法真正正確認知學習這一件事,便不會真正用心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了父母的干預和介入以及臨時監護人疏忽對留守兒童學習的輔導,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課外極易養成作業懶散、學習不積極的壞習慣,逐漸走向“重養輕教”的教育方式,從而導致兒童在課堂學習中缺少興趣,學習成績下滑,并會出現遲到、早退、曠課等不遵守學校紀律的不好行為。
三、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建立和諧良好的親子關系,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1]親子關系正常發展對正處于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的留守兒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為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建立良好親子關系是重中之重。
(二)完備學校制度,開展校內教育活動
學校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系制度、關愛留守兒童責任幫扶制度,推行寄宿制管理。學校要認真調查,摸清留守學生的底數,為每個留守學生建立專門的檔案,及時向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增強臨時監護人外出務工父母和學校之間的聯系,幫助臨時監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充分發揮老師的教育監管作用,實施關愛留守兒童責任幫扶制度,與相關老師簽訂留守學生承包責任書,有條件的教師成為“代理家長”,使其能力較強的社會責任心來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校內教育活動,如主體單位道德法制講座等,這樣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寬松、和諧的學校環境。
(三)加強制度建設,政府進行財力支持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制度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就業醫療住房和教育等制度。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城鄉教育。在經濟不發達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發展鄉鎮企業,讓農村讓農民“離土不離鄉”。改變優質教育資源部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現狀,努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鼓勵大學生和年輕教師扎根農村基礎教育。
(四)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格羅斯的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可以減輕焦慮等負面情緒對人的影響。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使他們充分自我認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磨練意志,培養個人素質,提高他們自身的自我調控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得心應手地去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四、結語
為留守兒童做努力,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對他們的關愛與呵護。我們的關愛終如久旱后的甘霖,滋潤他們的心靈,撫平他們的傷口,慰藉他們的精神。無論如何,為人父母都不能只顧掙錢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社會各界也不能只滿足于現在的發展繁榮而忽略了下一代。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他們在陽光下立足于土壤中健康茁壯成長,而不是掙扎于缺乏愛與呵護的沼泥地里。
參考文獻
[1] 羅桂華.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08,000(017):489-490.
[2] 康馨月.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20(08):239-240.
[3] 王英蓉,張紫薇,王孟妍,高雅斌,徐祗坤.淺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10):171.
[4] 董航.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問題研究[J].戲劇之家,2020(09):195-197.
[5] 張娜.探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J].中國農村教育,2020(09):79.
[6] 查明輝.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思想根源與教育對策[J].老區建設,2020(06):50-57.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9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0604034),項目指導老師:盧奔芳。
作者簡介:蒙梨(2000-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