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仁 崔英 姜倩倩 曹慧
摘 要:土壤肥料學是高等學校農科類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進行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建設,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新農科”建設的內在要求。該文分析了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提出了修訂課程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以期形成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為農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土壤肥料學;實施途徑;新農科
中圖分類號 G4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9-0150-03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il and Fertilizer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Zhang Baoren et al.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Weifang 261061, China)
Abstract: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course is an necessary cho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revis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were explored, so as to form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major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9年6月28日,全國涉農高校的100余位書記、校長和農林教育專家共同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明確指出了新農科建設的目標和使命,提出了新農科建設要開創“三條路徑”,積極探索實踐融合發展、多元發展、協同發展新路,加快培養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高標準建設好農林“金專”、“金課”和“高地”[2]。
土壤肥料學是高等學校農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20世紀90年代以前,高等農業院校一般都將有關土壤和肥料的知識分成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2門課程進行講授。近年來,隨著學科交叉融合力度的加大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許多高校都將2門課程合并為1門課程——土壤肥料學,主要內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組成、理化性質、土壤形成與分布、農田土壤生態保護和植物營養與施肥原理、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轉化、肥料種類性質及合理施用等,是一門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課程。在“新農科”建設和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土壤肥料學課堂教學,使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是每個授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將“課程思政”理念引入到土壤肥料學的教學當中,針對當前土壤肥料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以期為農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1 土壤肥料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土壤肥料學課程內容涉及中國農業發展歷史、土壤水肥氣熱因子及其相互協調、農田土壤生態與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各種營養元素對植物的綜合作用、施肥與植物產品的品質及人類健康,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密切相關,融入思政元素相對容易,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存在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幾方面。
1.1 對課程思政不夠重視,師生缺乏課程思政意識 有些授課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事,與專業課教師沒有關系,沒有認識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教育強國戰略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意識到包括專業課在內的所有課程都應承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任務[3];學生對專業課的內容比較重視,以為只有學好專業知識才是必需的,專業知識才是他們的立身安命之本,而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不僅是枯燥的,且內容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關系不大,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不積極、不主動,課堂不聽講、考前突擊成為思政課學習的常態,對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視更無從談起。
1.2 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存在缺陷 課程教學大綱中對思政目標沒有明確的要求,教學內容中沒有明確的思政設計,缺乏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導致課程思政的開展無章可循;另外,在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中,只注重專業知識的考核,對師生思政意識和水平沒有具體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指標,這也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課程思政的動力。
1.3 教學方法不能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 要想達到良好的思政教學目的,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但目前《土壤肥料學》存在授課方法手段相對單一的現象,不能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雖然有些教師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一定的課程思政改革,但由于缺乏科學的方法,沒有起到課程思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2 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2.1 修訂教學目標,增加思政內容 在原有獲取專業知識和提高實踐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強化情感價值目標,不僅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如何學,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何學,不僅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還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
2.2 調整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 在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的核心環節[4]。通過對《土壤肥料學》教學內容的梳理,充分挖掘專業理論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從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等方面開展思政教育。在講授土壤肥料學科發展概況時,可以結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土壤肥料學乃至大農學的實踐思想、理論的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講授農田土壤生態與保護時,可結合我國土壤退化及污染現狀,引發學生對土壤及環境問題的重視,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在討論土壤水肥氣熱因子與土壤肥力的關系時,讓學生懂得只有水、肥、氣、熱因子相互協調,土壤肥力才能夠得到改善和提高,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結合復混肥料、緩釋肥料和微生物菌劑的講授,使學生了解新型肥料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結合施肥與植物產品品質及人類健康的關系,讓學生懂得過量施肥對農業產品品質的影響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樹立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意識。另外,在教學內容實施的過程中,還應當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成長規律及心理特征,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專業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促進課程思政的開展。
2.3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思政效率 課程思政的標準和目標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單一的講授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課程思政效果。要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中國大學MOOC、翻轉課堂等網上載體平臺,結合學生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興趣,開展多種形式的網上教學,同時,教師可以在討論區上傳一些蘊含思政元素的教學資源,形成該課程專有的教學資源庫,與學生線上互動交流,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思政教育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學生心田,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案例教學是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重要方式[5]。因此,線下采用案例教學法,將課程知識點與教學案例結合起來[5],通過案例教學和分析的過程融入家國情懷、價值觀念、政治信仰、職業道德教育等,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如在講授土壤肥力、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等知識點時,可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從家鄉農田采集土樣,進行土壤質地的分析和肥力的測定,然后根據分析、測定的結果和不同作物對營養元素的需求規律,制定出適合當地土壤條件的作物種類和施肥方案。此案例將土壤肥力、植物對不同營養元素的需求、植物施肥原理和施肥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既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農業的情懷。
2.4 改革考核方式,增強思政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在學生[6]。課程考核是評判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收獲什么、收獲多少的重要標準。具有思政功能的《土壤肥料學》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評價,也是樹立“三農”意識、培養“三農”情懷的評價。因此,不僅要變傳統“一考定終身”的結果性考試考核為“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考核方式,還要在考核內容上加以改革,除了考核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還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外實踐表現、日常生活表現等進行更為全面的道德考量,從而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評價體系,使考核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2.5 強化團隊建設,提升思政水平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根據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7]。因此,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收到理想的思政效果,就需要提升教師的政治覺悟和課程思政意識。一是加強對授課教師的思政教育培訓,全面提升授課教師的政治素養,使教師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視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能更全面、更生動地開展課堂講解與組織,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統一。二是授課教師在課堂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對于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要敢于約束和管理,實現“傳道”和“授業、解惑”的統一。三是加強與輔導員老師的溝通交流,洞察學生的思想變化動態,把思想政治教育“驚濤拍岸”的聲勢與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效果結合起來,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
3 結語
作為高等學校農科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進行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建設,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新農科”建設的內在要求。通過修訂課程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和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充分挖掘出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融于專業知識的講授之中,形成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具有“一懂兩愛”情懷的三農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報,2016-12-09.
[2]高教司.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5-106.
[3]劉方方,范忠軍,孫淼.《細胞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科學視界,2020(1):40-41.
[4]朱夢潔.“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專業課為視角[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5]潘鶴林,黃婕,盧揚,等.高校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20(1):110-114.
[6]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8(15/16):28-29.
[7]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15/16):4-10.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