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浙江西北部的杭州市富陽區,在文旅融合的路徑上,注重讓游客體驗獨具匠心的非遺文化、別出心裁的美食文化、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修正,致力探尋文化與旅游的最佳連接點。
關鍵詞:文旅融合 體驗 連接點
文化以旅游為載體,旨在進一步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旅游以文化為根本,旨在進一步充分發揮旅游的特定功能,以期達到雙贏的實效。
位于浙江西北部的杭州市富陽區,“八山半水分半田”,橫貫全境的富春江風光綺麗,盛享“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的美譽。歷代文人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陸游等均為富春山水留下了千古佳句;富陽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和實景地,文化底蘊彌足珍貴而又十分豐厚。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和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旅游進入大眾化階段,越來越多的人背起行囊,從城市走進鄉村,為身心放一次假。富陽區把握這個契機,多策并舉,致力于詩和遠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出了一條活力四射而又希望滿滿的路徑。
一、讓游客體驗獨具匠心的非遺文化
“鄉村之美,形在山水,神在文化。”在富陽區18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上,迄今已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批列入國遺名錄的竹紙制作技藝、第二批列入國遺名錄的張氏中醫骨傷療法、第四批列入國遺名錄的孝子祭,在文旅融合的路徑上,以豐富多彩的姿態閃亮登場,吸引了眾多游客爭相體驗。
竹紙制作技藝指的是從一根嫩毛竹制作成一張紙的整套工藝。富陽在城區達夫路口新設立了竹紙制作技藝體驗館,讓來自大江南北的游客親身體驗漿料入槽、木耙攪拌、撈去粗筋、入簾抄提、壓榨去水、焙弄烘焙等工序,由竹紙制作技藝傳承人面對面指導。當一張張竹紙做成后,游客們對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贊嘆不已又興致盎然,并把親手制作的紙張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們分享,更多的游客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做紙的照片,以致有游客剛走進富陽,就要求去體驗做紙。像這樣的體驗區,在技工學校、傳統造紙村、村文化禮堂內都能見到,既滿足了游客的需求,又傳承了國字號非遺文化,可謂一舉兩得。
我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造紙作坊遺址位于富陽境內的銀湖街道泗洲村,對探討富陽紙業發展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造紙發展史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是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重量級的旅游資源牽動了眾多游客的心,大家不約而同地前往遺址所在地,領略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紙文化的源遠流長。
在孝子祭的發祥地——淥渚鎮,富陽用6年時間,打造了集孝道景觀區、孝源景觀區、周雄紀念館和朝圣休閑區為一體的孝子灣公園。公園開園的當年,富陽區周雄孝文化節成功舉辦;第二年,升格為杭州市周雄孝文化節;第三年開始,升格為“民間民俗多彩浙江”周雄孝文化節。活動期間,呈現孝子祭祀儀程——奏樂、擊鼓鳴磬、上香點燭、敬獻供品、叩拜祭奠、誦讀祭文、焚帛、焚祭文、善男信女參拜,并有淥渚獅子、閬苑竹馬、大頭和尚等民間藝術團隊亮相表演。與此同時,“淥渚周雄杯”浙江省少兒孝道故事演講大賽、“中國故事節”少兒孝善故事演講大賽花落富陽,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小故事員走進富陽,登上演講臺講述孝道故事,比賽實況在騰訊網站直播,點擊量達57萬次。上述兩項比賽定于每年一屆,孝子祭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前景可期。
在張氏中醫骨傷療法的發源地——富陽東梓關新建了張紹富紀念館,紀念館內,有張紹富為病人治傷的塑像,并圖文并茂地介紹張氏中醫骨傷療法的中藥材、醫療器具、操作步驟,游客到此,流連忘返。
二、讓游客體驗別出心裁的美食文化
眾所周知,旅游包含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吃被放在首位,可見它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性。“味覺的記憶,就是故鄉的感覺”,富陽歷史悠久,美食文化穿越千年時光隧道,生生不息。富陽的美食,在于為每一道佳肴注入歷史和文化內涵,一盤東塢山豆腐皮,人們對它的前世今生津津樂道:想當年有個擅長做豆腐的阿三婆,一天早上,在燒開豆漿、正準備點鹽鹵時,忽然聞聽鄰居李媽得急病而亡,便丟下手中的活痛哭起來。當她想起正在做的豆腐時,發現豆漿上已經結了一層皺皮,阿三婆用細竹棒撩起那層皺皮,誰知撩了一張又一張,把豆漿撩干了。阿三婆把那些皺皮燒熟后給李媽家辦喪事用,大家都說好吃,于是就有了東塢山豆腐皮。一條孝子魚,承載了古代孝子在寒冬臘月臥在冰上,用體溫融化冰塊、捕魚孝母的傳說。一碟螺螄炒腌菜,據說因朱元璋遇難時吃得津津有味而被稱為“鳳眼菜”……美食和故事,被人們口耳相傳,得以薪火傳承。淳樸的富陽人,毅然舍棄了現代工業用污染換來的短期利益,始終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執著地守護著這一方綠水青山換來的美食經濟,把山里長、水里游、土里生的原生態食材打造成香飄千百里的美食。
在“味道山鄉·富春山居”活動中,村民自己養的土雞土鴨、溪水里摸的螺螄和魚、山上挖的野菜和黃泥筍,用最土的農家燒法燒制,比如紅燒鯽魚,把鯽魚洗干凈后瀝干,在大鐵鍋里用自家制作的菜籽油煎成兩面金黃色,然后用最基本的油鹽醬醋調味,燒出媽媽的味道,游客大呼過癮,只可惜不能長久居住在富陽,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他們把當地的土特產成袋帶回家。
八仙桌、長條凳、農村特有的大碗;純手工的酒釀饅頭、用鹽鹵點的土豆腐、自家飼養的山羊……美食是一縷鄉愁,美食是一種情結,美食有著無法替代的吸引游客的魅力。
三、讓游客體驗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
位于富陽銀湖街道中秋村的抗日戰爭勝利浙江受降紀念館,莊嚴肅穆、氣宇不凡,重現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見證一段當年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那是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紀念館是當時的受降點。在受降儀式上,日軍呈繳了證明書、駐地表、官兵花名冊和武器清冊,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已經永遠載入浙江抗日戰爭歷史史冊,這一紅色資源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必須牢記的歷史。從紀念館向西而行,20分鐘的車程,抵達富陽境內第一位共產黨員華林的誕生地——方家井村。這里有華林的塑像、有新建造的華林紀念館,展示了華林堅定不移追求真理、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的事跡。自開館至今,來自全國各地的3萬多名游客慕名而來,領略華林忠于黨、忠于人民,在任何環境下勇于獻身的精神品格。與方家井村相鄰的宵井村設立了“宵井抗戰史料陳列館”,告訴每一位參觀者:90年前,英勇善戰的192師國軍與日寇在大青、三山、高橋一帶決戰,400多位將士血灑戰場、為國捐軀,“青山有幸埋忠骨”,至今,墳塋尚依稀可見。
富春大地是英雄的熱土地,抗戰女英雄孫曉梅、血灑南疆的烈士金守兒……游客沿著紅色歷史的不滅足印,追尋頑強不屈的精神力量,感覺靈魂得到了升華。
文旅融合,說到底,是要素融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值得有識之士為之敢于創新、付出心力。在這條路上,富陽正在向盲目投資說“不”、向人為模仿說“不”、向品質低劣說“不”,致力資源深挖、致力守本開新、致力人才打造,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文旅融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方仁英.淥渚周雄孝子祭[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何鳳娣,女,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理論)(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