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芬
摘 ?要:教育的根本是對個人的文明、素養、行為進行規范的過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不僅是學生識文斷字的歷程,也是學生思想道德啟蒙的重要過程。近年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行,在學生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強國富民之本,也是學生立足于世的基礎。因此,在新課改實行下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不斷地將德育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培養學生文學功底的同時不斷夯實學生的心理基礎,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規范學生的思想道德。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127-02
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施教者和家庭更加注重學生的文字讀寫能力,而恰恰忽略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在課改的進程中以學生的素質教育為出發點,以全面教育為主,因而更加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隨著德育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學習任務逐漸加重。再加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領會能力有限,德育工作的開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所以,結合當下德育教學進展不斷完善、尋求更加全面的德育教學方式,將德育工作成功植入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中,追求德育教學質量最大化。
1 ?小學語文教育德育教學的重要性
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做好德育教學的意義何在,僅是為了給教師和學生施壓,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1]。因此,德育教學模式成為德育施教者和很多學生、家庭的關注點。因此,下文對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1.1 有利于塑造學生完美的道德品質
小學生缺乏對錯的分辨能力、不良的社會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心靈,長此以往會扭曲學生的心理,直至學生的思想拋錨。做好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在學好課文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通過字里行間的文字底蘊引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帶給學生積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從而規范學生的行為和言行。通過語文教學的德育教學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讓學生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培育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作風[2]。
1.2 有助于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塑造
小學生對社會不具備抵抗能力,無論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是低俗的社會風氣都將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影響。其次很多學生處于嬌生慣養的環境中,對人文道德一概不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注重德育教學,通過授課的同時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素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具備分辨對錯的能力,為小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塑造打好基礎。
1.3 為學習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
德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中無疑是對我國語言文化最大的補充。德育教學讓學生在面對單一的語文課文時不再枯燥無味。德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通過一篇看似普通的文章延伸出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課本知識的延伸為學生傳遞更加高尚的德育教學,以此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在德育的開展前提下對課文知識進行延伸,豐富課堂文化。
2 ?在新課改中進行中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方法分享
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根本也是當下最推崇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德育教學的意義重大,顯而易見,因此做好德育和語文教學的有積結合是小學語文教育最成功的教學方法[3]。
2.1 學會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單一是學生對語文抵觸的主要因素。需要做好德育與日常教學的結合,尋求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此拉近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更加滿意。根據調查發現,多媒體教學方法對開展語文德育教學極為有效。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將課文的中心思想以生動的視頻、圖片、文字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豐富知識面。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將課文以動畫片的形式為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看動畫片的同時加深對課文的好感。在視頻播放結束后將小雞、小馬、小狗等小動物在雪地里的腳印以圖片的形式展示,讓學生了解不同動物所做的畫也不盡相同。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熟知的動物進行描述,讓學生猜想其他動物在雪地里會畫出怎樣的圖畫,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對媒體教學,以生動的視頻、圖片、文字為學生呈現靈動的畫面,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魅力了然于胸,對自己身邊人和事的觀察更加細致,對大自然的保護能力增強。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如客戶端、軟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接受能力。
2.2 為學生創立情景教學
所謂情景教學是以課文的中心思想為基礎,開放課堂,開展課堂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通過情景扮演的形式提高學生對課文真實情感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打電話》這篇課文時,對課文進行朗讀后教師選擇兩位同學分別扮演甲乙雙方,讓學生有感情地將課文進行分角色朗讀。在課文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做好對話中禮貌用語的記錄,在朗讀結束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試著描繪該文表達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在日常常用的電話對話中也需要注意情緒和言辭,更要注重交流的細節和禮節。通過情景教學教師為學生傳遞感同身受的正面思想,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加高尚的交際素養。
2.3 通過語文字詞表現德育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文字的產生都承載著傳統的文化。而如何讓學生根據漢字感知道德修養是做好德育教學的主要環節。在小學語文的識字階段教師需要對每個漢字的來龍去脈講述清楚,讓學生感知到漢字內涵的同時更能感受到文字傳達的思想。比如,在學習“禮貌”這個詞時教師先對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什么是禮貌?請舉例說明。”作為小學生對禮貌這個詞語并不陌生,但真正表達并非都能一步到位。隨后教師將學生的看法進行整理,同時教師將尊老愛幼、車上讓座、家庭就餐文化等方面為學生進行舉例說明,讓學生對“禮貌”的認識更深厚。所以,在學習漢字詞的過程中注重每個字詞背后蘊藏的含義,將正確的道德修養及時傳遞給學生,從而達到德育教學的滲透。
2.4 利用閱讀材料豐富德育思想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育關鍵的部分,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能夠體現德育教育的材料很多,而如何合理利用、靈活利用才是成功的根本[4]。在課改實行中除了對學生進行教材授課之外,還應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將具有傳統美德、社會公德的優秀材料提供給學生,擴展學生的閱讀境界。例如,在小學語文階段學習《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明確課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特殊的聽眾為逆境中的作者傳遞一種學習的信心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課后教師可以將《荷包蛋》《我看見了大海》等表達相同思想的文章推薦給學生,以供學生閱讀,并督促學生完成讀后感。通過對課外讀物的利用豐富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課文高尚道德的印象,為學生建立堅實的道德基礎。
3 ?結語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單方面做好小學語文語言教學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發展。而德育與文化教學并進是當下最主流的教學方式。在不斷優化和創新的德育教學中德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普及化程度主要取決于教師對德育教學的認知和實施。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學會善于改變自己的思維,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德育覆蓋,將德育教學最大限度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此提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 張宗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J].都市家教,2017(6):161.
[2] 王秀花,崔國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1):149.
[3] 李品.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7,25(25):77-78.
[4] 王萬德.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