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陳慶合 趙華恩
摘 ?要:在國家提出要建設“一流本科專業”和“一流本科課程”的背景下,基于“體醫融合”視角,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運動康復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研究,探究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現狀,揭示面臨困境與不足,提出調整課程結構,明確課程目標;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優化課程內容,嚴控考核標準;完善師資培養,提升職業能力等對策,以期能夠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培養一批既懂體育又懂醫學的運動康復人才,為秦皇島打造“康養之城”貢獻力量。
關鍵詞:體醫融合 ?運動康復專業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225-02
健康是民族昌盛與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而運動康復是實現人類健康的重要綠色手段。據《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等文件中指出,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增至2.48億[1]。運動康復專業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處于亞健康、人口老齡化嚴重、疾病譜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產生的新專業。目前開設運動專業的院校主要有醫學類院校、體育類院校、師范類院校、綜合類院校和獨立院校等五類,因此各高校的人才培養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態勢。針對如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運動康復人才,學者們進行了大量有益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現狀分析和教學改革等方面。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的建設水平和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認為,如何通過優化與設置運動康復專業課程,培養一批既懂體育又懂醫學的運動康復人才,是當前我們急需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1 ?“體醫融合”內涵
體育的目標是強健體魄和預防疾病(治未?。?,醫學的目標是治療疾病,二者既有區別又有本質聯系,二者都是為促進與維護人類健康服務。體育與醫學融合是解決全民健康的核心技術,能夠加快全民健身融入全民健康,二者的融合能夠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2]。關于“體醫融合”的內涵、融合途徑和共生機制等已成為體育與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提出了多維度的觀點,結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運動康復專業辦學特點,筆者認為“體醫融合”內涵與特色是將中醫學基礎、康復評定學、針灸推拿按摩等醫學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具有健身防治功效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特色課程,實現“醫學向體育滲透”“體育向醫學延伸”的“體醫融合”的特色又能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從而實現更好地為人類健康和全民健身服務的目的。
2 ?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現狀
運動康復專業在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較早,國內起步相對較晚,屬于新興特設專業(代碼040206T),當前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主要由醫學、體育、師范、綜合和獨立院校等五類院校進行培養[3]。截至2018年,全國有75所本科院校開設運動康復專業。因各高校師資力量和籌建基礎不同,課程設置呈現百花齊放態勢,如醫學類院校多是在康復治療學基礎上籌建運動康復專業,課程設置以醫學類課程為主,體育類課程較少(如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體育類院校運動康復專業是在體育教育、體育保健或運動人體科學的基礎上籌建的,課程設置以體育理論知識(運動生理學等)和運動技能為主,但醫學類課程設置相對較少;綜合類院校開設的運動康復專業一般是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籌建的,課程設置以休閑體育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為主。因不同院校專業籌建基礎不同,專業負責人對運動康復專業的內涵理解存在偏差,將導致部分院校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出現問題。
3 ?運動康復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
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從事運動康復專業的專家進行走訪,對照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標準,依據運動康復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探究運動康復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培養目標不明確,就業領域模糊。各高校根據自己對運動康復專業的理解設置各門課程的培養目標,與就業領域的達成度較低,目標設置與就業領域偏差較大。二是課程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各高校多根據籌建基礎來講授課程,如體育類院校多套用運動人體科學或體育教育等專業的課程內容,綜合類院校多沿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內容。三是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業教師隊伍。運動康復專業教師既要懂體育又要懂醫學,同時還要具備實踐技能,此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四是實踐教學比例偏低,缺乏鍛煉機會。調研發現部分院校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比例較低,而運動康復專業所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單靠校內實習實訓和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將導致理論成績優異的畢業生難以滿足或無法勝任未來崗位需求。
4 ?“體育融合”的運康復專業課程設置對策
4.1 調整課程結構,明確課程目標
課程結構是課程設置的骨架,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核心要素,依據崗位需求,和運動康復專業培養目標,不斷優化專業基礎課、核心課、選修課和實踐等課程的具體內容。同時要考慮不同高校運動康復專業的辦學特色和未來崗位需求,參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不斷優化“體醫融合”的應用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等課程的課程結構,確定不同課程的課程培養目標。
4.2 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建立校企深度合作
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保健、康復、養生等應用型專門人才。課程設置上應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與學分,尤其要延長教學見習和畢業實習實踐周數。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按照企業要求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定期選派學生深入企業了解未來從事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鼓勵學生外出社會實踐和外出兼職,學校方面要給學生提供外出鍛煉與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4.3 優化課程內容,嚴控考核標準
課程內容是課程的核心與靈魂,按照“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標準,依據課程目標,結合運動康復專業特點,運用DACUM方法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職業能力,根據不能職業能力確定課程內容。運動康復專業是以實踐技能為主的應用型專業,課程考核方式要明顯區別于傳統教育,重點考核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成立專門實踐技能考核小組,制定嚴格考核標準,如果學生沒有在規定的學習期達到考試要求,需要進行再次實踐學習并重新考核。
4.4 完善師資培養,提升職業能力
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培養質量,運動康復專業的教師既要懂體育又要懂醫學,這樣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學校應鼓勵青年教師外出學習與繼續深造,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只有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師資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加大外聘與引進人才力度,聘請企業代表和醫院專家進校園為學生進行職業能力解讀與康復技能培訓,構建學校、企業和醫院組合的優質師資隊伍,為課程內容的傳授提供保障。
5 ?結語
基于“體醫融合”的運動康復專業課程設置,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以中醫學和民族傳統體育為基礎的應用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嘗試與探索。隨著國家對運動康復的大力支持,運動康復專業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師資力量、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等將不斷改進與完善,更多的研究成果、先進理念將不斷填充到運動康復專業的課程建設之中,最終將形成完善的值得推廣的“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體醫融合”運動康復專業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海軍.基于體醫結合的運動康復生物力學課程教學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3):9-10,12.
[2] 王海軍.應用型運動康復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科技資訊,2018(31):158-160.
[3] 王海軍.我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與職業能力框架分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17(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