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凱
摘要:近代評書繼承了古代說話藝術的精髓并推動了說講文學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其魅力表現在:話語通俗,故事情節生動,表現力豐富,表演時受環境影響較小等。因此,近代評書成為廣大聽眾喜歡的曲藝文學之一。
關鍵詞:說話藝術;宋代說話;近代評書;傳承
關于說書藝術的來源,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宋一代文人之為志怪,既平實而之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
創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間,則別有藝文興起,即以俚語著書,敘述故事,謂之‘平話,即今所謂‘白話小說者是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魯迅先生的文學態度:他是認可說書和古代神話傳說之間有聯系的,即說書的內容或是來源于神話,或是借鑒于歷史傳說。
近代評書是我國古代寶貴說唱藝術的繼承和發揚,筆者試從創作題材、創作構思和表演模式三個方面觀照近代評書與古代說話的淵源關系。
一、創作題材的模仿
宋代說話是整個古代說話藝術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宋代說話藝術的發展水平抑或是留存的案頭文本都是其他朝代難以超越的,它對后世各類說話藝
術也具有廣泛地影響。為了能突出地認識說話藝術的前后傳承,所以本文把宋代說話和近代評書藝術做題材上的比較分析。宋代是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的時代,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經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適應城市發展的世俗文學在這個時期也迅速興起。話本作為宋代新興的一種世俗文學,由城市藝人口頭講述傳授,后經記錄整理而成,情節完整,語言生動,成為說話的“源泉”。宋代說話藝術在題材上以講史為主,如《武王伐紂平話》《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醉翁談錄·小說開辟》說征戰有赳項爭雄,論計謀有孫龐斗智。新話說張韓劉岳,史書講晉宋齊梁。”這句話全面地總結了當時宋代說話的繁榮局面。時至今日,現代評書中無論是長篇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西游記》,還是短篇的《三言》《二拍》等評書,都是在古代說書人使用的話本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故事情節等都有對古代說話借鑒的痕跡,它們被數代藝人精心改編加工后,成為今日流傳南北書壇上所講述的評書。
二、創作構思的相仿
宋代說話的話本內容繁多,單是小說名目就列有“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樸刀、桿棒、神仙、妖術八大類,共一百零七種之多”。民間的說書藝術,不只是單純地復述古代小說中的故事情節,而是以社會的人情事理,加上說書人自己的認識,重新塑造書中的人物,從而延伸出許多原著中并不存在的情節。說書藝人以自身的體會對書中的情節重新組織,加深描繪,甚至改變原來的情節,使作品表現出自己的追求,寄托自己地理想,這個過程就體現了對原著的認識升華。現代評書的創作構思雖然有別于宋代說話,但基本上也是脫胎于此,主要體現在
如下四個方面:
1.挖掘原著潛在情節
挖掘原著潛在情節,這是評書最常見的一種改變方式。即把原書中已有的情節,以說書人的視角增添細節,使故事更加生動。如揚州平話說演名家
康重華在說演《火燒赤壁》中是如此發揮的:“先生復行進書房,在原處坐定。劉備問了:‘哎,軍師,備剛才講的話,你看如何?,‘哈哈哈哈……主公,今天如其江東來人,倒是個當艄順風啊!劉備一聽,心里有話:哎!他想江東來人想迷了!‘軍師,我們不能指望江東來人,還是預先想個辦法好。劉備心下著急,正在催促諸葛亮想辦法,外面進來個當差的,到大公子劉琦面前:‘稟公子。哦,有何事?“碼頭上來了一號船,船上有一位大夫,姓魯名肅,特地前來吊喪。這段評書和原著相比,是非常豐富的了,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語言淺顯易懂,把人物形象勾勒的栩栩如生。其次就是把人物心理細膩化,說書家把主人公在情節發展時的心理變化生動地呈現在聽眾腦海里。這種講述方式就是加入了說書人的發揮,但這種發揮既不是任意增添枝蔓,也不是胡亂編造,而是對書中人物思想的合理展現,符合歷史人物的思路。
2.合理利用民間傳說,補充故事細節
雖然古代小說已成為案頭文學,但是在內容上仍有許多行文簡略之處,在說演這些書目時,說書人則要補充原著中被簡化的細節描寫,才能使故事連貫,發展自然。如老藝術家單田芳播講的《水滸傳》就是以原著為底本補充情節的,以“武松景陽岡打虎為例”,表演者把武松喝酒,不聽勸阻上景陽岡,醉酒遇虎這一系列場景呈現給聽眾,把遇到危險時武松內心急劇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再如在播講《童林傳》時,關于雍正的死亡單田芳老先生就大膽使用了民間流傳的故事,即雍正為民間女子呂四娘所刺殺,這是有別于正史的。《清史稿》中關于雍正死亡的記載十分簡單:“(雍正十三年)丁亥,上不豫。戊子,上大漸,宣旨傳位皇四子寶親王弘歷。己丑,上崩,年五十八。”E73可以看出史料中對雍正死亡的敘述只是寥寥數語,遠遠沒有民間傳說吸引聽眾。這種對民間傳說加以改編的手法既不失真實又得到了聽眾的普遍認同。
三、近代評書在表演模式上對古代說話既有傳承,也有明顯的突破
以宋代說話為例,其表演形式大體由人話,正話,結尾幾個部分組成。表演時說話人在臺前,聽眾分立在周圍,說話人一般先以一首詩點出故事題旨,然后敘述一個與此相關的小故事,目的是安穩入座聽眾,等候遲到者,這就是入話。說話的主體是正話,即說話人通過高超的表演技術,講述情節曲折的故事,刻畫形象鮮明的人物。正話之后,說話人會以一首詩總結故事主題,如《拍案驚奇》中“金光洞主談舊變玉虛尊者悟前身”這一節結尾如此:“玉虛洞里本前身,一夢回頭八十春。要使古今賢達者,阿誰不是再來人。”
綜上所論,民間仍然活躍著多種傳統曲藝,大致分散于在全國各地。這些藝術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即群眾性,民族性。其中,以“說”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評書,和戲劇由演員裝扮成固定的角色進行表演的方式不同,它是由說書人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故事表演給聽眾,這需要藝人具有相當高的語言技巧。總之,通過在歷史長河中長期的逐漸沉淀升華,說話藝術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積聚了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具有正宗的傳統文化因素的藝術。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它的精髓,使曲藝文學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祁夏竹.田連元評書藝術特征以及評書藝術的發展傳承——從《評書表演藝術》教材說起[J].曲藝,2019,000(006):68-71.
[2]任麗華,王龍.評書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策略[J].文存閱刊,2018,000(023):53.
[3]蔣祖鑫.聚焦鞍山評書藝術傳承創建素質教育優質載體[J].曲藝,2018,000(002):72-74
[4]池洪濤.四川省非遺項目南部評書的傳承與保護探析——以傳承人口述史為視角[J].新西部,2018,453(2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