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周驥良 溫金輝 劉志興 謝先梅



摘要:選取中山市為樣本,研究和分析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的適切性。研究發現,當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與本地產業結構存在的不適切問題比較嚴重,進一步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與建設對中職教育的影響,從而提出在大格局下思考中職教育適切性問題、落實五年一貫制、打造與大灣區發展相適切的專業(群)、深化產教融合與產學研一體等重構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中等職業教育;適切性;產教融合;五年一貫制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7-0024-06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發布,其中對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兩區的定位、目標、發展路徑等做出了全面規劃。毫無疑問,實現這一規劃的一個重要支撐和保障就是教育和人才,而職業教育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粵港澳大灣區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迫切需要發展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培養數量足、質量高的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與保障。所以,《綱要》的第八章第一節專門針對職業教育提出兩條措施來加快大灣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截至2018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內九市兩區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有630多所,在校生145萬余人。其中,廣東省共有獨立設置的中等職業學校600余所(含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數達到143萬余人①。只從數量上來看,大灣區有數量足夠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面對大灣區建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帶來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技術先進、產業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對一線操作人才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產業結構決定就業崗位結構,就業崗位結構決定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培養層次和類型。
那么,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中職教育體系是否與這一要求適切呢?在此,筆者選取粵港澳大灣區內處于中心地帶的中山市作為研究樣本,來研究中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當地產業結構的適切性。
一、理論依據與研究樣本
(一)研究理論依據
教育學認為,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決定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結構、內容、手段等,并決定著教育目的和人才標準;經濟建設依賴教育事業的發展,開發人才資源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要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產業結構和各種產業內部職業結構的變革,而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部結構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結構變化表現得尤為顯著;教育這一社會現象,不單是受社會的經濟基礎所制約,同時也受生產力的制約;教育中許多方面直接反映生產力,且產業結構的變化意味著人才需求的變化[1]。
教育經濟學界認為,教育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教育與經濟間存在互動關系,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或者作用,往往體現在教育與資本、教育與勞動、教育與技術,甚至是教育與制度、教育與管理的關系上;教育與資本、勞動、技術這三者的關系非常密切,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同樣與教育關系密切,技術的進步一定是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努力工作的結果[2]。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教育與經濟間存在互動關系,在職業教育中體現得更加顯著和密切。可以說,職業教育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有學者研究并構建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評價指標體系》,認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是衡量社會人才需求和人才分配的有效指標;從中職學校專業與產業、專業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適切性兩方面,就可以較準確地把握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3]。
(二)研究樣本
1.中山市中職教育狀況
中山市現有13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其中有11所公辦綜合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2所民辦技工學校。另外,13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6所。
據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統計,2018年其所屬中職共開設115個專業,在校生23 169人(不含技工院校),覆蓋15個專業大類,覆蓋率77.8%;在教學質量方面,畢業生取得與專業相關的中級及以上職業資格(或技能)證書的比例為94.12%,文化課合格率95.70%,體能測試合格率93.06%,專業技能課合格率93.01%,德育成績合格率98.75%;學生頂崗實習合格率達到98.4%,畢業率為98.79%,對口就業率64.40%;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有9所學校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并組建了3個中高職一體化的職教集團[4]。
2.中山市產業結構狀況
中山市存在傳統產業,如家電、燈飾、五金、食品等行業;也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健康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并重點發展新一代通信網絡、集成電路、物聯網等八大領域。至2018年底,三大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第一產業占1.7%,第二產業占49%,第三產業占49.3%。2018年,中山市出臺了《中山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2年)》,推動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加快推進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的發展動能[5]。
二、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適切性分析
中職教育是否與區域內的產業發展相適切,以及適切程度如何,主要看培養的人才是否適用。而人才是否適用,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學校所設置的專業是否合理。所以,考察適切性,實際上是考察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適切性。
(一)專業結構情況
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中職學校專業總數為115個,覆蓋了15個專業大類;其中,加工制造類、信息技術類、財經商貿類等專業大類集中了89個專業。設置的專業在三大產業的布局情況是:第一產業1個,第二產業34個,第三產業80個。顯然,專業分布以第三產業為主,占到了70%(以上數據不含技工學校)[6]。
(二)從業人員分布和招生分布情況
2018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331萬人,其中從業人員212.99萬人,分布情況如下:第一產業9.52萬人,第二產業134.9萬人,第三產業68.57萬人[7]。
通常情況下,專業與市場需求的適切性可以通過三次產業中各專業的招生人數或在校生人數與產業就業比例來衡量。具體如表1所示。
(三)分析與結論
從以上所反映的情況可知:
第一,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27.9%,但第三產業專業占比達70%。而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占67.4%,專業數只占到29%。由此可知,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從業人員之間極不匹配。
第二,中山市中職學校專業設置情況、招生人數與三次產業市場需求(即從業人員分布)不匹配。第一產業中從業人數比例、學校專業布點比例與招生人數比例分別是4.7%、1.0%、0.34%。顯然,中職學校幾乎沒有為第一產業培養人才。中山市養殖業比較發達,如脆肉鯇、羅氏蝦、乳鴿等都是中山的著名品牌,其衍生的產業,如飼料加工與產品銷售行業,也是非常興旺。但是,據筆者調查,從事養殖的技術員、飼料銷售員等職業(崗位)的就業市場基本為廣州水產學校等占領。
第三,第二產業就業市場缺員嚴重。2018年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9.0%,從業人員百分比為67.4%,但專業招生人數百分比僅為25.27%。中山市是以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為戰略,打造制造業基地為目標。但是,中職學校制造業類的專業數只有34個,2018年招生只有3 735人,這一比例可以說是嚴重失調的。
第四,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大多集中在第三產中。第三產業專業人數占74.39%,而從業人員只占三個產業中的49.30%,人滿為患的現象尤為突出。
上述情況與《中山市2018年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的表述一致,即中職學生畢業率為99.88%,專業對口就業率為64.40%。用“專業對口就業率”能夠非常準確地反映中職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產業從業人員之間的不適切關系,同時也反映出在中職教育中的智力投資結構不合理。顯然,專業對口就業率越高,智力投資結構越合理,其產生的宏觀經濟效益越大;反之,則越小。所以,要提高智力投資宏觀經濟效益,就要不斷提高專業對口就業率。
從業人員結構、專業設置結構與招生人數三者之間,一方面是人滿為患,另一方面是嚴重不足,這種結構性的矛盾存在必定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短期之內可能不明顯,但長期來看,如果外地勞動力輸入不足,立即就會顯示出來。近十年來,珠三角地區一直存在的“技工荒”就是這一不平穩、不合理的結構帶來的結果。
從省級、國家級示范中等職業學校評估反饋的意見可知,多數學校在新專業設立時咨詢了行業專家和企業領導意見,也建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但是,形成有效工作機制的較少,甚至有少數幾所學校專業設置較隨意。例如,考察中山市10所中職學校時就發現,有的學校存在所申辦的專業不嚴謹,跟風現象嚴重。甚至有些專業基本可稱為是“三無”專業:無專業師資、無專業設備、無專門場地。這樣開辦的專業所培養的人,何談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因此,對口就業率的高低,也從側面反映了畢業生職業素養高低的問題。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社會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職業能力不強。
三、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對中職教育的影響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系統的高度發達與門類齊全是灣區經濟的典型特征,已經形成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珠三角地區則以加工制造和出口貿易為主,除形成了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和食品飲料等中低端產業集群外,還形成了通信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無人機與機器人等高端產業集群[8];2018年底,香港第三產業占比高達94%,制造業比重下降到2.4%,形成了金融服務、航運服務等產業集群[9];澳門經濟這些年快速發展,工業發展趨向多元化,除早期的加工制造業、紡織、家具制造等行業外,玩具業、塑膠業、電子業、旅游業等都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旅游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等產業集群,2018年,第二產業占比4.2%,第三產業達95.8%[10]。
大灣區內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將對職業教育的資源配置和專業設置產生巨大影響,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不同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基礎不同,產業協同發展的模式也不盡相同。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有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產業鏈分工、產業全面整合等[12]。具體如圖1所示。
粵港澳大灣區從三次產業的結構特征來看,已由工業經濟邁入服務經濟階段。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最大產業,而第二產業則呈現緩慢下降趨勢,經濟增長方式由工業拉動型向服務業拉動型轉變[13]。
中山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在“東承西接”上起著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和《中山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中山市的發展定位是建成臨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和健康產業基地,以及珠江西岸區域科技創新研發中心,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產業布局與提升:一是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重點改造提升家電、電子信息、五金、機械、燈飾、服裝、家具、食品、游戲游藝等傳統產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和產能。二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著力推動企業廣泛開展以擴產增效、智能化改造、設備更新和綠色發展為主要方向的技術提升。三是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深入發展總部經濟,打造龍頭骨干企業。四是促進集群發展升級。實施集群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推動“互聯網+產業集群”,搭建集研究開發、設計生產、線下體驗線上銷售、旅游文化購物中心于一體的產業集群。
不僅如此,這些功能和地位,還要與灣區其他城市逐漸趨于基礎設施高度一體化、區域分工高度協同化、要素流動高度自由化、營商環境高度包容化。
(二)與產業相適切的中職教育影響分析
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來看,大灣區建設在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至少有兩個新的變化:新的產業形態、結構和布局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大灣區城市群的形成對新型城市社會管理人才需求量增大。面對大灣區的這種變化,對中職教育必將產生巨大影響。一是當前中職教育與產業結構難以適切,且教育本身就是滯后于產業發展的。原本就存在中職教育專業設置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將來更加難以高質量地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二是中職學校對經濟產業發展變化,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敏感力弱、專業調整速度慢。因此,中職學校將會更加呈現專業布局結構不合理,使得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不斷惡化。
(三)重構適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中職教育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推動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高效率等變革,為大灣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在這一大背景下,中職教育必須進行相應變革,以求與大灣區發展相適切。
1.在大格局下思考中職教育適切性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內接受中職教育的在校生人數每年超過100萬,每年的畢業生超過40萬人。如何讓這些畢業生發揮應有的效能?這就需要廣東、香港、澳門三地一起去思考,就是說要在大格局下思考中職教育,而不應該只是由廣東九市去思考中職教育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因為當前世界是信息的世界、開放的世界,教育社會化是一種發展趨勢;教育社會化,就是要面向社會來共辦教育,它要求從“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在開放系統中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14]。
2.落實好中職教育的五年學制
中高職一體化在全國進行了許多的探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職和高職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性,特別是文化和管理方面非常之大,幾乎是“不可調和”的。那么,可以探索考慮在中職實行五年學制。一大批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已經開展了五年學制,并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效,所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質量明顯比中等職業學校三年制要高得多。學制延長為五年制,注重的并不是學歷,而是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并重的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從學生成長規律來看,學制延長后,有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耐力、定力、心態,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從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職業能力[15]。在大灣區產業結構和布局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只靠三年制中職教育培養人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不斷提升能力,走延長學制的培養模式是大趨勢。
3.打造與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群)
面對大灣區要大力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所需的生產、管理、服務的一線技能人才,應當結合本地產業布局來開展多種聯合,建立與產業布局相適應的一批高質量的新專業(群)。要做到高質量,則應與龍頭企業、知名企業或本地特色產業群緊密合作,根據大灣區建設需要調整自身的專業結構,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設置新專業、整合現有專業,使人才培養供給側超前或者引領產業的轉型升級及企業創新發展用人等需求[16]。另外,還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從總體上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中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呈現的變化趨勢是服務業(第三產業)越來越重,且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單純從廣東省來看,在2013年,第三產業產值已經超越了第二產業,未來仍然將由第三產業引領經濟的高速發展。(見圖2)
但是,不能就因為這樣,中職學校就集中開設第三產業類型的專業(群)。各中職學校必須根據大灣區內各市產業結構和布局來確定學校專業數與招生數,如此才有能可做到相適切。
4.深化產教融合與產學研一體化
從目前中職學校與企業合作方式來看,形成了一些諸如企業學院制、定單制、工學交替制等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目前中職學校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的適切度還不夠,甚至校企合作許多時候就是一個形式,沒有深度,許多校企合作停留在紙面上合作、淺層次合作,卓有成效的產教融合較少。目前,各地政府非常重視校企合作,出臺了許多的政策、制度。如中山市人民政府印發了《中山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暫行)》,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校企合作,要走產教融合與產學研一體的模式,不只是要與知名的大中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更要走“學校+行業基地+小微企業(本地產業群)”協同化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積極創新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優化專業結構,與職業崗位對接,同時構建課程體系和標準,提高人才培養的適切性[17]。
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但在現實中,中職教育培養的畢業生與產業結構適切性差的潛在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對中職教育存在的意義、發揮的效能等,這些年有許多爭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中職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并不能滿足和適應當地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產業結構決定了就業結構,中職教育存在有其必然性,看其培養目標就知道,一線的生產、管理、銷售等崗位需要大量的中職畢業生。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先進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技能更新和職業更替速度日益加快,社會對技能水平高、綜合能力強、適切性好的各類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粵港澳三地的職業教育各有特色、優勢突出,因此,特別需要大灣區職業教育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能型人才支撐。
注釋:
①數據來源: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年),廣東技工院校發展報告(2018年),香港職業訓練局http://www.vtc.edu.hk,澳門教育暨青年局http://www.dsej.gov.mo.
參考文獻:
[1][14]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杜育紅,趙冉.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要素積累、效率提升抑或資本互補?[J].教育研究,2018(5):27-35.
[3]王力俊.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2.
[4][6]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中山市2018年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ED/OL].[2019-10-18].中山教育信息港.https://www.zsedu.net.
[5]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2年)[EB/OL].[2019-10-18].http://www.zs.gov.cn.
[7]中山市統計局.2019年中山市統計年鑒[EB/OL].[2019-11-05].http://stats.zs.gov.cn.
[8]張銳.灣區經濟:國際步伐與中國格調[J].對外經貿實務,2017(5):93-96.
[9]李少魁.香港制造業空心化的前車之鑒[J].南方企業家,2016(6):100-103.
[10]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澳門產業結構(2018年)[EB/OL].[2019-10-18].https://www.dsec.gov.mo.
[11]李海東,歐陽翠婷.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挑戰及策略研究[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8(7):7-10.
[12]向曉梅,楊娟.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和模式[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8-21.
[13]美世人力資源咨詢公司.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白皮書[EB/OL].[2019-10-18].www.cn.mercer.com.
[15]周斌,孟勝,楊華,等.供給側視角下的中職教育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18(3):34-36.
[16]竇志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一流的職業教育[J].特區經濟,2019(2):56-57.
[17]李海東,張文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8(12):8-10.
(責任編輯:楊在良)
Abstract:Zhongshan City is taken as a exampl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eleva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chool majors and the local industry have serious irrelevant problem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Therefore, it proposes ?considering the releva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ig pattern, implementing the five-year consistent system, creating specialties (groups) that are appropri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restructure secondary school vocational school personne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system.
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evanc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ive-year consisten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