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樨
摘?要:中國的脫貧致富實踐樣態豐富而成效顯著,體驗和參與各地獨具特色的脫貧致富實踐可以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脫貧致富實踐的吸引力、可感知體驗參與性和多樣化地域特性使其可以成為優質旅游資源,以脫貧致富實踐為旅游資源的扶貧旅游(即“脫貧致富”主題游)還可以發揮“消費者下鄉”的人力資本效應和資源整合效應,進而優化扶貧資源配置和提高扶貧效率。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在政府的引導下由脫貧致富實踐的各參與主體合作進行,可以由村委會牽頭組建旅游合作社進行開發,也可以由關鍵扶貧主體主導開發,還可以由旅游企業與扶貧主體聯合開發;多樣化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可以通過定制化旅游模式實現與消費者高層次旅游消費的精準對接;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及其產品供給與消費需求的對接,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等先進技術。應積極發展“脫貧致富”主題游,在滿足消費者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推進脫貧致富實踐的深入和轉型。
關鍵詞:脫貧致富;旅游扶貧;旅游資源;旅游消費需求;消費者下鄉;精準扶貧;定制化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6;F06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20)04-0084-09
一、引言:脫貧致富實踐能否成為旅游資源?
一直以來,貧困是困擾世界各國發展的主要難題之一,各國政府也紛紛致力于“扶貧”以解決貧困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并傳遞信心[1]。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驅動下,以“扶真貧,真扶貧”為要旨實施“精準扶貧”[2],取得世人矚目的成效。中國的扶貧是系統化、全方位、多形式的[3],其中,以增加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生產能力為目的各種產業扶貧是最為重要的扶貧方式,如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旅游業等[4]。由于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旅游扶貧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結合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在扶貧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鄉村環境和面貌,提高了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不同于其他扶貧方式的特殊功效,也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從20世紀90年代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提出“PPT”(Pro-poor Tourism)概念[5],到2002年在約翰內斯堡召開的作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分會之一的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提出“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概念[6],都反映了同一個認知,即發展旅游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工具。“Pro-poor Tourism”的直譯應是“有利于貧困人口的旅游”,也稱為“扶貧旅游”[7]。在國內的文獻中,對“扶貧旅游”與“旅游扶貧”通常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而且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絕大多數文獻使用的是“旅游扶貧” 根據筆者2020年6月26日在中國知網分別以“扶貧旅游”和“旅游扶貧”為檢索詞按篇名進行檢索的結果顯示,“旅游扶貧”有1951條(全部為中文文獻),而“扶貧旅游”只有66條(其中有41條來源于外文期刊,中文文獻只有25條)。 。旅游扶貧著眼于扶貧效果,將旅游作為一種扶貧路經或手段,即通過開發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的脫貧致富[8]。而扶貧旅游著眼于旅游業發展,將扶貧作為一種旅游模式或業務,只不過這種旅游以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主要目標。無論是扶貧旅游還是旅游扶貧,旅游與扶貧的相互促進都是其關鍵內涵。已有相關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旅游扶貧的脫貧效果及其改進,主要從供給側研究如何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進而通過旅游業發展實現貧困地區和人口的脫貧致富,而較少從旅游業本身發展的角度研究扶貧能否促進其業務創新和結構升級,更鮮見從需求側對消費者的扶貧旅游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獻。因而,更多地使用“旅游扶貧”也就不足為怪了。
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文主要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基于旅游資源的拓展提出可以將貧困地區、貧困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實踐作為優質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 本文的脫貧致富實踐包含扶貧實踐。一方面,扶貧主要是指外部力量幫助貧困主體脫貧,而真正實現脫貧還需要貧困主體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脫貧不是扶貧的最終目標,還要消除相對貧困,共同致富。因此,作為旅游資源,脫貧致富實踐比扶貧實踐有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好的可開發性、可塑性及持久性。 。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9]。根據旅游資源理論[10-11],成為旅游資源需要具有以下基本屬性:一是有吸引力,必須對旅游消費者具有吸引力并產生有效旅游需求,進而能讓旅游者花費一定資金和時間成本前來觀賞和體驗,這是旅游資源的核心屬性;二是地域獨有(或壟斷性)和多樣,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東西才能吸引旅游消費者前來消費,且獨有的資源越多對旅游消費者的吸引力越大,即獨有性和多樣性越強越能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費者,這是旅游資源的價值屬性;三是可開發,必須能夠形成一定的樣態并通過一定形式被人們所感知和體驗,這是旅游資源的物質屬性;四是能帶來經濟社會效益,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消費,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還應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是旅游資源的功能屬性。基于此,本文在闡述將脫貧致富實踐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可行性及其重大意義的基礎上,對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及其旅游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的精準對接提出若干思考,以期能為促進以脫貧致富實踐為旅游資源這種特殊的扶貧旅游發展提供思路啟示政策參考。為論述的方便,下文將以脫貧致富實踐為旅游資源的扶貧旅游稱為“脫貧致富”主題游。
二、脫貧致富實踐:滿足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的優質旅游資源
旅游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消費活動之一,是一項滿足人們實現“本來的我”和“社會的我”、向往自由王國的系統性活動[12]。旅游活動的產生是基于消費者的旅游消費需求的,旅游消費需求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個層次,不同的旅游需求可能屬于不同的需求層次,但至少是第三層次(愛和歸屬感)以上的需求。 ,是在人們在滿足溫飽并有一定發展后對獲得更高的感官和精神滿足的一種訴求。旅游消費需求本身又是具有層次性的,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化的旅游消費需求,即滿足人們在其居住地不能獲得的感官體驗,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動感體驗與靜謐體驗等;二是人化的旅游消費需求,即滿足人們在其日常生活生產中不能獲得的(或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如田園生活、部落生活等)、情感體驗(如蜜月、感傷、孤獨、親情、友情等)、運動體驗(如體育、探險、極限挑戰等)、心智體驗(如拓展訓練、科學考察、智力游戲等)以及工作體驗(如農業耕作、手工制作、工廠生產等);三是社會化的旅游消費需求,即滿足人們通過旅游消費為社會及他人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的需求。
上述三個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可能在一項旅游活動中同時得到滿足。比如扶貧旅游,既可以因從城市(或迥然不同的鄉村)來到鄉村而獲得新鮮的感官享受,也可通過一些體驗性項目感受與平常不一樣的生產生活場景,還可以滿足為國家扶貧事業貢獻一份力量的社會責任感。但是,一般意義的扶貧旅游只是在已有的旅游資源基礎上進行賦能,即通過發展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旅游者通常只能得到旅游企業或鄉村精英提供的旅游服務,并不能真正體驗到扶貧的過程,更不能參與扶貧的實踐,其所能感知的為扶貧事業所做的貢獻也僅限于通過旅游者自身的消費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即使旅游者能夠與貧困人口直接接觸,甚至以較高的價格從其手中購買旅游商品,也無法了解自己的行為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因此,一般的扶貧旅游在滿足旅游者社會化的旅游消費需求方面還有所欠缺,而這種缺陷可以通過發展“脫貧致富”主題游得以彌補。
實際上,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有相當多的人并不能親身投入具體的扶貧脫貧實踐中。在“大一統”“四海一家”“兄弟姐妹一家親”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革命文化的洗禮下,在“共同富裕”“顧大局”“以人為本”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教育下,中國人民具有互相支援的民族情懷、強國興邦的家國情懷和團結共進的奮斗精神。身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光榮時代,當從電視、報紙、網絡等眾多傳媒上看到聽到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與卓越成效之時,當通過公益捐款助力精準扶貧之后,人們難免會產生去親眼看看精準扶貧帶來的變化,親身體驗扶貧資金是怎樣發揮作用的,甚至投身于扶貧實踐的欲望。然而,現實中由于受地域、時間及身份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缺乏滿足這種欲望的渠道。因此,如果可以通過旅游的方式去觀察、感受、體驗甚至參與扶貧脫貧實踐(無論是歷史過程還是現狀),將激發起人們進行此種高層次旅游消費的需求。此外,貧困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在經濟趕超的同時有效治理貧困是困擾其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因而,體驗和學習脫貧致富實踐經驗對國外的旅游消費者也是具有吸引力的,而且這種吸引力可以打破旅游基礎設施條件的制約 由于其旅游的目的并不是滿足感官享受的需求,而是滿足體驗學習參與的需求,所以有可能放寬對旅游設施和服務的要求。 。可見,體驗和參與脫貧致富實踐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高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對消費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脫貧致富實踐具備成為旅游資源的核心屬性。
同時,由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扶貧脫貧是貧困地區、貧困農村、貧困農戶特有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精準扶貧活動具有明確的和具體的指向和路徑。因此,脫貧致富實踐具有地域獨有性。這種獨有性不僅體現在貧困地區(農村)的獨有上,更反映在不同貧困地區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上。不同的貧困地區在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產業基礎、人口和社會結構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扶貧方式、脫貧路徑也千差萬別。同時,脫貧致富實踐也是動態變化的。從大的變化看,有從粗放扶貧向精準扶貧的轉變,有從脫貧向致富的升級;從小的變化來看,每個貧困地區、每個貧困村的脫貧致富都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的階段又有不同的扶貧領域和方式。可見,脫貧致富實踐是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村獨有的,且是豐富多樣和持續演進的,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的旅游消費需求,具有成為優質旅游資源的價值屬性。
脫貧致富實踐也是可以被觀察、被感知的,并具有較強的動態變化性,在不同時間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因而其不但具有旅游資源的物質屬性,而且其動態的物質屬性可以吸引旅游消費者的再次乃至多次消費。需要強調的是,脫貧致富實踐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還具有旅游消費者可參與性。作為一種產業扶貧,旅游扶貧在貧困治理上的特殊功效受到重視,但少有研究注意到其與其他產業扶貧在消費者方面的一個顯著區別,即“消費者下鄉”。與其他產業扶貧的消費者只是購買扶貧產品而不會來到產品生產地不同,旅游扶貧的消費者會來到服務供給地,而這些旅游消費者身上是附有人力資本的,因此“消費者下鄉”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人力資本下鄉。之所以相關研究并不將旅游“消費者下鄉”看作人力資本下鄉,是因為旅游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通常只是旅游服務的對象,其人力資本并未發揮生產性作用。而在以脫貧致富實踐為旅游資源的扶貧旅游中,則完全可以讓旅游消費者發揮其人力資本效應。
旅游消費者來自社會各界各行各業,有教師、醫生、學者、公務員、工人、農民、企業家、軍人……還可能有其他地方扶貧實踐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在考察體驗一個地方的具體脫貧致富實踐過程中,可能有機會親歷親為(如講一堂課,做一次診療,解決一個技術問題等),也可能發現一些問題并提供智力支持,還可能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幫助當地解決扶貧和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同時,“消費者下鄉”對脫貧致富的資源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由于消費者的親臨現場,“脫貧致富”主題游的旅游產品需要客觀生動地展示扶貧脫貧的歷史過程和現實狀況,并讓旅游消費者體驗到其中的困難與各方的努力,甚至還要為旅游消費者提供參與扶貧實踐的機會。這將倒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者對當地貧困產生的原因與脫貧的困難、扶貧脫貧的路徑與方式、典型案例與實際成效、存在問題與發展思路等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提煉,并努力尋找可感受的歷史痕跡(尤其是實物證據);同時,也要對正在進行的扶貧脫貧實踐進行審視和思考,并尋求可以讓旅游消費者深入體驗和適當參與的切入點。而這些工作無疑是有利于扶貧脫貧工作的改進的,而且還可能優化扶貧資源本身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即“消費者下鄉”還具有一定的資源整合效應。因此,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發展“脫貧致富”主題游不僅能和其他扶貧旅游一樣能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增收,而且還能通過“消費者下鄉”的人力資本效應和資源整合效應促進扶貧事業的發展。可見,脫貧致富實踐也具有旅游資源的功能屬性,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和消費會帶來比一般扶貧旅游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脫貧致富實踐具有吸引消費者前來體驗和參與的吸引力,并具有豐富多變的樣態和持續發展的持久性,還能為消費者提供直接參與扶貧實踐的機會,是可以被塑造成為滿足消費者高層次旅游需求的優質旅游資源。積極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脫貧致富”主題游,能更好地滿足旅游者最高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也能更好地促進旅游地的脫貧致富,實現旅游供給和需求雙方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要發展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態,還需要對脫貧致富實踐進行合理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使其成為成熟的旅游產品,并找到旅游產品與消費者需求有效對接的適宜路徑。
三、合作開發與定制化旅游:積極推動豐富多彩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發展
積極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進而開展多種多樣的“脫貧致富”主題游,不僅可以形成新的旅游業態,滿足人們的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促進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當前,中國即將打贏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扶貧事業是偉大的,脫貧歷程是艱辛的,有必要銘記這段歷史,并向世人展示。以旅游產品的形式來展示這段歷史,保存相關歷史資料和痕跡,不但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尤其是國外的消費者參與扶貧旅游,而且可以讓這段歷史記憶更加持久、更加多彩和深入人心。同時,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積極治理相對貧困,探尋共同致富之路成為時代的主題。“脫貧致富”主題游不但可以讓旅游消費者體驗正在進行的扶貧脫貧實踐,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讓旅游消費者參與扶貧脫貧實踐,為扶貧實踐貢獻人力資本,這將有利于扶貧工作的改進和轉型,進而推動扶貧事業走向新的高潮。
目前,將脫貧致富實踐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實踐已有出現,比較典型的是河北的阜平和湘西的十八洞村。2012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的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只有950元和980元,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貧困發生率分別高達79%和75%。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考察革命老區扶貧工作。2018年,駱駝灣村、顧家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1 239元、14 971元,6年增長11倍、14倍,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和1%[13]。目前,已有針對其脫貧實踐的相關旅游路線,如“河北阜平脫貧攻堅實踐課堂學習2日線路”,游客可以游覽貧困村小關村舊址、駱駝灣一號院和二號院、顧家臺廣場和顧家臺會議室等,參觀南山種植園并了解以高效林果業為代表的產業扶貧情況,考察駱駝灣村的旅游業態 2019年6月6日,駱駝灣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12月12日,駱駝灣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進而學習總結阜平縣脫貧攻堅的成效和做法 這些參觀考察活動的時間為1天,另一天旅程的參考線路為阜平天生橋風景區(參見中青旅的遨游網,http://tour. aoyou.com/ep5694)。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湘西花垣縣,雖然山奇水秀,景色怡人,但因為交通閉塞,處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 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使十八洞村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歷程中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地方。十八洞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銳意進取、積極探索,2016年人均純收入超過8 000元,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之路[14]。十八洞村的旅游資源本身就較為豐富,旅游扶貧也開展得有聲有色[15-16],其被媒體作為精準扶貧典型案例進行廣泛報道,并修建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成果展示廳,一些旅游企業和平臺也推出了“精準扶貧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及夏令營研學旅行等產品 參見鯢程旅游網,精準扶貧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攻略(http://www.zjjta.com/news/10937.html)。 。
但總體上看,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還處于初始階段。一方面,開發的主動性不足,基本是針對已經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焦點地區跟進式開發;另一方面,未能對豐富的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進行系統化和規模化的深度挖掘,大多是針對其他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補充式開發。因而,目前有關脫貧扶貧主題的旅游產品吸引力不夠,只是眾多扶貧旅游產品中的一種且通常不是主要的產品,大多是與其他旅游產品一并推出,在線路安排上時間不夠充分,旅游活動中的體驗性與參與性也較弱,不能充分利用脫貧致富實踐的旅游資源優勢和“消費者下鄉”的人力資本效應及資源整合效應。與此同時,一些政府、學校等組織的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考察學習活動以及一些公益組織開展的扶貧體驗活動等,日漸流行。這些活動也可視為對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但其與一般意義上的旅游產品具有顯著區別,通常是針對特定的人群并帶有特定的目標,參加者往往也不會視其為旅游消費行為,而且活動的內容也較為程式化。因此,各貧困地區,尤其是在扶貧脫貧實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貧困村,還需要對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打造各具特色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
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旅游資源,脫貧致富實踐既具有客觀存在性,也具有歷史演進性,還具有即時變化性,同時又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要將其開發為具有吸引力的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需要統籌規劃,也需要以恰當的方式整合資源。因此,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的引導不僅在于可以通過政策、資金以及人力資源的扶持促進“脫貧致富”主題游的發展,更在于對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的統籌規劃上。中國的脫貧致富實踐豐富多樣,不同的貧困地區、貧困村之間既有異質性又有共同性,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對其開發進行引導,盡量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并促進其協同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系列化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以塑造地區整體的“脫貧致富”旅游品牌。在此基礎上,各地區間的協同還可以形成中國“脫貧致富”旅游品牌,以集成化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方便國外旅游消費者在較短時間內全方位地了解和體驗中國的脫貧致富實踐,滿足其旅游消費需求并促進鄉村旅游和扶貧旅游的國際化發展。
在農村脫貧致富實踐中,有眾多的行為主體,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對口扶貧單位、企業、公益組織、村委會、貧困農戶以及個人等,不同的扶貧模式又涉及不同的行為主體,而且在不同的階段還可能有不同的扶貧模式。要將這些處于互動中的行為主體已經實施和正在實施的扶貧脫貧實踐整合在一起進行展示,并讓旅游消費者體驗和參與,需要各主體的積極響應和參與,也需要有適當的組織用適宜的方式進行運作。因此,要對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必須是扶貧脫貧各參與主體的合作開發,而要實現眾多主體的合作協同,還需要有明確的開發主導者和有效的運作機制。從地域層面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可以成立專門的機構,從總體上對轄區內的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進行統籌安排,以凸顯扶貧脫貧的地域特色和整體推進狀況,使各“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具有一定的地域關聯性和互補性,以更好地滿足旅游消費者不同的需求。但無論怎樣,具體的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都會落腳于貧困村,每個貧困村開發出各自適宜的旅游產品才是關鍵(當然,也可以幾個相似或互補的村進行聯合開發),因此這里主要提出貧困村的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的三條可行路徑:
一是由關鍵扶貧主體來進行開發,比如產業扶貧中的企業或公益組織等 由公益組織進行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由于其非營利性和開展公益旅游的優勢,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扶貧效果和宣傳效應。 。中國農村的整體脫貧離不開外部力量的扶持,除政府的政策、財政支持外,眾多扶貧企業和公益組織等也為扶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不同的扶貧主體有不同的扶貧方式,各扶貧主體對自身在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效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等十分清楚,有助于對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進而開發出有特色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但扶貧主體自身的資源稟賦并不一定適合進行旅游資源開發,而且對于有多個扶貧主體、多種扶貧模式的貧困村而言,由各扶貧主體分別開發各自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難以產生協同效應和品牌優勢。二是由旅游企業聯合各扶貧主體進行開發。旅游企業具有旅游資源開發的專業優勢以及營銷網絡優勢,與扶貧主體聯合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不但可以提升“脫貧致富”主題游產品品質吸引力,還可以將各產品進行有機整合以塑造地域品牌。同時,由旅游企業主導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還可以避免旅游扶貧中存在的“精英俘獲”現象 以脫貧致富實踐為旅游資源的旅游扶貧模式也是對貧困人口和部分貧困村的賦能:一方面,要真正做到體驗式和參與式旅游,無法繞開貧困戶或貧困人口,也就是賦予了貧困人口一定的旅游資源。而在一般的旅游扶貧中,出現“精英俘獲”的主要原因就是貧困人口由于缺乏旅游資源而不能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也使原本由于缺乏旅游資源而不能展開旅游扶貧的貧困村擁有了旅游資源,為其實施旅游扶貧提供了可能。 。三是由村委會牽頭組建旅游合作社進行開發。近年來,中國鄉村旅游合作社發展迅速,成為助力精準脫貧的新舉措[17-19]。在農村扶貧實踐中,無論何種形式的扶貧都離不開村委會的支持,而村民和貧困戶更是直接的參與者和受惠者,因而其本身就是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組成部分;同時,其自身對脫貧致富實踐有深切的感悟,更容易找到其中的吸引點、體驗點和參與點。因此,由村委會牽頭組建旅游合作社,并吸納相關扶貧主體(企業和公益組織等)加入,合作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和有效利用,并可增強旅游產品吸引力。總之,無論采取怎樣的方式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都需要各相關主體的合作和積極參與,其中,尤其需要親歷者積極尋找、保存和提供可感知的相關見證物以及可供旅游消費者體驗和參與的現實場景。
旅游產品的開發需要與消費者的需求對接。“脫貧致富”主題游主要是針對消費者體驗和參與脫貧致富實踐的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的,而越是高層次的旅游需求越具有不確定性,但同時也越具有可激發性。與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可激發性相對應,作為旅游資源的脫貧致富實踐具有多樣動態性和可塑性,兩者可以通過恰當的路徑實現精準對接。其中,定制化旅游是一條可行路徑。定制化旅游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以需求為導向的根據游客需要來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旅游服務新模式,可以有效連接旅游供給與旅游需求[20-22]。定制化旅游是旅游業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是旅游產品和服務品質提高的表現。定制化旅游在中國方興未艾,深入的理論研究還較為缺乏,相關研究大多聚焦于其營銷策略及案例分析,并較為強調旅游消費者的主導作用。實際上,定制化旅游強調的是互動參與式的共創體驗[23],尤其是對于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與供給來講,定制是相互的,既可以按旅游消費者的需求來定制旅游產品和服務,也可以根據旅游資源的特性提供高品質旅游產品和服務并以此激發旅游消費者的需求,即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24]。對于“脫貧致富”主題游具體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既要針對旅游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相應的旅游線路、體驗內容、行程安排等旅游活動,也應充分挖掘脫貧致富實踐的旅游資源價值,開發出具有特色的高品質旅游產品。只要能讓旅游消費者更多地體驗脫貧致富實踐的困難與歷程、努力與成效,更多地參與具體的脫貧致富實踐,就一定能激發消費者的旅游消費需求,進而通過定制化的“脫貧致富”主題游滿足其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同時也促進和推動扶貧旅游和扶貧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產品供給與消費者需求的對接過程中,還需要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信息服務平臺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信息對接效率。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的開發,無論是對歷史資料及實物證據的尋求和搜集,還是對現時實踐的可感受留存,都需要采用適宜的技術手段;而在脫貧致富實踐的展示和體驗中,更需要利用先進的聲光電、智能化、數字化等技術使展示更加生動、體驗更加真實。信息互動是定制化旅游得以實現和發展的基礎,旅游產品開發者需要了解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旅游消費者也需要及時知曉旅游產品尤其是新產品的開發狀況,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和信息平臺[25]。因此,“脫貧致富”主題游的發展,也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以旅游需求促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促產品開發,以產品開發促需求升級。
四、結語:以“脫貧致富”主題游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助力添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2020年,中國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然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存在,有需要有“扶”“幫”“帶” 比如,基于“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的現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參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204/c1001-29804797.html)。 ,才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通過系統化的精準扶貧實現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整體脫貧;在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則要通過“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26]。因此,脫貧致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主題和最直觀表現,脫貧致富實踐將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過程。
中國始終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有力推動者和重要貢獻者[27]。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創造了“中國奇跡”,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并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中國必將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出示范,為世界提供新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整體脫貧中的“扶 ”,共同致富中的“帶”,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以及中國人民的責任擔當,也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的脫貧致富實踐多種多樣,并處于不斷優化的動態演變中。把脫貧致富實踐中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典型和代表作為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進而通過定制化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等向人們展示、讓人們體驗甚至直接參與“扶”和“帶”的具體實踐,將在滿足旅游者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的同時,增強國人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親歷者和見證者的身份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同時,發展豐富多彩的“脫貧致富”主題游,還可以通過“消費者下鄉”的人力資本效應和資源整合效應 當然,脫貧致富實踐并不僅限于鄉村,城市中相對貧困及貧困人口問題也需要著力解決。中國在推進國內減貧事業的同時,始終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27],中國在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的扶貧活動也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發展城市地區乃至國外的“脫貧致富”主題游也具有類似的人力資本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 ,有效改進“扶貧”和“帶富”工作,提高“扶”“帶”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及效益。此外,打造中國品牌的“脫貧致富”主題游,還可以更生動更直觀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及其顯著成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本文僅從理論上對合作開發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以及發展定制化“脫貧致富”主題游進行了初步探討,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智慧會在實踐中創造出適宜的多樣化脫貧致富實踐旅游資源開發模式,以樣態豐富、與時俱進的“脫貧致富”主題游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助力添彩。
參考文獻:[1]??李琰,劉慧,趙益普,等. “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N]. 人民日報,2020-06-02(003).
[2]?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89-295.
[3]?韓文龍,祝順蓮.地區間橫向帶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制度優勢的體現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J].西部論壇,2020(1):19-30.
[4]?鄧小海,曾亮,羅明義.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4):94-98.
[5]?鄧小海,曾亮,肖洪磊.PPT對我國旅游精準扶貧的借鑒[J].江蘇農業科學,2017(23):333-336.
[6]?何星,覃建雄.ST—EP模式視域下的旅游精準扶貧驅動機制:以秦巴山區為研究對象[J].農村經濟,2017(10):86-90.
[7]?扶貧旅游[K/OL].[2020-06-26].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扶貧旅游.
[8]?旅游扶貧[K/OL].[2020-06-26].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旅游扶貧.
[9]?GB/T18971-2003,旅游規劃通則[S].
[10]滿孝平,劉迎華,常紅旭.旅游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11]魏敏.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12]王克嶺,董俊敏.旅游需求新趨勢的理論探索及其對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啟示[J].思想戰線,2020(2):132-143.
[13]特約調研組.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脫貧調查[EB/OL].(2019-09-12)[2020-05-10].人民網,http://yuqing. people.com.cn/n1/2019/0912/c209043-31350183.html.
[14]特約調研組.精準扶貧結出“幸福果”——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脫貧調查[EB/OL].(2019-09-15)[2020-05-10].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15/c_1124997650.htm.
[15]張紅艷.鄉村戰略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探索——以湘西十八洞村為例[J].農業經濟,2018(9):53-55.
[16]潘旭濤.十八洞村徹底變了!(中國脫貧傳奇①)[N/OL].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11-19(001).http://paper.people. com.cn/rmrbhwb/html/2019-11/19/content_1956570.htm.
[17]陽寧東,鄧文.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鄉村社區旅游中的運用[J].農村經濟,2012(3):125-128.
[18]曹務坤,辛紀元.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的法律屬性[J].思想戰線,2018(6):153-160.
[19]伍策,楠雪.鄉村旅游合作社成為助力精準脫貧的新舉措[EB/OL].中國網,(2019-11-19)[2020-05-09]. http:// travel.china.com.cn/txt/2019-11/19/content_75422762.html.
[20]付超.定制旅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問題即對策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6(1):23-27.
[21]周亞慶.聚焦顧客價值的旅游企業定制化服務模式探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02-107.
[22]張廣宇,張夢.定制化情境下旅游服務購買決策的目標框架效應[J].旅游學刊,2016(1):57-67.
[23]謝禮珊,劉欣,郭伊琪,黎冬梅.如何從共毀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價值共毀和價值恢復對口碑傳播的影響[J].旅游學刊,2020(2):13-25.
[24]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5]李文麗,吳婉紅,李乾隆.虛擬現實技術與定制化服務為旅游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25):239-241.
[2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左常升.中國始終是世界減貧事業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貢獻者[EB/OL].(2019-10-06)[2020-05-22].中國發展門戶網,http://cn.chinagate.cn/news/2019-10/16/content_75307432.htm.
Analysis of Customized Tour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he Practice
in Taking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as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ion on Human Capital Effect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Effect of “Consumers Going to Countryside”
YANG X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Sanya College, Sanya 572022, Hainan, China)
Abstract: Chinas practice in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has many patterns and achieves good results, and experienc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lace can meet high-level tourism consumption demand of the consume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ttraction, perception experience,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become excellent tourism resourc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by taking the practice as tourism resources,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theme tourism, also has human capital effect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effect of “consumers going to countryside”, further optimizes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boost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for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should be cooperated by each participating main body of the practice under the guide of governments, can be developed by organizing tourism cooperatives led by a village committee, can be guided by the key poverty alleviation main body and can also be develop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the main bod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theme tourism products of diversified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can be accurately jointed by customized tourism pattern and high-level tourism consumption of the consumer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practice and its tourism product suppl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tourism demand of the consumers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zation and so on. China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 theme tourism of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and promote the deepening and transforming of the practice while satisfying the high-level demand of tourism consumption of the consumers and boos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poverty elimination for richness;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consumption demand; consumers going to countrysid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ustomized tourism
CLC number:F592.6;F061.3???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674-8131(2020)04-0084-09
(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