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胡瑪爾·肉孜
摘要:詞類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在漢語詞類研究歷程中,針對形容詞實施跨語言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價值。在漢語研究的歷史中,對形容詞的研究歷來是關注的重點,就英漢兩種語言而言,他們隸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之處。通過分析英漢形容詞對比的研究背景,著重總結了近年英漢形容詞對比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進一步進行英漢形容詞對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英漢 形容詞 對比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H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102-02
英漢兩種語言隸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之處。就語言差異而言,Joos(美國語言學家)在60年前對之就有專門的論述,即“languages could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ithout limit and in unpredictable ways(不同的語言,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有時是不能進行預測的)”(Joos,1957:96)。
一、語言學角度的英漢形容詞對比研究
在語言對比研究方面,國內學者以馬建忠為代表性人物,其基于“葛朗瑪”模式,根據西方語言學相關理論,針對漢語的特點撰寫了《馬氏文通》(1898)。另外,著名學者趙元任以英漢兩種語言為研究對象,在1933年時發表了研究成果,即《英語語調與漢語語調比較初探》。在此之后,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發表了在該領域研究的成果《中國人學英文》(1947)。隨著相關學者的增多,語言對比領域研究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等雜志專門刊載語言對比方面的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張志毅的《漢英比較語法》(1984),學者王的《英漢對比論文集》(1993)等。除此之外,著名的語言學家徐余龍先生對對比語言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全面匯總和深入研究,出版了《對比語言學概論》(1992),相關的論述更為系統和全面,堪稱該領域的代表之作。
在領域研究中,針對英漢兩種語言形容詞的研究更趨深入,也更細致。王菊泉(1999)從認知和語義等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漢英對比語法論集》,指出兩種語言存在明比和暗比兩種方式。
就認知存在的差異看,吳靜、石毓智(2005)以是否存在標記用法為著眼點,指出漢英兩種語言在此領域中的共同之處,并指出細微的差別,同時輔之以相關的例子進行佐證,指出概念化方式為其主要區別的誘因所在。
就專題研究而言,彭國珍(2007)以補語結構為著眼點,在分析其構成特點的基礎上,指出補語形容詞在使用選擇方面存在的差異,使該領域的研究又向前邁進較大的一步。
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羅思明、查如榮等(2014)從語料庫與類型學角度,聚焦現代英漢“NA表量構式”中形容詞制約及其解釋。研究發現,之前研究結論還有較大的不足,需要逐步修正或補充。受詞語獨特性等因素的影響,開始逐步向語義制約的層面發展;就“正向空間形容詞傾向制約”而言,應該適度拓寬至“時間維度形容詞”;壓制的語言類型學解釋力有限。英漢共性體現在:形容詞具有正向時空維度制約和單音節光桿原級制約。英漢差異性體現在:英語形容詞制約為強制約,漢語則為弱制約,其形容詞準入條件較英語自由,可融合某些“負向時空”和“零向時空”語義。最后,就英漢兩種語言上的差異而言,主要是概念化、句法映射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區域差異性的產生。
姜祝青、陳曉明(2015)基于權威語料,聚焦考察英漢“名形式”音節、語義和句法功能制約兩者間的差別,同時也致力于借助對比的方式,尋求兩者認知的差異。在大量研究基礎上發現,兩者有個性差異,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就共性而言,在構式上,無論是名詞還是形容詞,都是以單音節為主,在語義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即能作為定語、補語等;部分特殊結構構式存在限制,即不能應用于祈使句。就個性而言,在語義和音節制約方面,英語要弱于漢語,在英語中存在的“名形式”,不可以充當主謂賓,不能用程度副詞對之進行修飾,不適用于評價句等,但漢語有時卻可以。
徐玲(2017)在對標記模式研究的基礎上,就形容詞用作定語這個層面,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在無標記時,即出現“A形+N名”這種模式時,兩個語種是相同的,即都放在修飾對象的前面。但若為有標記模式時,在漢語中,常在兩者間加“的”進行連接;而英語則不同,它是借助語序變換的模式來實現的,即放置在修飾對象的后邊,這種差異性是受語法特征左右的。就形容詞而言,當其用作定語時,導致標記手段差異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受被程度化的影響;二是受其結構復雜化所影響。
郭潔(2019)通過對比英漢心智特征形容詞的用法,以形容詞論元結構等為對象,對其在做謂語時相關句子結構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就形容詞而言,其本來屬于一元屬性的謂詞和功能語言“謂語”,在合并之后,形成外論元;其次,就功能語類“施用語”而言,在實施投射的過程中,還會導致事件論元的誕生,具有可選性,在其被引出之后,形容詞會發生變換,即為二元事件謂詞;最后,就標準控制結構而言,相關的就其類詞具有的論元結構等進行了具體解釋,但漢語具有一定的差異,即“其事件論元在句法實現上與英語有差異”。
此外,碩博論文也為此領域添磚加瓦。
沈家煊教授的弟子陳剛博士在對英漢形容詞研究基礎上,針對詞類理論完成了論文《漢英形容詞對比研究》,就這兩種語種在形容詞應用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具體的論述,根據其句法特征的差異,指出了其詞類屬性方面的差異。他以詞類系統為對象,把語言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將詞類系統當成內部成員,并指出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學者陳剛(2012)指出,英語具有很多獨立的形容詞、名詞、副詞等,但在名形之間,存有一定數量的柔性成員,我們可以將之看作兼類詞,即漢語詞類,其柔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就動詞而言,形容詞是名詞之次類,屬于動態名詞;就名詞而言,形容詞又是其次類,為不及物動詞類型。
馬彪教授的學生馮莉的博士論文《類型學視野中的漢英形容詞對比研究》,在實際研究基礎上,借助語言類型學方面的理論,針對跨境語言等,構建了專門的研究框架,就英漢形容詞之間的應用差異等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同時融合了多種研究方法,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首先,就兩者的基礎、范圍和方法等進行了比較,進而構建了以此為范圍的研究框架。其次,將研究的視角拓展到了多個語種,構建了多語種比較研究的詞庫,就英漢英漢形容詞進行了專門匯總,構建了相關的詞庫,借助形態類型學等方式,對英漢英語詞的差異進行了具體的比較分析。再次,以漢語形容詞為對象,將之和藏語、歐語和英語進行橫向比對,以英漢形容詞差異為對象,指出了兩者之間的差異和存在的共性。最后,以生成類型學為著眼點,針對英漢形容詞,從語言類型差異等層面指出了兩者差異,并指出對之產生影響的因素(馮莉,2014:3)。
二、翻譯角度的英漢形容詞對比研究
張其春(1986)在其遺作《英語形容詞的理解與翻譯》中說到:“形容詞原起修飾作用,是修飾名詞的,譯得準確,譯得生動,與名詞配合,相得益彰,足以收到較好的修飾效果。否則,詞不達意,晦澀難懂,連名詞的意思也黯然失色”。其對形容詞詞義的理解和形容詞在漢語中的表達進行了闡述。
王軍(2012)在英漢形容詞差異研究中,將著眼點置于兩者在詞序方面的差異,并指出其對翻譯產生的不利影響。此項研究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既能提升翻譯質量,也能有效規避中式英語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受翻譯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詞序問題要妥善處理,靈活應對。
周敏(2015)選取形容詞為研究對象,從英漢對比的角度闡述怎樣譯好形容詞,同時對其排序問題、翻譯的靈活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有效結合這方面因素,可以極大程度地提升翻譯的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對英漢對比中以形容詞為對象的研究處于逐年增長的趨勢,相比而言,語言學角度偏多。可惜的是,研究形容詞的三語研究止步于很少的一部分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1]Hengeveld,K.,.Rijkhoff & A.Siewierska.Parts-of-Speech Systems and Word Order[J].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4,40(3):527-570.
[2]Joos,M.(ed).Readings in Linguistics I:The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in America 1925—1956[C].New York: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1957.
[3]陳剛.漢英形容詞對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4]馮莉.類型學視野中的漢英形容詞對比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5]郭潔.英漢心智特征形容詞論元結構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370-380.
[6]姜祝青,陳曉明.英漢“名形式”制約性對比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5-9.
[7]羅思明,查如.英漢“NA表量構式”中形容詞制約的語料庫與類型學研究[J].外語研究,2014(3):31-37.
[8]彭國珍.英漢結果補語結構中補語形容詞的差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3):48-55.
[9]沈家煊.形容詞句法功能的標記模式[J].中國語文,1997(4):242-250.
[10]王軍.英漢定語形容詞詞序的差異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9):306.
[11]吳靜,石毓智.英漢形容詞的概念化差別對其有無標記用法的影響[J].外語研究,2005(4):14-19+80.
[12]吳朋.形容詞在旅游廣告中的英漢對比及翻譯[J].國際商務研究,2007(1):58-60.
[13]徐玲.英、漢形容詞作定語的標記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2):25-31.
[14]鄔忠.漢英有界形容詞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5]周敏.從英漢對比角度談形容詞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5(9):156-157.
[16]張其春.英語形容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語文,1986(1):18-22+5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