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崢
摘 要:人們常說:“弘揚傳統美德,繼承傳統文化。”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散文、詩歌、戲曲等內容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可作為弘揚關愛祖國、自律自強、尚禮守法、寬容豁達等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到學生心中,對他們的價值觀念進行洗禮。針對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問題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弘揚
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背景下,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形成了碰撞,淡化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同時,基于應試教育下,課堂教學多以灌輸為主,不重視引導學生體驗其中的人生意義、道德理想等。加之,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字句分析、全文翻譯上,阻礙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學生很少有對文化的自我感悟。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可用于培養學生勇于承擔責任意識,讓他們學習其中的人生態度,懂得誠實守信和真誠友善的處事做人道理,慢慢實現人格的健全。成長過程中,部分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等的影響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他們,可切實緩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從文化視野上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利于拓展學生對民俗、人文、地理等領域知識的學習,讓他們的見識有所增長,擁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佳作,閱讀文化精品,可讓他們從中掌握更多遣詞造句、人物刻畫等方法,具備一定讀寫能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要發揮好這一方面文化的積極促進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挖掘教材,認識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大腦”。語文教材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據。教材中,有古詩文、古代文學作品、現代文等不同類型課文,要從幾個方面入手對教育資源進行挖掘。首先,應深入挖掘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似的內容,用來讓學生認識愛國愛家精神,激勵他們樹立捍衛民族的意識,促使他們更加懂得承擔責任。其次,應深入挖掘蘊含積極人生態度的教育素材,用來培育學生道德修養,讓他們學會永不言敗,能夠將進取精神弘揚下去。最后,要考慮到我國是“禮儀之邦”,于日常教學中滲入挖掘有關誠實守信等美德教育素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規范學生行為,讓他們學會一些立身處世準則,懂得信守承諾。
在引導學生認識愛國愛家優秀傳統文化時,可深入體會《使至塞上》古詩中作者對以身許國守邊戰士愛國精神的贊美。課堂上,請學生回顧曾學過的愛國將士駐守邊關的動人詩句。這時,有的學生將聯想到“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的學生將聯想到“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當學生的愛國情懷被調動起來以后,引入《使至塞上》這首邊塞詩,再引導他們讀一讀、品一品“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一句內容。在對這一句內容進行講解時,可要求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在燕然”中典故的引用,再結合典故分析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通過深入挖掘“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一句內容,學生將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對守邊將士愛國精神的贊美。整個教學過程,將加深學生對古詩中愛國精神的認識,點燃他們心中想要捍衛祖國的情懷。
(二)課堂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要想扭轉優秀傳統文化被吞噬的局面,更好地向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他們的文化學習興趣,應把握好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中,應注意采取故設懸念、趣味導讀、課前演講等多種教學方式。同時,巧妙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趣味呈現經典文化,以吸引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喚醒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期間,要遵循深入淺出原則,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珍貴文化遺產等進行解讀,了解其精神與內涵。同時,可適當穿插一些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小故事,用故事來弘揚文化。課堂上,還要堅持與時俱進原則,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模式開展教學,再鼓勵學生用QQ群等分享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成果,進而達到文化滲透的目的。
舉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桃花源記》一課教學時,可先為學生介紹文本寫作背景,帶領他們感知課文,疏通文意。當他們初步理解了文本內容以后,開展自主探究式教學,為學生設計幾個問題:作者描寫桃花林自然景物有何作用?作者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有何用意?假如你來到桃花源你會有何感想?設計完問題以后,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這幾個問題。其中,在第一個問題探究中,學生將了解到景物描寫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鋪墊。在第二個問題探究中,學生將透過作者所描寫的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社會弄清文本所寄托的反對剝削壓迫愿望,明白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人生態度。在第三個問題分析中,學生將主動弘揚作者的積極進取人生態度,向往美好生活。在這里,通過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巧妙地向學生滲透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課外延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課內、課外如同課堂教學雙翼,只有雙翼并舉,才能自由飛翔。”因而,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要把握好課外延伸環節,讓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課外引導中,可向學生推薦《水滸傳》《紅樓夢》等經典佳作,豐富他們對文化魅力的感受。同時,要多為學生推薦一些《百家講壇》等文化類節目,使他們從中積累更多優秀傳統文化,了解更多寶貴的文化資源。另外,要利用好課外時間,組織豐富且趣味十足的傳統文化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活動,于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鼓勵他們主動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文化,讓他們更加懂得學習古人智慧。其中,對于比賽活動的組織,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書法比賽、賽詩會、成語接龍等比賽項目,讓他們慢慢形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木蘭詩》一課教學時,為讓學生學習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勞動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中,可為學生布置一個課外任務,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結合木蘭替父從軍故事主題編一段舞臺情景劇,分配好情景劇中木蘭、木蘭父親、木蘭弟弟、將軍等人物角色的扮演,再在豐富人物形象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演繹木蘭隱瞞身份等故事情節。課上,給學生搭建一個表演舞臺,讓他們以表演形式將課文中所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詮釋出來。木蘭故事時間久遠,這種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方法可令學生對木蘭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更強的感受。情景劇表演中,學生也將通過人物扮演主動學習他們身上的愛國觀。
(四)利用環境,熏陶優秀傳統文化
環境,對學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日常教學中,要利用好班級環境向學生熏陶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環境布置上,設計一個“詩詞角”,用于展示經典的古詩詞佳作。同時,組織學生用自己所了解的優秀傳統文化精心設計班級文化墻,將名篇佳作張貼到文化墻上。基于這樣一個課堂環境,學生將從中積累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課前,可利用廣播等為學生播放古詩文朗誦,用音頻熏陶他們。另外,可考慮到學生興趣愛好的不同,于日常教學中引導他們組成圍棋興趣小組、國畫興趣小組、書法興趣小組等,鼓勵他們結合課上所學內容于小組內開展更多活動。活動中,班級里將形成良好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學生將在文化熏陶下實現人格的完善。
比如,在《鄧稼先》一課教學時,可先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利用網絡資源共同布置一個文化角,體現鄧稼先艱苦奮斗、老實純樸、意志堅強、甘于奉獻等品質。文化角布置中,有的學生將在文化角展示欄呈現鄧稼先關于核武器、原子武器等的研發成果;有的學生將精心整理出鄧稼先所獲得的榮譽;有的學生將展示自己搜集的當眾撕碎侵略者旗子、許身國威壯河山等人物軼事。當學生在班級文化角熏陶下積累了一些優秀傳統文化以后,可再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為他們介紹課文背景。接著,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表現了鄧稼先什么精神,體會作者用平實語言表達對鄧稼先的贊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對鄧稼先產生崇敬之情,能夠主動學習他身上的良好品質,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五)觀察生活,品味優秀傳統文化
人們常說:“縱有金山銀山,難買文化遺產。”課堂教學中,為讓學生深入品味優秀傳統文化,要引導他們用心觀察日常生活,感悟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針對此,要抓住每一個課堂教育時機,啟發學生用心觀察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習俗,以加深對傳統節日習俗的品味。同時,要以教材為依據,延伸出傳統歷法等生活觀察活動,感悟古人智慧,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另外,在日常教學中,要啟發學生觀察生活周邊傳統工藝,體會傳統工藝觀賞價值,積極弘揚工藝。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是值得學生品味和發揚的。因而,要用心營造一個品味生活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接受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蘊藏著優秀傳統文化,在《燈籠》一課教學時,可結合燈籠是節日喜慶的象征,請學生用心感悟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元宵節觀燈會習俗。這時,有的學生將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說道:“燈籠有光明、添丁含義,觀燈會上婦女要在燈下游走。”還有的學生將說道:“元宵燈會上,人們會在燈下載歌載舞。”當學生對燈籠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引導他們整體感知課文,分析文中是怎樣描寫燈籠的?讀一讀、說一說燈籠的意義。在這里,引導學生品味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元宵節習俗,豐富了他們對傳統節日中燈籠文化的了解,為后續課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順利過渡到了吳伯簫的燈籠記憶學習中,實現了文化的弘揚。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日常教學中,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同時,在課堂上,積極滲透積極進取人生態度等精神,且利用好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用環境熏陶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提升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品位,提高傳統文化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文萍.淺析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9(13).
[2]許海燕.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5):6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