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侯英杰
摘 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中觀層面回答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從而能夠起到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教學;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一、班級制度文化
班級制度文化是指班級內的成員在實現班級管理目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班級制度為班集體成員提供了行為框架,使大家在這個框架內有序地生活和學習,與其他人和諧共處,從而讓班級卓有成效地運轉。它包括班級崗位責任制,班級運轉機制和行為規范的常規制度等。在班級管理中,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應該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又合理有序的班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有機結合。它以發展人的主體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為根本歸宿。制度文化是培育優良班風學風的前提,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良好人格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應遵循全員參與、有引領性、循序漸進等原則。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一定是在班級全體成員協商和監督下開展,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充分調動班級成員參與到制度文化的構建中。同時,制度應充滿人性化,班主任和班干部在執行制度時要把握好尺度,使學生有寬松的心理狀態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核心素養與班級制度文化的關系
核心素養是制定班級制度,建設班級制度文化的指導,而班級具體制度是核心素養落地的載體。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指導,后者為前者提供實踐途徑。班級制度的制定要時時考慮是否符合核心素養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每一個班級內落實核心素養,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策略
在班主任工作的實踐中,經過長期的探索、學習和創新,我們初步形成了一套以貢獻為基礎,以小組為單位,班級全員參與管理的崗位責任制。
在學期初,全班劃分小組,小組的每個人分包一個崗位,每個崗位設有特定的分值,以小組為單位每天積分,一周匯總積分,作為下周排座位的依據。
把以下崗位制成表格,班主任提前解釋崗位職責,說明崗位意義,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班級崗位設置如下(沒有注明的為每天每個崗位1分):領讀領誓記分員、圖書管理員、燈光師、前門(開、關)、后門(開、關)、夜自習管理者、宣傳委員(包括板報等,每次5分)、講臺保潔員、信息傳遞員、窗臺保潔員、每日寄語更新者、考勤記分員、光明使(拉窗簾)、衛生記分員、勞動工具歸置者、班班通管理員、積分匯總員(3分)、貢獻記錄者、跑操領口號者、教室外走廊打掃人、午自習管理者、空調遙控器管理員、黃馬褂管理員(跑操背心)、文藝委員(班級、校級大型文藝活動,班會)、晨檢員、下午第四節自習管理員、課表張貼員、安全教育平臺管理員(10分,每課)、財務工作者(管理班費收支,每次,5分)、班會記錄員、遲到收割者、午自習管理員、正能量早讀激勵者、書架保潔員、領讀領誓者(3分)、課堂發言記錄者(3分)、尊師者(2分)、作業積分匯總者、自習課違紀匯總、手機管理員(每周)、校服管理員、眼保健操管理、食品監督員。
其中,班級衛生仍由各個小組輪流打掃;在運行過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聽取學生符合實際情況的合理化建議,及時微調崗位設置和分值;臨時性的班級事務,班主任可適當給予加分。
核心素養中提到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強調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我們在班門上懸掛的“每日寄語”就很好地體現了人文底蘊和人文精神。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側重能處理好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班級如同一個微型的社會,每個人的崗位就是自己的工作,要想做好就必須與其他人產生聯系,這就要求每一個成員都要學會處理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全員崗位制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理性思維要求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其中計分類的崗位如:貢獻記錄者、作業積分匯總者、課堂發言記錄者等均需要學生能夠做到加分有理,扣分有據,學會實事求是,尊重事實。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是指能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崗位鍛煉自身能力的同時也發掘了自身的潛力,從而有助于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全員崗位責任制的推行極大激發了班級成員參與班級事務的積極性,體現并充分發揮了班級成員的主人翁地位,激發喚醒了班級成員的責任感,使班級秩序井然,管理效果良好。學生在這樣的班級中生活和學習,收獲的不僅是成績,更多的是素養的提升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中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