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柱 彭亞萍 朱柳娟

摘 ?要:圍繞教學的本質和時代的要求,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在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教學中的結合點。整合課程教學目標及課程思政目標,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思政教育點,并設計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與方法,用于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在近兩年的課程實踐中,實現了“育人”“立德”的目標。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158-03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was explored actively. Dur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we integrat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resources, combined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ints, and design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so as to trai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alents. Based on course ideology, the aim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Building Morality" were achieved in the past two years.
Keywords: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course ideology; design of the teaching scheme
一、時代發展需要
英國教育學家懷特海曾提到:“教育是人類靈魂的訓練。”[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為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這一要求,實踐大學在教育中所肩負的神圣使命,高校需要在宏觀上整體把握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擴大輻射范圍,并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體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動轉變思路,開啟“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因此,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顯得尤為重要、迫切[2][3]。
《建筑結構抗震》[4]課程將大學期間所學的高等數學、力學、專業基礎課等知識高度融合,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課程,又囊括關乎社會文明進步、人類安居樂業的重要知識。該課程非常適合開展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學改革,可將專業知識為依托,挖掘“思政教育點”,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學習大國工匠精神,心懷家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讓教師從一名授課老師轉變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二、課程簡況
(一)課程的基本情況
地震災害作為群災之首,在地震災害中,建筑結構的破壞是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是減輕地震災害的主要手段。結構抗震設計是為了提高工程結構的抗震能力而進行的專項結構設計。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相關課程的學習,可了解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不同結構形式建筑物的主要抗震措施。進而使土木工程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抗震防災意識,這對于提高我國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很有必要。因此,《建筑結構抗震》課程自開設以來,一直是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主干專業課程,國內外大部分高校也都將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并十分重視該課程的建設。
該課程作為一門工程類課程,其綜合性強,涉及知識面廣。其先修課程是結構力學、土力學、房屋建筑學、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等,課程內容與現行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以及其他結構設計規范密切相關,涵蓋建筑抗震設計工作中應用最多、最廣的專業知識。
其教學目標是: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場地、地基與基礎抗震概念;掌握地震反應分析思路及地震效應計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抗震概念設計原則。2. 掌握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及鋼結構等結構體系的地震作用計算和抗震設計基本知識,并能進行基本結構體系、構件、截面的抗震設計。理解隔震減震的技術原理和實現途徑。3.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專業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有綜合運用土木工程和相關背景知識分析、判斷和評價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能力,包括其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土木工程師應承擔的責任。
(二)課程思政前期基礎
1. 課程教學基礎
隨著時代發展,工程防災減災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程不斷涌現,減隔震技術及振動控制技術大量應用,推動了工程抗震理論的發展,然而建筑結構抗震相關教材中還未能及時反映最前沿工程應用成果。筆者多年來一直專注抗震減震技術科學研究,并參與抗震減震工程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編制了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及各種類型視頻文件,將實際建筑震害的展示、觀察、思考和總結貫穿到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既生動形象,又客觀地向學生展示了結構抗震研究的基本途徑。前期課程實踐表明,圖文并茂的教學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已通過住建部的專業論證。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開展適應時代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筑結構抗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將隨之進行改革。
2. 學生內在需求
我校土木工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學生有來自云南、四川、新疆等近年來發生過強震的地區。他們對地震災害有深刻的認識,他們也迫切希望掌握能夠提高工程抗震能力的知識和方法。2019年6月17日22:55,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在地震發生后都積極關注震災情況,并從已掌握的知識體系出發,與老師、同學探討房屋破壞原因。從其朋友圈、微信群發布的內容看出,他們對地震下結構安全的關注也已具有一定的專業水準。
三、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一)課程思政教學要點及目標
1. 課程思政教學要點
(1)通過學習建筑結構抗震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最
新的復雜工程地震安全實施案例,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工程道德意識和大國自信意識,樹立為國家、社會發展做貢獻的理想、信念和信心。
(2)讓學生理解“合理設計、正確施工”就是最低要求,增強底線意識,確保工程設施安全。
(3)通過學習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結構類型的抗震設計方法,引導學生愛國愛家、領略祖國壯美河山、增強民族自豪感。
2.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設計預期具體目標是通過課程建設,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完善課程的“思政教育”教學指南;因材施教,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和慕課的操作,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鍛煉其綜合能力;依據新的教學設計方案,編寫新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其總目標是堅持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為教育的靈魂,把正確價值引領、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為社會主義大學課堂的鮮亮底色,真正做到各類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始終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將兩者融合,可以更好得實現培養一批具有扎實專業功底,又具備強烈國家意識、廣闊國際視野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需緊密契合思政教育的目標,具體實現思路詳見表1。
四、結束語
工程抗震是一門集綜合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重點,強調規范的底線作用,切入點切忌生硬,需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思考和體驗。教育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事件,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中,尚需我們積極探索,這也是教師的使命。
在2018年和2019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學生從僅關注“考試點”發展到了關注“我們應該為抗震做什么”的更高情懷和“我要立志做優秀的工程抗震工程師”的更高目標。
參考文獻:
[1]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注.文匯出版社,2012.
[2]彭亞萍,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02):128-129+132.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總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4]李國強,等.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第四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