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云飛
摘 ?要:在思政教育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效契合,有其客觀的邏輯基礎和歷史必然。歷史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涵養傳統核心價值觀方面曾發揮過重要作用。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傳統核心價值觀受到了人們的質疑與反思。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然具有重要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其不同類型加以區別對待,以更好地發揮其涵養功能。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161-03
Abstrac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its objective logical basis and historical necessity. Historicall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erving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have been questioned and reflected by peopl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ist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It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its different types to better play its conservation function.
Keywords: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其中既包含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含完全相符的成份,也包含有與之不完全相符、需要加以創新和轉化的成份,同時還包含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承的成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對傳統文化不加區分地進行概括性繼承,則難以充分有效地發揮它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作用。從文化涵養價值觀的邏輯基礎入手,梳理傳統文化涵養社會價值觀的歷史脈絡,并探討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對于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基礎
首先,前者能夠涵養后者的邏輯基礎在于兩者在概念上的內在聯系。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價值觀則是指人們對于經濟、政治、道德、金錢等所持有的總的看法。[2]從兩者概念的外延來看,文化所包含的范圍要大于價值觀。文化既包括有思想觀念的內容,精神財富的部分,又包括有非思想觀念的內容,即物質財富的部分。而價值觀所指的思維或價值取向也是屬于精神的范疇。因此,兩者之間是從屬關系,價值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兩者概念的內涵來看,文化的內涵比價值觀要豐富得多。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與價值觀中的思想觀念有相似或重合的部分。價值觀屬于思想觀念的一種,側重于不同價值目標之間的比較與選擇。但不管是思想觀念還是價值觀,都是為人們的行為和價值判斷提供一種準則或指引,兩者相互影響,又相互滲透。
其次,前者能夠涵養后者的邏輯基礎還在于核心價值觀本身所具有歷史傳承性。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個社會中占據主流和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念。每個時期的核心價值觀都是在其傳統思想觀念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3]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形成,也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積極因素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積淀,直到今天依然在培育民族精神、協調人際關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邏輯基礎,在高校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另一方面,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出嶄新的風采。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價值觀的歷史脈絡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割斷歷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共包含有12個詞語,其各自的內涵已非常明確。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它所蘊含的傳統核心價值觀在理論界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統一的概括,需要從傳統社會價值觀發展的歷史脈絡中進行探尋。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時期,也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初期。這個時期的文化剛剛脫胎于原始社會,尊崇鬼神的思想比較明顯。《禮記·表記》中記載:“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這三代雖然都敬鬼神,但是到了西周時期這種思想發生了一些改變,漸漸地向重視“民眾”的思想轉變。周公姬旦通過制訂禮樂制度,一方面來祭祀鬼神,另一方面來教化民眾,其基本的指導思想便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是夏商以來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變。
夏商周三代思想文化還受到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其政治制度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宗法制度,它的特點是熵長子繼承制。在這種體制之下,土地分封與家庭等級制度緊密結合。家庭的身份地位與其在國家中的政治地位是嚴格對應的。“國”是“家”的放大,“家”是“國”的基礎。這種“家”“國”相對應的政治體制對于我國的文化思想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也由此開始萌芽。
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導致了社會秩序的嚴重混亂。諸侯割據,紛爭四起。為恢復穩定的統治秩序和政治局面,重建人們的價值觀念,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孔子倡導“仁愛”。老子主張“尊道貴德”,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等等。這些學說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思想文化的寶庫,為重構社會核心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秦漢時期,隨著國家政治局面的統一和穩定,統治者也需要構建起一套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主流核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構建也經歷了一個由“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演變過程。秦國主要是依靠法家思想統一天下,因此,其社會核心價值觀也是偏重于法家,主張“凡事皆有法式”。這種思想雖然對于社會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有積極作用,但是法家“貴法不貴德”,缺乏“仁愛”思想涵養的“嚴刑峻罰”使秦國很快滅亡。漢朝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在統治思想上對民生和民情有所體恤。主要反映在統治者尊崇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養生息,使國力得到恢復和發展。至漢武帝時,西漢已進入全盛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制度,漢武帝迫切需要有一種理論體系與之相適應,而經過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家學說又滿足了這種統治者的現實需求。于是,儒家思想便上升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即“五常之道”)也逐漸被人們所熟悉和認可,并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王澤應教授認為,“三綱六紀”等觀念的確立,標志著封建時代核心價值觀的正式確立。[4]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民族沖突和整合,社會動蕩不安,佛學和玄學興起,儒家思想受到嚴重沖擊。隋唐時期,社會包容性比較強,儒、釋、道三家并立,社會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至宋元時期,以恢復和發展儒家核心價值觀為目標的理學思想興起,將儒家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在統治者的大力推廣和民眾的長期生活實踐中,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從社會價值觀的演變歷程來看,它總是與該時期所特定的政治、經濟制度相適應,與該時期所特定的思想文化觀念相吻合。這種結果既是統治者或思想家大力倡導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的一種回應。在客觀效果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定促進了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得以形成,同時也維護了社會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三、近代中華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沖擊及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演變
中華傳統文化及其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對于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尊嚴等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傳統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觀念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
在思想文化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是1919年發起的“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斗爭的矛頭直指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的陳腐和落后觀念。其中重點又是長期以來存在于民眾中的封建君主專制思想。傳統的儒家思想由于已經被封建統治者異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因此也受到了猛烈的批判。比如,北洋軍閥時期,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就曾大力推行尊孔復古的教育,將儒家學說的君權神授理論做為維護其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因此,這種思想與辛亥革命后深入人心的民主觀念格格不入。“三綱”也成為新文化運動中被批判的主要對象。[5]
新文化運動中,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思想和重視自然科學的觀念得到了廣泛傳播,成為推動中國思想界變革的重要因素。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應孕而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人們的思想文化建設也逐漸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局面。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外來先進文化得以吸收和轉化,中國文化呈現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良好氣象。在中共七大開幕式上,毛澤東還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就是要“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這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歷屆領導人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探索思想文化建設的規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領域陸續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從培育“四有”公民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再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界對于我國思想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黨在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三個倡導”,是對我國現階段核心價值觀做出的最新概括。
四、思政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
從傳統文化涵養社會價值觀的歷史脈絡及演變歷程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特定時期的核心價值觀與其所處時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是相對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歷史條件和時代局限等原因,其內在含義也會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和演進,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對其具體內容進行鑒別、轉化和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根據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關系,可以將傳統文化分為三類:
一是蘊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來源,并且過去與現在的含義差別不大,可以直接對其進行繼承和吸收。比如:“和諧”、“愛國”、“誠信”、“友愛”等觀念。就“誠信”而言,現在它指的是誠實守信、言而有信的意思。在古代,“誠”字最早見于《左傳》:“明允篤誠”,也就是誠實的意思。“信”是“五常”的重要內容,指的也是信守誠諾。由此可見,在不同時代“誠信”的含義基本相同。這種價值理念歷經各朝各代千百年來的倡導與踐行,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不僅其含義早已為人們所熟悉,而且又符合當代社會的客觀需求。因此,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時,可以將其直接繼承下來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二是蘊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來源,但是過去與現在的含義差別較大,需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比如:“自由”、“平等”、“法治”等觀念。就“法治”而言,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韓非子以主張“以法治國”而聞名,但他所說的“法治”思想是在維護封建君主制度前提下的“法治”,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并不是一個概念。我們所提倡的“法治”是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前提下的法治,與封建制度下的法治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對于這類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吸收其中有益的成份,并結合當今社會的現實狀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是在傳統和當今社會的價值理念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并沒有明確表述的。比如,傳統文化中關于“孝”的觀念。它不僅是傳統價值觀“五常”思想的來源之一,而且在現代人的價值理念中也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做為一種傳統美德早深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對于這種價值觀我們絕對不能忽略其存在的價值。正如肖貴清教授所說,“價值觀的培育,無論如何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和現實生活,更不能出現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6]在當代弘揚這種價值觀念,有利于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培育良好家風,改良社會風氣,因此,對于這類思想我們可以將其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補充加以傳承和弘揚。
五、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所蘊含的傳統價值觀在基本內涵、主要內容、層次結構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所差異,在提高公民道德修養、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凝聚價值共識方面也各有優劣。探尋兩者契合的有效路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與長處,使之共同服務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將為共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實現中國夢想提供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62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4]王澤應.核心價值與民族魂魄——從中國傳統價值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6):8-16.
[5]陳衛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3-20.
[6]肖貴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