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連英


摘 ?要:中考試題很多都是從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演變而來的,因此,教師在例題、習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改編變得很有必要。下面,筆者將從改編例題、習題的背景;改編例、習題的數字;交換例、習題的條件和結論;變換例、習題的圖形等角度出發,淺談初中數學教材中的例習題的改編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例習題;改編策略
初中數學教材是教師授課的依據,也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更是中考命題極為重要的載體,中考試題很多都是從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演變而來的,因此,教師在例題、習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改編變得很有必要。
綜觀以往的教學實踐,就例習題的改編策略方面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
一、改編例題、習題的背景
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放置對數學知識的運用,選擇學生熟悉的情景和事物為背景,讓數學教學走進實際生活。這樣學生就能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思考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使數學課程更具現實性。比如:
例1:【原題】(人教版七上第23頁例5)計算(-20)+(+3)-(-5)-(+7)。
這是一道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對有理數加減法法則的掌握程度.可是因為缺乏現實背景而感覺刻板,讓學生沒有興趣解答。
【改編】張三坐電梯下降20樓后又上升3樓又下降-5樓最后下降7樓,問:張三現在的位置?
改編后為原本枯燥的習題添加了“上下樓梯”的生活背景,將問題溶入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這樣能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又能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
二、改編例、習題的數字
變數字是最易于操作的策略,但通過這簡單的變化,可以讓學生強化對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例2:【原題】(人教版八上第8頁第6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為6cm,周長為20cm,求其他兩邊的長。
【改編】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為4cm,周長為20cm,求其他兩邊的長。
原題有兩個答案,而改編后要考慮“三角形的兩邊之和是否大于第三邊”的情況,從而排除一種情況,原題經過改編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以及在等腰三角形中時時要注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三、交換例、習題的條件和結論
改編1是變換問題的圖象,點P可向外凸,也可向內凹,需要作平行線為輔助線;改編2是讓學生知道了兩條平行線之間有一個點時需要作輔助線,那兩個點、三個點甚至n個點時,都可以通過作平行線為輔助線來尋找這些角之間的數量關系,從而真正體會到此類題中輔助線的作法,使學生感知在此類題型中平行線可以有效地將幾個無關的角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編擬變式題的方法很多,但變式不是目的,通過變式引起思考才是目的。通過恰當有效的變式改編可以讓學生在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有利于學生把知識學活、學通、學透。
參考文獻:
[1]劉黎銘.基于"教材例題"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7(5).
[2]鄧林樹.例談課本原題改編的幾種策略[J].求知導刊,2017,000(031):111-111.
★ 本文系福建省龍巖市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教材例習題處理與開發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H20180008)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