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飛
摘 要: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會接觸較多優美的古詩詞,古詩詞中的審美價值比較高,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文字積累得到豐富,也能使其在學習時感受到古詩詞中蘊含的審美特性,形成文化自豪感。而教師在教學中需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感受在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美、語言美、思想美以及情感美,實現對學生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文化自豪感
古詩詞意境悠遠、語言優美,并且情感比較豐富,同時蘊含比較高尚的思想內涵,是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其審美教育實施的重要渠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審美教育的滲透,促進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1]。
一、吟誦中進行審美教育
就小學語文學習的古詩詞內容來講,在節奏與韻律上都具有音樂的特點,在語言上也比較精煉。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吟誦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理解其中內涵的同時,認識到古詩詞中蘊含的語言美。讓學生在吟誦時,能夠感受古詩詞中的押韻、平仄變化、節奏等,感受其中蘊含的音樂美[2]。同時能夠對古詩詞中精美、凝練、優美的用詞進行品讀,如在《山行》的“停車坐愛楓林晚”中“晚”的用詞比較精妙,在含義上有很多層,在前兩句已經表明了時間是白天,但是由于景色太美,使人流連忘返,一直到了晚上還不愿離去。同時教師可以對“紅于”等詞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其中表達的情感色彩。不同詩人的詩詞,在語言上通常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如王維的詩詞比較清雅,白居易的詩詞比較通俗,在吟誦時能感受到不同美感。
二、意境中進行審美教育
古詩詞中比較注重對意境的塑造,在描寫時,通常會通過具體景象將意境營造出來,進而呈現出比較唯美的畫面。意境實際上是情境和意象的結合,實現了情感和景物之間的深度融合,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教師可以運用啟發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意境美。例如《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詩人眼中,遠處是皚皚白雪,但是在眼前的江邊,卻有來來往往的船只,遠處看是白色,但是近處看卻是綠色的柳樹、藍色的天空,通過詩人的描述,學生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啟發,感受古詩詞中的意境,實現有效審美教育[3]。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為學生講授這部分知識,讓學生通過視覺、想象、聽覺等多種形式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美。這種配有圖畫的形式,能夠使學生對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產生更深刻的感知。
三、感悟中進行審美教育
古詩詞通過情感表達,使其整體內容更富有生命力。多數古詩詞中都蘊含著豐富且濃厚的情感,其中包含愛國、思鄉、贊美自然、感恩等,這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美、語言美之外,也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古詩詞中蘊含的真切感受,使學生在情感方面受到有效熏陶。如《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即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展示了為報效祖國,不畏沙場艱險的情感。《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熱愛之情。《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表達了濃烈的思鄉之情。對古詩詞中情感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促進審美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拓展中進行審美教育
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不免會出現難以理解的問題。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教師需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拓展學習內容,對其創作背景、內涵相關資料進行查找,在此過程中,能夠使學生自主搜集相關學習信息,也能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拓展學生認知層面,進而為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當中描寫的內容創造良好條件,促進學生整體審美水平的提升。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其中的“渭城”“浥輕塵”“客舍”學生可能從未聽說過,因此在學習時難度也會比較大,因此在正式學習這一古詩詞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對不懂的詞句進行查找,在查找時,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相應審美,進而實現審美教育。
總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為了使審美教育得以實現,教師需對古詩詞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將古詩詞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使學生審美得到培養,促進學生意境審美能力、語言審美能力、情感審美能力等獲得綜合提升,并且形成文化自豪感,在今后學習中更好地對傳統優秀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蘇志恒.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75.
[2]吳王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與審美教育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9):108.
[3]張立清.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路徑[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9(2):32-33.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農村小學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發與教育實踐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090)。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