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化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文言文是中華經典文化傳承的載體,是當代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銜接小學和高中的初中階段,文言文的教與學更是承載了這樣的重任。探討了兩種不同的文言文教學模式,以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更深入理解古文智慧,形成必備品格。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文言文;教學模式
文言文是古代書面語言的表達形式,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大多數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是很有影響的。因此學習文言文有深遠的意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還能培養其審美的能力及優良的品德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傳統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文”“言”教學偏向一隅
一直以來,傳統文言文教學的固有模式為:“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這種模式可以將文言知識講透徹,但往往也會出現教師口若懸河、學生神游天際的情況。真正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應該是“文言并重”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言作品進行深入的品味鑒賞。
2.內容艱澀難懂,學生文言知識薄弱
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用語,距今年代久遠,人們的表達方式、文化背景、思維習慣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造成理解的偏差。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特有的文字樣式、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都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如在時代的演變中發生意思改變的實詞含義:《富貴不能淫》中“得志,與民由之”的“由”,在這里解釋為“遵循”;文言文中特有的各種文言現象——通假字、詞類活用、倒裝句式等。再往細節上看,“之”有一個釋義為“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這種解釋讓學生處在云霧之端,完全不能理解。為了掃清這些文言知識障礙,文言文課堂儼然成了語法課,學生僅憑機械記憶和背誦,無法將這些知識及時消化和相融合。
3.考試題型模式化,學習興趣漸漸喪失
縱觀近幾年的浙江省中考語文試卷,文言文的分數值穩定在14分或15分,題型也沒有太大變化,一般包括:①文言文詞語理解;②句子停頓劃分;③句子翻譯;④文章內容理解。導致學生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也往往會忽略文言文的“文化”功能,更在乎其詞句翻譯,答題技巧,用以應付考試。不難想象,這樣的文言文學習已沒有任何趣味可言,更談不上發揮文言文經典文化傳承的功能。
二、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
1.“四讀法”文言文教學模式
“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師更可以借助“讀”來教學。讀透一篇文言文,一般分四個步驟,即“四讀法”。即①預讀——讀順字音:課前預學,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文學常識,大聲朗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②再讀——讀通句意:課堂誦讀,學生理解大概詞義、句意;③三讀——讀懂文意:自由朗讀,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④四讀——讀透含義:文字背后的意義往往最能打動人,是文化經典價值所在。
2.“線索切入法”文言文教學模式
優秀的小說家寫作,需要設定線索串起整個故事,這樣人物之間、情節之間才會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讓讀者讀起來津津有味、回味無窮。課堂也是一樣,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可以圍繞一個主問題展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這一“主問題”就稱為“線索”?!熬€索切入法”正是一種基于一定思維規則的課堂教學活動組織方式。即在學生知識發展和思維發展的基礎上,把課堂或者教學內容當作一個系統完整的知識整體。選擇一個教學內容的核心“點”切入,在“點”的基礎上開展循序漸進的“串聯探索”活動。通過思考討論,一步步探索與解決問題,并進行歸納形成“知識面”,最后在此知識面的基礎上拓展提升。
文言文“線索切入法”教學,大部分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都由“線索”貫穿著,內容緊湊,活動充分,探究深入。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與古人進行思維溝通的橋梁,在這一橋梁之上,學生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理解文章內涵,感悟傳統經典文化。
三、小結
文言文教學需要站在新視角、新課程的角度進行改革創新,教師既要指導學習掌握文言文系統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以虛襯實、虛實相生的妙處,培養學生學習語言形式的能力和運用言語的能力,從而掌握閱讀文言文的要領和方法。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加深對文言文語言語意的理解和體會,進而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切實感受文言文的文化魅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楊玲(1987.10—),女,漢族,籍貫:浙江杭州,碩士研究生,中學語文教師,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