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華
摘 要: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立足課后習題,挖掘課后習題的價值,明確語文要素分布的梯度性、實施的整體性、落實的過程性。教學目標明確,確定字詞教學的重難點、語言訓練點、思維培植點,讓課堂教學有方向。改變課堂學習的結構,精準施策:先行學習,充分展開猜字認字;搭建支架,強化言語運用實踐;扶放有度,培養朗讀能力;合作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課堂教學有增量。
關鍵詞:低年級;課后習題;語文要素;實踐研究
一、厘清現狀:課堂教學之窘境
目前,隨著新老師的涌入,走進低年級的語文課堂進行聽課,發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課時劃分不合理,頭重腳輕
有的年輕老師第一課時識字加閱讀教學,第二課時集中指導寫字,效率不高。
2.目標不清晰,重點不突出
低年級識字寫字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個別老師把課上成了故事情節會,生字詞語教學走過場。一節課要達成哪些核心目標,又該落實哪些語文要素,模模糊糊。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都為師生編撰了“單元導讀”頁面。單元導讀是這個單元的“首要”任務,提領全局。這個單元要教什么?達到什么效果?實現什么目標?借助單元導讀,一目了然。可是,一、二年級的課文當中沒有這些單元導語,細讀課文后面的習題,不難發現這正是提示落實語文要素的線索。統編教材中,課后習題的設計往往用詞簡練直白,特別是一年級,常常只有一句話或幾個短語,可是其內涵卻很豐富。有時練習看似獨立,卻緊密關聯前后;有時形式看似重復,卻循序漸進很有層次;有時,課后練習恰恰凸顯了閱讀教學的重難點。
下面,筆者以參與的校本教研課《咕咚》兩課時教學為例,就如何從整體入手,正確研讀教材,挖掘課后習題的價值,明確語文要素,明晰語言訓練點,使語文要素在兩課時中落實,再回歸到整體,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明確目標:課堂教學有方向
統編教材的知識目標分層落實,同一知識體系的內容往往分層次安排在不同篇目、不同單元中。我們解讀教材時,要關注一個學段乃至整個小學階段的整體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關注語文要素的前后聯系,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確定兩課時該學習什么之前,還得明確語文要素的分布、實施、落實和延展性。
1.語文要素分布的梯度性
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學校的語文教育須依附一個完善的語文訓練體系,因此,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編排必定呈螺旋遞進的態勢。
以一年級語文要素朗讀課文目標的發展為例,一年級上冊讀正確、讀流利;讀好句子間的停頓;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年級下冊讀出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的語氣;讀好長句子;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演一演。學習閱讀的要求也在遞進,一年級上冊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借助圖畫閱讀課文;一年級下冊根據課文信息做簡單推斷,借助圖畫閱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語的意思。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課是繼一年級上冊《小蝸牛》這篇課文閱讀后,又一次出現的沒有全文注音的連環畫課文的閱讀。教學中要鞏固、運用第八單元的學習方法繼續開展猜字識字,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除借助圖畫閱讀課文,還要繼續訓練根據信息做簡單推斷這項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方面的要求比一上更高了。
2.語文要素實施的整體性
統編教材一個單元內的數篇課文在共同的主題下,基本圍繞同一個語文要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訓練。一個單元要素的編排不一定會在這個單元的每一篇課文中明顯提及,但在備課時,我們就需建立單元整組意識,貫穿整個單元、整冊課文的教學,并且逐步推進。
比如長句子的朗讀,努力做到前聯后延、整組綜合,既要整體設計,又要任務分解。
3.語文要素落實的過程性
雖然教材是用一道道課后題呈現語文要素的,但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僅視它們為一道簡單的問答題,而要關照全文,將學習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進行實施,這樣才能將語文要素真實落地。
如《咕咚》兩課時的教學安排就要抓住課后的問題“找出課文中不認識的字,猜猜它們的讀音”和“動物們為什么跟著兔子一起跑,野牛是怎么做的”來轉化成教學目標,并通過多種語言實踐活動,最終落實語文要素。
4.語文要素的延展性
有的訓練點是跨年級長線發展的,比如復述,也有的訓練點只在某個學期出現,比如一年級下冊的四個語文要素,都屬于短線發展:(1)朗讀:讀好長句子,讀好對話。(2)詞句: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3)內容理解:找出課文的信息,根據信息作簡單推斷。(4)標點: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的不同語氣。
5.語文要素的分解落實
綜上考慮,《咕咚》兩課時的教學內容,要落實的語文要素和核心教學目標都清晰了。
(1)解讀課后習題,確定字詞教學點
第一課時:通過圖畫、形聲字特點、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認字,認識“咕、咚、攔、嚇、鹿、象、羊”7個生字。正確書寫“嚇、怕”兩個字。
第二課時:繼續認識“野、攔”等生字,理解“攔住、大伙”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書寫“象、羊”等5個生字。
(2)解讀課后習題,確定語言訓練點
第一課時: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讀出感嘆號的語氣。
第二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連環畫課文特點,讀懂故事內容,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3)解讀課后習題,確定思維培植點
任何思維都是從疑開始的。課后練習中的疑問習題,就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一個抓手。第一課時借助連環畫課文的特點,讀懂課文第1-4自然段的故事內容,能根據課文內容作簡單推斷,明白小動物們跟著兔子一起跑的原因。第二課時在學習課文第5-7自然段中,聯系生活實際,懂得遇到事情不能光憑聽到的就盲目跟從。
三、精準施策:課堂教學有增量
《咕咚》第一課時側重于鞏固、運用《小蝸牛》的學習方法開展識字,并運用形聲字特點,聯系上下文猜字、認字。到第二課時,又將這種識字方法進行了復習、延伸。在落實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訓練。
1.先行學習,充分展開猜字認字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以模塊分類形式進行的知識重組、資源整合,因此,有意義的識字教學與實踐,是以一個帶一組,以一組帶一類的識字方法。
如第一課時,猜“咕咚”的讀音,請學生說清自己用什么辦法猜出來。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形聲字的特點,能根據聲旁猜出讀音。再聯系生活實際來猜咕咚,播放咕咚的聲音,聽聲音猜兩個生字可能就是重物落入水中發出的“咕咚”。然后翻開生字卡片的拼音,一起拼讀驗證讀音。最后進行小結:采用多種方法來猜字,可以猜得更準確。
第二課時一開始,回應第一課時學到的猜字方法。出示詞卡:長頸鹿、蜈蚣。“誰能猜猜這兩個詞語的讀音?你們用什么方法猜出來的?”驗證讀音后小結:希望能把這些有用的猜字識字方法用起來,這樣會認識越來越多的字,閱讀更多有趣的故事。
筆者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回顧舊知,觀察圖片,將漢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在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猜想,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學生通過這兩課時的學習,知道猜字不是胡思亂想,獲得了愉快的學習情緒,更能提高識字效率。
2.搭建支架,強化言語運用實踐
積累語言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其中,說話訓練對積累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咕咚》第二課時,聚焦“攔”字教學誰來說一說:面對如此害怕的咕咚,野牛是怎么做的?誰來像野牛一樣做一做攔的動作?說話練習:你在什么時候也被人這樣攔住過或者看到別人被攔住?小朋友根據生活經驗深刻理解“攔”的意思。
3.扶放有度,培養朗讀課文的能力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一上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句子恰當的停頓。一下側重讀好長句子,讀出感嘆號和疑問句的語氣,讀好對話。
(1)方法遷移,讀好長句
語文要素的落實是一以貫之的。《咕咚》里的長句子,如“正好又有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咕咚!”學生就會運用在《端午粽》這篇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一步一步加詞讀,“的”字讀得輕又短,遇到標點停一停,詞語之間要停頓,用這樣的方法去練習,讀長句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升。
(2)動作表演,讀好對話
為了指導讀好兔子的語氣,先請學生進行動作表演“拔腿就跑”,理解詞語的意思。再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扮小猴子,一個同學扮兔子,演一演、問一問,如“兔子,你為什么拔腿就跑?”在情境對話中,入情入境,體會兔子的害怕,讀出語氣。
4.合作學習,改變課堂學習結構
真正讓學生的學習有增量,就要改變課堂學習的結構,改變一問一答的現狀,改變師生一對一、單一的互動方式。因此,筆者就安排了先行學習的環節,讓學生猜字認字,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情況做出針對性的反饋,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達,通過兩次合作學習來展開活動,實現人人有分工,組內生生互動以及組以組之間互動的合作學習目標。
如《咕咚》第一課時中,四人小組合作朗讀1-4段,要求:組長做小導演,讀旁白,協調分工。一人讀,其他人專心聽,做好小評委。選出最佳小組,參加班級森林舞臺的表演。班級其余學生既是觀眾又是評委。小組活動時,注意做到:(1)先自主再合作;(2)合作有要求;(3)合作有評價。學生學習的情緒高漲,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了提高。
總之,課后練習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認真解讀課后練習,才能準確地為課堂定位“教什么”。在此基礎上,選取合適的發展點和對應的教學策略,才能真正確定“怎么教”。在使用課后習題的過程中,聚焦語文要素,厘清要素間的關系,明確學習目標,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口語交流、思維發展、語言實踐等閱讀力。
參考文獻:
[1]范君英.以課后練習為扶手 提升學生語文閱讀力[J].小學語文教師,2019(3).
[2]湯嵐.發掘課后練習的秘妙 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J].小學語文教師,2019(4).
[3]金淑娟.聚焦語文要素 展開學習過程[J].教學月刊,2019(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