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創新精神已成為新時期社會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唯有此,才能讓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如何將這一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手段,讓創新之花盛開在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教學手段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學科。要想學好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創新意識。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努力開發教學資源,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一、加強動手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動手操作是連接數學的抽象性與學生的形象思維之間的“橋梁”。它可以將蘊含的數學關系一覽無余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獲得直觀的理解。此外,動手操作還是一項富有創新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的側面積”一課時,學生之前已經學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并對“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要想求出圓柱的側面積,需要將其轉化為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了這些知識經驗,教師在導入新課后,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如何將圓柱的側面轉化為平面圖形?”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經過商討,小組成員開始動手操作,有的沿著高剪開,將側面轉化為長方形;有的沿斜線剪開,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還有的用手撕開,轉化為不規則圖形……這樣,學生在多樣化的動手實踐中多角度、多方面地認識事物,在活動中激發創新意識,順利完成由曲面到平面的轉化,再次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圓柱的側面與這些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并利用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一題多解,培養創新意識
面對同一問題,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會得出不同的解法。教師要提倡一題多解,拓展學生的思路,開發智力,培養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數學中有很多一題多解的事例,教師要結合問題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分數除法應用題”一課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果園里有150棵蘋果樹,比梨樹多,求梨樹有多少棵?這是一道分數除法應用題,然而學生在初學過程中,很容易與分數乘法混為一談。為了讓學生能夠分辨出兩者的區別,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題目中的單位“1”是哪個量?單位“1”的量已知還是未知?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探討,讓學生自主解決。經過思考,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想出了三種方法。方法一,解:設梨樹有x棵,由題意可得,x+x=150,解這個方程得x=90。方法二:利用份數,把梨樹的棵數看作是3份,蘋果樹比梨樹多2份,則蘋果樹有5份,蘋果樹有150棵,也就是5份是150棵,則平均每份是150÷5=30(棵),梨樹的3份就是30×3=90(棵)。方法三:利用線段圖。選取一段表示單位“1”的量,即表示梨樹的棵數。蘋果樹比梨樹多,由此可見,蘋果樹占單位“1”的(1+)。由蘋果樹的具體量150棵,可以順利得出梨樹的棵數,即150÷(1+)=90(棵)。這樣,學生得到這道題的多種解法,開闊了他們的思路,分數乘除法的區別也在這三種方法中一目了然,幫助他們掃清思維障礙。
三、開放練習,培養創新意識
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學習題好比磨刀石,使學生的思維越磨越鋒利。”傳統的練習題以書面為主要形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開放練習,為學生設計一些生活化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數學。
例如,在學習了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練習題:“計算操場圓形草地的面積?”根據理論知識,要想算出圓形草地的面積,需要測量出圓形草地的半徑或直徑。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草地太大了,無法做到。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想到了騎自行車繞草地轉一圈的方法,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可以量出,再乘以圈數,就可以得到草地的周長,利用圓的周長就可以順利得出圓的面積。就這樣,在這樣生活化的練習中,學生打破常規,獨辟蹊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增強了創新意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重中之重,不僅關系到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小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改理念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格桑平措.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新課程(上),2014(12).
[2]胡玉輝,龐素群,劉文玲,等.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