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學術領域對公共性進行了強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保持階級性和政治性的基礎上,對現實社會中的問題進行關注。本文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圖景為題,將交往公共化、真實公共性和培育公共人等目標作為中心點,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人;交往公共化
自21世紀之后,全球化、市場化和網絡化成為世界發展的全新趨勢,為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就本質而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需要以國內實際情況作為基準,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吻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現代社會主義教育活動的效果。因此對此項課題進行研究,其意義十分重大。
1 交往公共化
公共交往由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他認為公共交往的倫理原則由多項原則構成,分別為自愿交往、預先同意以及平等原則。自此之后,學者們不斷完善這一理論,使其概念更加細化和具體。以哈貝馬斯為例,他認為交往行為理論建構的切入點就是生活世界概念,而現代化的實現,必須促使系統與生活世界相分離,這是必經的途徑,通過交往行動背景的預先設置,使精神交往成為可能??偠灾?,交往屬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方式,且與人類全面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屬于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而人類發展則可以促進交往活動的開展,二者在融合后,就會完成歷史過程的建構,同時還會在現實運動中得到體現。在結合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可知交往公共化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息息相關,是推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根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其作為基礎,把握交往公共化發展的機遇,只有這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現實的個人”得到凸顯,最終幫助人類正確了解和認知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價值,繼而給予支持和鼓勵,為其發展開辟新的空間和路徑[1]。
2 真實公共性
1)公共性概念。學術界對于公共性起源有著多個看法,且這些看法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學者認為自人類政治共同體產生之日起,公共性就隨之出現,這種觀點將政治公共體所擁有的公共權力的領域視為公共性;另一部分學者則秉持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市民社會的產生,是公共性形成的基礎,這種觀點將調停性領域視為公共性,這個領域所處的位置為國家和社會之間,由此衍生出政治學公共性和社會學公共性兩種概念。前者是指與公共利益捍衛存在關聯的政治性問題;而后者是指與市民社會建設相關的社會性問題。由此可見,不同領域的學者,對于公共性的理解和認知并不相同,但無論是哪一種認知,均將公共交往和生活等作為了理論基礎。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在新時期背景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二者分化更加合理,并建立了高效互動的關系。而公共性作為介于二者之間調停領域,在這種背景下,獲得了發展的條件和空間,故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最終成為宏觀層面上的現代性表征;(2)進入現代社會之后,人與人、人與組織以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愈加頻繁,為交往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當性互動關系的展現,提供了環境上的支持,最終成為微觀上的現代性表征。簡言之,無論是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公共性均以成為現代性表征,公共性真實也由虛無縹緲的承諾轉化為一種具有實踐性質的圖景。就國內當前情況而言,我國公眾對于公共性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公共性式微的局面依然存在,這種局面如果無法得到改善,必然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目前,眾多學者紛紛將精力投入到公共性的研究之中,希望通過實踐和理論的方式,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以此來改善公共性式微的不利局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屬于馬克思主義公共性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公共性思想能夠為真實公共性的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也會因此而拓展[2]。
2)馬克思公共性視域。思想政治教育學界的學者,對于公共性問題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在研究后,得到了兩個不同的觀點,如下所述:堅持觀點1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公共性視域是思想教育公共性存在的基礎,簡言之,就是馬克思主義公共性視域如果沒有產生,則思想教育公共性就不會存在,并且公共性問題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導向,其公共化轉型的推動力量為公共性問題意識的樹立,故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存在方式就是公共性的生存發展。堅持觀點2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階級性會因為公共性的提出而逐漸消解,這種情況的出現,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與觀點1相比,這個觀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和階級性統一進行了否定。但事實上,在現代中國,公共性最主要的表征就是人民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階級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成熟標志,就是思想政治學科的建立,其現代化發展的切入點為政治性和公共性的統一,只有政治性和公共性有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方能實現。
3 培育公共人
公共性和個體性是人的主要屬性,所謂的個體性主要是指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與他人不同的特點。而公共性是指人在公共活動中表現出的為他性,其內核為公共理性。個體性和公共性屬于人的共存屬性,能夠反映出人的存在方式。故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人被分為兩種不同的樣態,一種是個體人,另一種是公共人,如果個體人的膨脹程度過高,則會導致公共人的衰落。將阿倫特提出的劃分依據為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將公共人視作公共領域的行動者??梢哉f,解讀方面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公共人的概念定位。目前有關于公共人概念的定位大致分為兩類,第一種概念的展開思路為公共行政理論;第二種概念的展開思路為市民社會理論。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公共權力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存在一個調停領域,而這個調停領域就是公共領域。這種認識觀念,在公共領域的劃分上較為清晰和明確。同時,凸顯了公民在公共領域的重要性??傮w而言,上述觀點均認為公共人具備公共理性,公共性是公共人實現自身價值的核心所在[3]。
在當前社會,存在著公共人衰落和個體人膨脹的現象,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可謂是嚴峻的考驗,究其原因,主要是個體人膨脹會引發一系列的道德問題,導致個體人不愿遵守道德責任,嚴重時,甚至會威脅社會公共秩序的穩定。但這種現象的存在,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對人的主觀世界進行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將生成總體性的人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切入點,從而實現公共性真實的培育目標。學者杜威認為,教育是社會不可缺少的實踐活動,通過這項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個體人樹立調節社會關系和控制社會的興趣,使人在推動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同時,消除自身引起社會混亂的心理習慣。深究其內涵,可以發現培養公共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基點。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導,最終實現培育公共人的目的。
4 結論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在堅守階級性和政治性的同時,對當前社會暴露出的問題進行關注,并在此基礎上,正確解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圖景,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廖小琴.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20(06):47-53.
[2]丁凱,宋林澤.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的機理及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06):101-105.
[3]陳富國.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圖景[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56-61.
作者簡介
李景強(1979-),男,湖南新邵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黨建及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