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霞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全面地發展。針對高中體育教學中培育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體育;核心素養;策略
在進行高中體育教學時,老師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產生學習體育的意識,給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打下基礎,經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改變教學觀念,注重培育學生的體育意識
在進行高中體育教學時,老師需要聯系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鍛煉的好習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針對體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觀念,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和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的意識。學生對體育感興趣后,自然會積極參加到體育學習中來,同時形成鍛煉的良好習慣,推動學生綜合健康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依據每個學生的特征制定教學方案,以達到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老師應該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例如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戲,組織學生參加到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把握運動時的技巧,提升學生的運動欲望,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例如,田徑運動教學中,就可以舉辦一個田徑比賽。就比如四乘四的接力賽,每個小組有四位學生,每位學生跑200米,第一棒的全程與第二棒之間的第一彎道要分道跑,第二棒的學生需要跑到搶道線之后才可以自由地搶道。第一棒的接力務必要在規定的跑道內完成,剩余幾棒的接力,老師會依據第二棒與第三棒學生經過200米的起點先后,依照順序來安排三、四棒學生接力的區域,從里到外排列等待接棒。接棒的學生不可以在接力區域以外起跑。接力棒務必要拿在手中,直至比賽結束。老師講述完比賽的規則之后,指導學生進行比賽。在比賽的時候,學生可以感悟體育精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創新教學模式,完成核心素養的培育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老師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體育知識,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培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的課堂教學,老師是把教學的內容直接展現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觀看,之后進行動作模仿,這樣只會讓學生對體育出現厭煩心理,對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就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活動,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給后面的教學活動打下基礎。
老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分成各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之后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制定教學方案,讓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學習,把握學習的方法,形成優秀的學習能力以及運動意識。就用排球運動來舉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針對排球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開展針對性教學。學生對知識進行掌握之后,老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小組,指導小組的學生按照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踐,激起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經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運動能力,讓學生重視對體育的學習,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推動核心素養的產生。
三、實踐教學,培育學生的體育素養
體育作為一門實踐性的學科,經過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對于學習的知識進行二次鞏固,并且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是非常有利的。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依據教學的內容,開展課堂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籃球運動之后,老師需要適時舉辦一場籃球競賽,在比賽之前,把規則詳細告知學生。第一,不能拉人。在比賽的時候,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都不能有拉人的行為,不然就視為犯規;假如出現惡意犯規,先是給予警告,如果情節十分嚴重的,直接取消比賽資格。阻擋:(1)如果學生進攻的路線已然產生時,防守的學生猛然出現在進攻學生的進攻路線上,期間有身體接觸同時造成進攻被打斷,就會被視為阻擋犯規。(2)持球學生在運球時,防守的學生在進攻學生的路線上和持球學生產生非法的搶斷時。(3)在合理的沖撞區域之內,無人帶球撞人就是進攻犯規,只是阻擋犯規。3秒區:進攻方發動進攻時,持球學生除外,其他所有攻方學生在這3秒區之內保持3秒的靜止狀態,否則視為3秒犯規。由于這不是專業的比賽,在進行比賽時,老師要依據學生在運動方面的能力,來設計比賽的規則。由此,讓學生在比賽的時候感受到快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老師要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更好地培育和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從而使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進行高中體育教學時,需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梁媛.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高校體育教學設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9):78-79.
[2]顧志平.高校體育教學的文化品格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9).
[3]蔣溢兵.利用初中體育社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時代教育,2018(2):89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