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虎元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在塑造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倘若能在這一時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他們的發展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拓寬。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應立足于學生的人生發展,在教學改革中探索情境教學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的應用途徑,圍繞小學數學中的常見問題展開情境式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由量變到質變,培養發掘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愈加嚴格,無論是邏輯思維還是創新能力都是當代學生的必備素質。因此,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抓住學生各項能力發展的特殊時期,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借助情境教學法等符合當代學生學習需求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數學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遵循針對性、趣味性與層次性的創設原則,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以高度集中的精神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一、問題情境生活化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處于巔峰時期,但是由于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如果教師不能保障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那么將大幅度削弱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喜好程度。雖然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與生活經驗,為數學課堂教學賦予實踐性意義,做到問題情境生活化,為情境教學模式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對于較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直接授課必然會存在一些理解上的漏洞。面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可以從小學生耳熟能詳的一些生活案例著手,以此為鋪墊來開展數學教學,如此小學生就能經歷由簡到難的思維發散過程,進而掌握認識事物一般規律的過程。所以,在正式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運用生活化案例來創設教學情境,解決常見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初步講解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一改傳統教學理念中直接講解三角形公式、概念、定理的思維定式,運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引領學生走入圖形領域。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其實已經接觸到很多三角形的東西,比如說紅領巾以及一些比較簡單的折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常見的生活事物來認識三角形。而在求解三角形面積時,教師可以借助適當的手段來加強學生對求解三角形面積的感性認識,進而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經歷思維發散變化的過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創設實踐情境
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僅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愛好,更是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該慎重考慮,注重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挖掘,盡可能保證班級里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根源。所以,在創設數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出發,開展恰當的實踐教學以深化學生對數學思想和數學問題的理解,促使學生由理論到實際,用實踐來檢驗數學原理。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針對當前的教學內容來設置合作探究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協同解決相關任務,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驗證三角形穩定性性質的探究任務,鼓勵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主動思考如何驗證這一數學定理的可靠性。如此,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在引經據典上設計比較簡易的實驗或模型,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邏輯思維逐漸發生質變的過程。
三、落實教學評價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情境式教學方法,需要教師不斷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變化來創設生活情境,滲透生活案例,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教學案例,創新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而且,教師要注重從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開展評價與反饋,進而對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法進行調整與優化。除此以外,教師還應充分發揮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評價,激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充分的信心參與到數學學科的學習中,為學生的學科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對其一生的發展具有促進意義。因此,教師要正視現階段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巧妙創設情境來解決常見的生活問題,引領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原理追本溯源,加強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興發.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9(35):71-72.
[2]李珂菲.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150-151.
[3]于水根.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1):104-105.
[4]王占山.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13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