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環
摘 要:新時代創新型人才需求不斷攀升,小學作為人才的起步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語文作為各科學習的基礎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現存問題以及應對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思維;思考
當今社會創新走到了時代的前沿,以理論知識教授為基礎的教育不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為實現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創新思維培養成為學生教育的核心。此時,小學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標,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學生將來的創新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現存問題
1.自主能力不足
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前提是讓學生自覺地去學習思考,但課堂中,教師單方面授課成為常態,生硬的教學使學生慣于等待老師的解答,一節課結束,書本上總會呈現統一的習題答案和解題步驟。面對不會的問題時,學生也會直截了當地去找老師解決,比如對于不認識的字,學生往往不會主動查字典或查教材去解決,創新思維無法得到開拓。
2.思維空間受限
教師的語文授課著重于教材的講解,同時更傾向于理論知識的傳輸,讓學生認為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內容就足夠了。此外,老師往往忽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要求理解力不行的學生死記硬背,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具有表面性,不具備個人理解,這不僅削弱了語文學習的樂趣,還使得創新思維體現力不夠。
3.師生互動缺乏
老師和學生的適當互動,可以極大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活力和質量,然而被動式語文教學里,往往是老師一人在講,學生很少去發言提問,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師限制了提問的范圍,另一方面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程度不足。比如對于一些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生, 老師反饋給學生的往往很簡單,給學生一種冷淡的感覺,無法起到鼓勵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
1.靈活使用教材, 開拓學生創新思維
憑借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師可以將教材當中包含的極具創新色彩的課文素材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突破口,這就要求教師以創新思維為主題,有意識地挖掘教材當中合適的內容,通過講解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啟發。
比如,靈活使用教材當中的創新素材《愛迪生救媽媽》,小愛迪生想到鏡子會反光,來聚集燈光為媽媽手術做準備,這個故事就體現了通過創新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老師在講授《愛迪生救媽媽》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做個小實驗,用鏡子來反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老師再順勢提問,通過情景和問題的結合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從而架起學生創新思維的橋梁,通往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2.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語文是一門有思想、有感情和有活力的基礎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材的教學,需不斷更新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通過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不斷延伸教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有計劃、有目標地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競爭心,提高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比如,在課堂內,對于古詩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背誦或吟唱古詩;對于故事性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對于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繪畫;對于結局有想象空間的課文,可以組織學生辯論等。在課堂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課外閱讀,來深入了解課本內容,也可以舉行朗誦、寫作、演講等比賽,通過競爭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
3.加強師生合作,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心理學中發現,學生對老師具有自然的信任,這使得學生的言行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創新思維培養中,老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合作,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創新性的想法,敢于質疑,多角度去想問題。另外,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時間引領學生積極地思考,對學生新穎獨特的看法給出熱情的回應和中肯的評價,對方向錯誤的學生也表現出極大的包容和耐心,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比如,在學習《曹沖稱象》的時候,有的學生就給出了不同的方法來知道大象的重量,讓官員上船直到劃線的地方,直接將上船官員的重量疊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這可以說是一個可行的好辦法。此時,學生的思維是具有創造性的,老師對該學生的回答給出了合理的評價,從而激勵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努力成為學生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總之,發散性創新思維的培養跟語文知識的學習一樣,對小學生來說都很重要,小學生正處于創新思維的啟蒙階段,該階段教師應立足于小學生的自身情況,細化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過程,助力于小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國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9(10):73.
[2]薛偉,韓如軍.略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129-130.
[3]王芳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2):141.
編輯 杜元元